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壳南瓜疫病是真菌性的土传病害,正常年份都有发生。2012年以后,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致使轮作换茬困难,部分平坦地块也种植了南瓜,导致发病面积逐年增加。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有的地块甚至绝产。
【关键词】无壳南瓜;疫病;防治技术
[Abstract] No shell pumpkins are fungal disease of soil spread diseases, a normal year. After 2012,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area, causing rotation alternate husbandry is difficult, as part of the flat land planted a pumpkin, which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Key words] no shell pumpkins; epidemic disease; control techniques
1 发病症状
南瓜疫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幼苗发病,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软腐,多呈暗绿色,常造成苗倒伏,一般发病面积不大。成株期发病,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圆形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在病部可见白霉;茎部可发生褐色软腐状不规则斑,蔓延迅速;果实被害,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点,迅速扩展至全果实腐烂,瓜籽颜色由正常的白色变为暗黄色,表面的透明软皮也随之消失。导致瓜籽的品质严重下降。
2 发病原因
南瓜疫病由疫霉菌侵染引起。病菌一般从茎、叶侵人,也可从果实伤口侵人,进而逐渐扩展至全株,最后使全株腐烂。在田间。一般先发生中心病株,随后向周围植株扩展、蔓延。如果此时土壤含水量大,空气湿度较大,7~1 5 d即可席卷全田,造成绝产。
2.1 土壤带菌
土壤带菌是南瓜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也是导致南瓜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和病残体、肥料中越冬。翌年气候适宜时开始萌发、侵染,形成中心病株,然后随雨水、气流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进行再侵染。
2.2 种子带菌
种子也是病原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同时,也是南瓜疫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初侵染来源。种植带有病菌的种子后,新生植株的叶片和茎部受到侵染,并发病,以后随雨水和气流传播扩散,侵染其他无病植株。
2.3 残株、瓜壳和肥料带菌
近年,随着瓜子分离机的研制成功和整地机械的普及,农民的种植习惯发生了改变。以前将成熟的南瓜拉到家里人工取瓜籽,现在全部在瓜地里用机械取,粉碎分离后的瓜壳堆放在地里,经过冬季和春季的风干后,与瓜秧、病残植株、烂瓜和未经高温腐熟、带有病原菌的肥料一并经过旋耕机旋耕,被分散埋入土壤中,成为翌年南瓜疫病发生的菌源。
2.4 环境条件
南瓜疫病发生也与环境条件是温度、湿度和雨水等有关。影响病原菌侵人的因素主要是湿度。较高的湿度有利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繁殖。在生育期内,雨水较多的年份,田间相对湿度较大,南瓜疫病发病较重。田间湿度高,昼夜温差大,容易结露,也容易发病;温度在1 5℃~23℃时,病害也容易发生。
2.5 栽培管理不当
在生产中,下列因素也是南瓜疫病发生的原因。一是肥料施用量过大。氮、磷、钾肥料配比不合理,特别是氮肥施用量过多,一次性施人易导致植株生长过旺。植株叶片相互遮蔽。二是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生活空间小,造成田间湿度大。三是在平地和黏质土壤中种植,雨后排水不畅,南瓜的表皮长时间接触潮湿的土壤。四是害虫发生较重。害虫发生后未得到有效防治,造成植株和果实伤口较多,致使病原菌从伤口处侵染发病。五是未实行轮作换茬。轮作年限不够,迎茬种植面积较大,或者与马铃薯等作物茬口轮作。六是发病初期未及时清除中心病株和采用药剂防治。南瓜疫病的发生往往是各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实行合理的轮作,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收获后及时将病残株、枯秧、烂瓜清出田外,机器脱籽后留下的瓜壳也要及时清理,进行深埋处理;增施磷、钾肥,实施配方施肥,按照氮:磷:钾1.8:1:3.4的比例进行配方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将病株清理出田间,集中烧灰或深埋。
3.2 药剂防治
