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要求大学体育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的需要、享受和发展,所以,建立现代体育教育观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文体育;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38-001
体育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养,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优雅生存。从价值目标上看,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人类健康的问题也不可能仅依靠体育活动来完成。“增强体质”不是体育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在现行的学校体育中,由于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学体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问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重视体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的意义,建立“人文体育”的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达到人身心各方面得到均衡协调发展。
一、加强教师对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重视体育的人文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多为技术性、技艺性课程,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次,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课程的设置上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这样,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重心过度偏移,甚至是忽略人文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一直在“生物体育”的观念下发展,巨大的运动负荷背后隐藏着对身心的摧残和扭曲,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异化”。可喜的是,“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体育观念的更新。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已远远超过了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的认识,体育的“人文魅力”在日益显现。体育价值真谛在于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贯彻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
二、转变传统师生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三中心”理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是作为传统教学论的突出问题。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个什么样的对象,是一个消极被动、被教师指挥的对象,还是一个有主体意识并依靠自己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对象,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要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即使强迫学生去学,也不会收到好效果。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离开了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共同参与、双向影响、相互促进的,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与人格。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重视以人为本
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健康第一”为基本出发点,体现了人的本能需求,再现了体育运动人文关怀的中心思想,突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人性化的宗旨。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主要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教学的目标既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生存水平的发展与需要,又考虑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既有短期目标又包含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努力目标,充分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性化。在课程结构上从大课程观出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课内的体育活动包括运动训练都纳入课程之中,从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施展余地,从人性化角度促进和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明确了体育课程对人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在教学评价上,要强调淡化甄别、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不能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为代价,学生所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能力和愿望。新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是改革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方法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无论是一百多年前的“兵式体操”,还是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增强体质。过去,我国学校体育的主流一直是注重其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在增强技术、技能方面上下功夫。中国的体育教育已经丢下了人文体育这一重要环节。改变观念,突破传统,真正从以人为本出发,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人文关怀带到体育教育当中来。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文体育;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38-001
体育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养,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优雅生存。从价值目标上看,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人类健康的问题也不可能仅依靠体育活动来完成。“增强体质”不是体育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在现行的学校体育中,由于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学体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问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重视体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的意义,建立“人文体育”的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达到人身心各方面得到均衡协调发展。
一、加强教师对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重视体育的人文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多为技术性、技艺性课程,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次,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课程的设置上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这样,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重心过度偏移,甚至是忽略人文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一直在“生物体育”的观念下发展,巨大的运动负荷背后隐藏着对身心的摧残和扭曲,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异化”。可喜的是,“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体育观念的更新。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已远远超过了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的认识,体育的“人文魅力”在日益显现。体育价值真谛在于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贯彻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
二、转变传统师生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三中心”理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是作为传统教学论的突出问题。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个什么样的对象,是一个消极被动、被教师指挥的对象,还是一个有主体意识并依靠自己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对象,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要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即使强迫学生去学,也不会收到好效果。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离开了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共同参与、双向影响、相互促进的,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与人格。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重视以人为本
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健康第一”为基本出发点,体现了人的本能需求,再现了体育运动人文关怀的中心思想,突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人性化的宗旨。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主要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教学的目标既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生存水平的发展与需要,又考虑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既有短期目标又包含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努力目标,充分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性化。在课程结构上从大课程观出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课内的体育活动包括运动训练都纳入课程之中,从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施展余地,从人性化角度促进和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明确了体育课程对人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在教学评价上,要强调淡化甄别、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不能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为代价,学生所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能力和愿望。新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是改革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方法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无论是一百多年前的“兵式体操”,还是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增强体质。过去,我国学校体育的主流一直是注重其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在增强技术、技能方面上下功夫。中国的体育教育已经丢下了人文体育这一重要环节。改变观念,突破传统,真正从以人为本出发,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人文关怀带到体育教育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