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种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品质课堂要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性教学评价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它应充分发挥评价主体即学生、教师和家长主体作用,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绩效,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宗旨的评价。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根据品质课堂对教师教学评价力的要求,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水平和成绩,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教学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程度的有力措施,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也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设计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方案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而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则是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探索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做出评判。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我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评价能力。我发现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而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和态度?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只有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才能使他在生活中自主、自立、自强。那么怎样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这就应该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只有学生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家庭是温馨的,社会是和谐的,才能使学生去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
那么如何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呢?那就应该体现在教学评价上,我们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就要看这堂课让学生有没有收获,即师生双方在课堂中是否相互支持、和谐共进、教学相长,获得一定的学科知识、身心体验和幸福感。例如,我在设计《经济生活》(必修①)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课时,本着新课程“三贴近的原则”我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材料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我是这样预设的:围绕“公平”和“效率”这个主题,通过“茅以轼教授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谈贫富差距在中国”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确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探究的社会公平的内涵和实质;通过“党的十八大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的视频,从党和国家是如何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通过党和国家新时期维护社会公平的举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和“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此为切入点预设了七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两个视频作为切入点,以七个探究问题为抓手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同学们相互合作,共同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我认识到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充分投入形成的新问题,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于是对同学们的质疑我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激发了他们思维的潜能。
由此可见,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品质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评价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努力做到实现教学评价内容多角度和多层次化,从教师“导”和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评价,用辩证思维方法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多主体进行教学评价的方式,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增加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懂得感恩和承担责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我们要相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把纸笔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状况,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运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问卷、小论文、表现性评价等综合手段,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成就、优势和不足,提出对学生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意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以,在“品质课堂”的构建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的政治教师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识到教师教学力的提高,课程标准是“根本大法”,课标意识是教师的“第一意识”,有了目标,师生的教学行为才有“奔头”,原本静态的教学内容才有“劲头”,课堂的教学活动才有“看头”。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不断我们自身的教学评价能力,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这也促使我们在做自己的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做好“三件事”,做到“三个一”。这里的三件事,一是“想”,即积极主动的思维;二是“说”,即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三是“写”,即学会以书面语言准确表达与传递信息。这里的“三个一”是指能懂得一个道理,能思考一个问题,课后主动做一件实事。在“学有所得”的同时,教师也能完成“教有所得”的愿望,真正实现了师生双方的“教学相长”。这便可能达到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所提出的教学境界,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为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根据品质课堂对教师教学评价力的要求,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水平和成绩,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教学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程度的有力措施,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也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设计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方案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而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则是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探索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做出评判。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我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评价能力。我发现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而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和态度?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只有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才能使他在生活中自主、自立、自强。那么怎样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这就应该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只有学生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家庭是温馨的,社会是和谐的,才能使学生去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
那么如何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呢?那就应该体现在教学评价上,我们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就要看这堂课让学生有没有收获,即师生双方在课堂中是否相互支持、和谐共进、教学相长,获得一定的学科知识、身心体验和幸福感。例如,我在设计《经济生活》(必修①)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课时,本着新课程“三贴近的原则”我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材料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我是这样预设的:围绕“公平”和“效率”这个主题,通过“茅以轼教授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谈贫富差距在中国”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确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探究的社会公平的内涵和实质;通过“党的十八大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的视频,从党和国家是如何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通过党和国家新时期维护社会公平的举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和“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此为切入点预设了七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两个视频作为切入点,以七个探究问题为抓手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同学们相互合作,共同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我认识到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充分投入形成的新问题,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于是对同学们的质疑我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激发了他们思维的潜能。
由此可见,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品质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评价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努力做到实现教学评价内容多角度和多层次化,从教师“导”和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评价,用辩证思维方法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多主体进行教学评价的方式,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增加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懂得感恩和承担责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我们要相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把纸笔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状况,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运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问卷、小论文、表现性评价等综合手段,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成就、优势和不足,提出对学生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意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以,在“品质课堂”的构建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的政治教师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识到教师教学力的提高,课程标准是“根本大法”,课标意识是教师的“第一意识”,有了目标,师生的教学行为才有“奔头”,原本静态的教学内容才有“劲头”,课堂的教学活动才有“看头”。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不断我们自身的教学评价能力,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这也促使我们在做自己的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做好“三件事”,做到“三个一”。这里的三件事,一是“想”,即积极主动的思维;二是“说”,即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三是“写”,即学会以书面语言准确表达与传递信息。这里的“三个一”是指能懂得一个道理,能思考一个问题,课后主动做一件实事。在“学有所得”的同时,教师也能完成“教有所得”的愿望,真正实现了师生双方的“教学相长”。这便可能达到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所提出的教学境界,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为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