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子经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o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父慈母”似乎是自古以来中国父母的角色分配,事实上也是如此。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父亲永远在规范我“应该”做什么,母亲总是在关心我“喜欢”吃什么。现在我也是儿子的父亲,从进入角色的那一天起,我就纠结于如何扮好这个角色。
  哪一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呢?记得儿子很小的时候,他走累了,我就让他骑在我的脖子上。小时候,我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因为我父亲是个军人,他的严肃让我望而生畏。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大概是我能想象得到的最美好的事情,我一定要让我的儿子享受这样的待遇。有一次,我这样驮着儿子下台阶,一不小心,摔倒了,我趴在地上,半天起不来,手掌和膝盖都摔破了,但是儿子稳稳当当地坐在我的脖子上。这是父亲的本能,我猜想每一个父亲都有这样的“绝技”。
  鲁迅说:“俯首甘为孺子牛。”当然鲁迅说的是双关语。一次吃饭,鲁迅的儿子海婴说苦,鲁迅尝了一下,一点也不苦。过了一会,海婴又说苦,鲁迅尝了一下,还是不苦。鲁迅想,孩子说苦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鲁迅把海婴吐出来的食物尝了一下,果然是苦的。食物的某些部位是苦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少量的,一个人多次吃着苦的,是一个概率很低的事情。这时,一个父亲信任孩子,才能理解孩子。如果一个父亲没有信任、理解孩子的意识,就会伤害孩子。更可怕的是,父亲依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判断,把孩子训斥一顿,孩子以后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了。


  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多数是聊天,聊发生过的事,聊书中的人物,聊看过的电视,讨论某个问题。我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说出我的看法。孩子的看法有时很有道理,有时我不敢苟同,但无论何种情况,我说得最多的是“对”、“有道理”,然后再说出我的意见。一次去香山寺玩,看见一个一个的残破石墩,我说香山寺原来很大,后来被八国联军放火烧了,他们把好东西拿走了。孩子当时哭了,说:“我们把东西要回来。”我说:“是得要回来。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了,他们再也不敢来抢了。”
  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者汪丁丁可能是因为自己有美国教育背景的缘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不对孩子说“应该”,他的教育方式是和孩子一起玩电游,“应该”的事情交给他的夫人。孔子有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鲤,问他学诗了没有,鲤说没有,孔子说你应该学诗。孔圣人作为一个教育专家,教育自己的儿子也仅此而已,仅以规劝为主,从不强迫。我最闹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一方面孩子学习不好的话,在学校自尊心会受到挫伤,另一方面,孩子的课堂学习已经够重的了,再加码恐怕他吃不消。我对儿子讲,学习成绩保持在第一方阵,不被拉下就行,其他的时间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幼儿园至今,儿子没有上过一个辅导班。当然,学习是一件“应该”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孩子的兴趣,把“应该”的事情变成“喜欢”的事情,这是身为父亲的我“应该”做的事。
  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自己不免羡慕不已。但是转念一想,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能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考不上清华北大又有何妨?希望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是为了他将来的幸福,如果他过得幸福,考不上清华北大又有何妨?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寻找到“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社会位置,不要让父爱被功课所冲淡。更何况,“父母唯其疾之忧”,父爱的原点是孩子的健康。
  (徐水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博士爸爸教育儿子的体会,点点滴滴,零零碎碎,每个读者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爸爸是不讲究学历的,与学历无直接关系,只要对孩子付出爱,就是“好爸爸”。
  目前,教育孩子还是一门“爸爸们”需要修习的学科。教育孩子的方法无非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书本上前人的教子经验,诸如鲁迅、孔子如何教育孩子;二是我们个人的成长经历,诸如我小的时候缺少什么,就会给孩子更多的什么,比如父爱等等。对待这两个途径的经验,我们往往又大多会进行筛选,符合我们想法的,就会奉若至宝,另一方面的东西,就会丢弃。
  然而,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必须要遵循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学校教育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在个别差异,即个性化教育。所有的家长都要考虑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不是鲁迅的孩子,也不是孔子的孩子,更不是我。在一般的教育理论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教育策略。