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选用35%多·福·克进行包衣,防治苗期病害效果明显。7月中旬前后,当发现田间有中心病株后,用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关键词】无壳南瓜;疫病;防治技术
[Abstract] No shell pumpkins are fungal disease of soil spread diseases, a normal year. After 2012,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area, causing rotation alternate husbandry is difficult, as part of the flat land planted a pumpkin, which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Key words] no shell pumpkins; epidemic disease; control techniques
1 发病症状
南瓜疫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幼苗发病,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软腐,多呈暗绿色,常造成苗倒伏,一般发病面积不大。成株期发病,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圆形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在病部可见白霉;茎部可发生褐色软腐状不规则斑,蔓延迅速;果实被害,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点,迅速扩展至全果实腐烂,瓜籽颜色由正常的白色变为暗黄色,表面的透明软皮也随之消失。导致瓜籽的品质严重下降。
2 发病原因
南瓜疫病由疫霉菌侵染引起。病菌一般从茎、叶侵人,也可从果实伤口侵人,进而逐渐扩展至全株,最后使全株腐烂。在田间。一般先发生中心病株,随后向周围植株扩展、蔓延。如果此时土壤含水量大,空气湿度较大,7~1 5 d即可席卷全田,造成绝产。
2.1 土壤带菌
土壤带菌是南瓜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也是导致南瓜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和病残体、肥料中越冬。翌年气候适宜时开始萌发、侵染,形成中心病株,然后随雨水、气流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进行再侵染。
2.2 种子带菌
种子也是病原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同时,也是南瓜疫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初侵染来源。种植带有病菌的种子后,新生植株的叶片和茎部受到侵染,并发病,以后随雨水和气流传播扩散,侵染其他无病植株。
2.3 残株、瓜壳和肥料带菌
近年,随着瓜子分离机的研制成功和整地机械的普及,农民的种植习惯发生了改变。以前将成熟的南瓜拉到家里人工取瓜籽,现在全部在瓜地里用机械取,粉碎分离后的瓜壳堆放在地里,经过冬季和春季的风干后,与瓜秧、病残植株、烂瓜和未经高温腐熟、带有病原菌的肥料一并经过旋耕机旋耕,被分散埋入土壤中,成为翌年南瓜疫病发生的菌源。
2.4 环境条件
南瓜疫病发生也与环境条件是温度、湿度和雨水等有关。影响病原菌侵人的因素主要是湿度。较高的湿度有利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繁殖。在生育期内,雨水较多的年份,田间相对湿度较大,南瓜疫病发病较重。田间湿度高,昼夜温差大,容易结露,也容易发病;温度在1 5℃~23℃时,病害也容易发生。
2.5 栽培管理不当
在生产中,下列因素也是南瓜疫病发生的原因。一是肥料施用量过大。氮、磷、钾肥料配比不合理,特别是氮肥施用量过多,一次性施人易导致植株生长过旺。植株叶片相互遮蔽。二是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生活空间小,造成田间湿度大。三是在平地和黏质土壤中种植,雨后排水不畅,南瓜的表皮长时间接触潮湿的土壤。四是害虫发生较重。害虫发生后未得到有效防治,造成植株和果实伤口较多,致使病原菌从伤口处侵染发病。五是未实行轮作换茬。轮作年限不够,迎茬种植面积较大,或者与马铃薯等作物茬口轮作。六是发病初期未及时清除中心病株和采用药剂防治。南瓜疫病的发生往往是各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实行合理的轮作,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收获后及时将病残株、枯秧、烂瓜清出田外,机器脱籽后留下的瓜壳也要及时清理,进行深埋处理;增施磷、钾肥,实施配方施肥,按照氮:磷:钾1.8:1:3.4的比例进行配方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将病株清理出田间,集中烧灰或深埋。
3.2 药剂防治
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选用35%多·福·克进行包衣,防治苗期病害效果明显。7月中旬前后,当发现田间有中心病株后,用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