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往往既有新奇的感觉,同时又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难以适应的问题。从自己非常熟悉的中学环境一下子进入到陌生的复杂环境中,大学新生必须尽快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如果新生个体不尽快做出改变,就会很容易脱离环境,由此出现环境适应问题。本文以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为研究课题,首先对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适应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以便顺利走上社会。
【关键词】大学新生 环境适应 对策
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都不高,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过多地依赖老师和家长,社会阅历较少,思想很单纯。由中学迈入大学校门,是学生学习历程中的一次大转变。由于大学的教学体制、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方面与中学存在明显的差别,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往往出现种种适应困难,引起了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什么现在会存在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策分析。提高大学新生环境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学习方面
(一)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新的学习规划。学习成就水平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结果产生影响。对大部分大学新生来说,与大学学习环境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成就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根据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感与其成就动机水平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非常有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就、就业竞争力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二)推行和完善导师制,帮助新生及早形成正确的专业认知。部分新生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有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都能引发新生在学习上的适应性问题。只有提高这些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才能促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首先,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要认真解读。高校要在新生入学之后,邀请知名专家详细解读人才培养方案,使新生明确所学专业的一些知识,比如课程要求、培养目标等,也可以针对新生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次,健全导师制度,并进一步推广,使新生提高对专业的认知情况。
二、生活方面
(一)加强对大学新生活的体察,积累实际生活的经验。新生应当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比如,如何管理和使用个人物品,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如果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现象,不要对自己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是也不能长期陷于挫折之中,一蹶不振。大学新生刚刚面对大学生活,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一定会日益完善。
(二)全面推行以“老”带“新”的生活帮扶模式。依靠高年级同学的力量引导新生熟悉校园环境,交流学习心得,使其摆脱盲目的状态。但最主要的是要指導新生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继而在强烈的求知欲,稳定的兴趣指引下融入大学学习生活。
(三)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到目前为止,针对大学新生进行的适应性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着力对提高大学生适应水平的新手段、新途径进行探索。积极努力,开阔视野,不断探索新的育人渠道。我国高校传统的育人渠道是学校——学院——班级,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班集体观念不强所以学校一定要积极拓展新的育人渠道,比如充分利用学生会等各类组织,对下大学新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人际交往方面
(一)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潜力,在参加活动中展现自我。积极利用来自于社会的力量。社会也具有教育功能,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也能够提供不断完善的可能。大学生只有在外界力量的推动下才能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弱势和优势,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挥。努力获取来自于老师的帮助。这种帮助不但涉及学生的学业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老师的指导,因为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有效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在科研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学习与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由于部分大学生性格上偏内向,在与同学交往中总是保持退缩的状态,从不主动 与同学交流,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只有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克服封闭的思想意识,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信心。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消极心理暗示带给自身的不良影响,以高度的热情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学新生往往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通向成功的经验,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进而提升自信心。
四、心理方面
(一)新生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豁达乐观的性格。大学新生要尝试调适心理状况。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无疑能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环境。大学新生可以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增加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这样有利于自己在准确把握自己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高调适心理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对自己做出更准确的评估,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调节能力;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总之,大学新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调适情绪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
(二)引导新生理性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树立新的人生发展目标。很多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新环境抱有很高的期望,当他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内心会生出强烈的心理落差,产生落寞情绪,如果不有效抵制这种消极情绪,那么就会将这种消极影响扩大到其他方面。所以,一定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存在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尽力消除大学新生的思想落差。
参考文献:
[1]黄蓉生,邓卓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安桂玲,张晖,张毅明.试论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8,(24)
[3]王舒书.加强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
[4]李辉等著.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大学新生 环境适应 对策
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都不高,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过多地依赖老师和家长,社会阅历较少,思想很单纯。由中学迈入大学校门,是学生学习历程中的一次大转变。由于大学的教学体制、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方面与中学存在明显的差别,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往往出现种种适应困难,引起了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什么现在会存在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策分析。提高大学新生环境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学习方面
(一)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新的学习规划。学习成就水平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结果产生影响。对大部分大学新生来说,与大学学习环境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成就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根据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感与其成就动机水平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非常有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就、就业竞争力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二)推行和完善导师制,帮助新生及早形成正确的专业认知。部分新生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有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都能引发新生在学习上的适应性问题。只有提高这些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才能促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首先,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要认真解读。高校要在新生入学之后,邀请知名专家详细解读人才培养方案,使新生明确所学专业的一些知识,比如课程要求、培养目标等,也可以针对新生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次,健全导师制度,并进一步推广,使新生提高对专业的认知情况。
二、生活方面
(一)加强对大学新生活的体察,积累实际生活的经验。新生应当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比如,如何管理和使用个人物品,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如果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现象,不要对自己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是也不能长期陷于挫折之中,一蹶不振。大学新生刚刚面对大学生活,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一定会日益完善。
(二)全面推行以“老”带“新”的生活帮扶模式。依靠高年级同学的力量引导新生熟悉校园环境,交流学习心得,使其摆脱盲目的状态。但最主要的是要指導新生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继而在强烈的求知欲,稳定的兴趣指引下融入大学学习生活。
(三)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到目前为止,针对大学新生进行的适应性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着力对提高大学生适应水平的新手段、新途径进行探索。积极努力,开阔视野,不断探索新的育人渠道。我国高校传统的育人渠道是学校——学院——班级,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班集体观念不强所以学校一定要积极拓展新的育人渠道,比如充分利用学生会等各类组织,对下大学新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人际交往方面
(一)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潜力,在参加活动中展现自我。积极利用来自于社会的力量。社会也具有教育功能,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也能够提供不断完善的可能。大学生只有在外界力量的推动下才能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弱势和优势,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挥。努力获取来自于老师的帮助。这种帮助不但涉及学生的学业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老师的指导,因为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有效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在科研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学习与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由于部分大学生性格上偏内向,在与同学交往中总是保持退缩的状态,从不主动 与同学交流,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只有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克服封闭的思想意识,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信心。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消极心理暗示带给自身的不良影响,以高度的热情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学新生往往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通向成功的经验,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进而提升自信心。
四、心理方面
(一)新生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豁达乐观的性格。大学新生要尝试调适心理状况。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无疑能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环境。大学新生可以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增加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这样有利于自己在准确把握自己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高调适心理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对自己做出更准确的评估,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调节能力;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总之,大学新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调适情绪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
(二)引导新生理性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树立新的人生发展目标。很多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新环境抱有很高的期望,当他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内心会生出强烈的心理落差,产生落寞情绪,如果不有效抵制这种消极情绪,那么就会将这种消极影响扩大到其他方面。所以,一定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存在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尽力消除大学新生的思想落差。
参考文献:
[1]黄蓉生,邓卓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安桂玲,张晖,张毅明.试论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8,(24)
[3]王舒书.加强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
[4]李辉等著.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