  这位家长在开始谈到了“严父慈母”,这很好。这是对父母角色的准确定位,只有父母角色定位,才有孩子的角色定位,才谈得上教育。父亲应该是严肃的、权威的、稳定的、有责任感的男性角色,母亲应该是体贴的、理解的、宽容的、灵活的母性角色。父亲和母亲是互相补充的关系。父亲的角色有利于孩子有目标感、责任感,母亲的角色有利于孩子有安全感、成就感。在父亲的规范下,孩子成长中容易明确自己的角色,形成自己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在母亲的关心和赏识下,养成自信,学会自我决择,独立地面对现实,面对成败,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特的个性。
  所以,家庭教育不是爸爸或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共同的责任。明确了父母的角色,也就不再拘泥于一个小事的表扬或严厉。针对某个事件的评价也有了依据,对孩子严或宽,不会再有简单的对错评价,也不会再有那么多的争论。
  (刘凤华: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很“独”,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担心孩子日后与人难相处。还有一些孩子过分谦让,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家长又担心这样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争”与“让”,到底哪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有这样两个场景,幼儿园里,当一个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抢走时,她竟然挥起巴掌给男孩来了一个耳光。老师询问女孩为何打小朋友,女孩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
期刊
调皮的脚趾  东东和西西走出家门,外面的风景真好。明媚的阳光,青翠的草地,茂密的树林,还有各种神秘的游戏。突然,他们看见一个方块飞过……  ……接着是很多很多的方块在空中飞舞。西西爬到东东的背上,她想抓住那些方块。东东一块块地把它们搭起来,西西琢磨着什么……积木搭好了,西西第一个找到钻进去的门。  玩蘑菇游戏的时间到了,这个游戏很简单。西西认为,他们得赶紧爬到蘑菇顶上去,要不它们会轻飘飘地飞起来。
期刊
每年独立日之前,女儿的幼儿园都要举行多种多样的独立日庆祝活动,去年我接到学校的邀请,去参加为庆祝独立日的开放日课程活动。家长在这一天,主要是观摩美国老师如何给孩子上示范课,这堂课是专门为3~4岁的幼儿准备的。  我一走进教室,满眼望去,教室里贴满了美国国旗,还有一幅很大的美国地图,墙上挂满了历届美国总统的相片,还有数不清的典型美国文化元素,汉堡、橄榄球、圣诞树和泰迪熊。女儿班上的同学在身上穿上了带
期刊
我家孩子四周岁了,不是太调皮,可就是不管什么事都要大人说几次才做。我有时不耐烦了会“凶”他,感觉很无奈。请问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后家长需要特别做些什么?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因此,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家长就会严加管教,希望孩子对家长言听计从,做到令行禁止,尽早树立起家长的威信。然而,许多孩子都像您所提到的那样,往往事与愿违,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听话、顺从、
期刊
儿子第一次出国游,是随我出访韩国。我们除了单纯地旅游购物,还要随团一起去参观教育机构。对于4岁4个月的儿子来说,我内心还是有些忐忑,最最担心的是途中的安全,比如,他会不会跟不上队伍,语言不通,走丢了怎么办……  每次出游前,我们都会习惯地带几本书,用于途中阅读和分享,这次也不例外,出门前,我悄悄选了一本孩子没读过的新书装进包里。候机厅里,距离登机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我们做点什么呢?讲个故事吧!于是
期刊
家务活一起干
期刊
教授一款新游戏  开始游戏之前,确保所有人都了解游戏的玩法。如果你曾经玩过这款游戏,那么让你的孩子再次向你或其他玩伴重申一下游戏的规则。  教孩子玩新游戏的时候,要记得:  ☆ 讲话时要与他面对面,最好保持频繁的视线接触;  ☆ 重要的是使用简洁的语言,保持句子简短,注意重复重点;  ☆ 用手势来帮助你解释游戏,同时指出其中特殊的物品和事件;  ☆ 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已经理解了你的讲解;  ☆ 要他
期刊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品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持、责任、勇气等,均是在爸爸的鼓励和积极参与下培养起来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边缘化”,均会对家庭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带来负面影响!  本期,我们就约请家教专家和有经验的家长一起来谈谈爸爸参与育儿的重要性以及爸爸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个话题,以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爸爸积极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来,给孩子提供更加健康的成长
期刊
绝大多数男人不像我,是一个专职奶爸,在意孩子的方方面面,他们大多数人以工作为主,而把育儿的主要任务交给妈妈,只下班或抽空帮忙照看。确实,女性天生的细腻体贴以及社会分工的差异,决定女性更适合照顾孩子。所以,如果男人不注意,很容易在育儿方面犯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一是简单粗暴  男人喜欢遵从,强调秩序和规则,所以,在育儿中,更喜欢命令与服从的方式。这虽然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如果实施不当,往往在态度上变
期刊
某年去辽宁出差,当地一场公公与儿媳妇争着抚养孩子的风波让我至今难忘,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指责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毫无疑问,争执的是长辈,受害的是孩子。  据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年轻父母半数以上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主要理由是自己要打拼事业,没有时间带孩子。许多退休不久的老人身体硬朗,加上“隔辈亲”,往往也主动表示愿意帮助带孩子。  既然两代人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究竟怎样做才有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