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
关键词:课堂提问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预设 生成 有效性
一、从预设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预设课堂提问时需要思考3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课堂提问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也为课堂提问时师生的互动确定了方向。第二是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回答到什么程度。这为起始材料的选择与环节的梯度把握提供了依据。第三是学生的回答如果与预设问题的答案不一致,应该预设什么样的第二套提问方案。上面的几个问题考虑过后,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预设课堂提问。
1、抓住教学目标预设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是全面、具体、富有弹性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带来不同的课堂提问的预设。如“正比例的意义”这一课,如果教学目标是定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那么,课堂提问一定是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预设问题。知识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围绕知识的“疑难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抓“模糊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抓“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就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
抓“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
二、预设与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的课堂提问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数学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1、由质疑生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场所。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提问就要生动有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后,由学生反过来向教师和其他学生质疑问难,这就会生成新的提问。
2、由错误生成。新知教学中,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这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如果能出这些错误出发,生成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由意外生成。在教学时,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但难免会有意外发生。正确面对意外,针对意外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意外。
三、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生成对应于预设,深陷在“预设”的樊笼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提问的动态生成。
1、问题设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有效的课堂提问,问题不能预设得太多、太细,否则,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学就没有生成的空间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和过渡等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戴上了镣铐。
2、提问过程。在生成时“变奏”。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很可能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生成的新情况,及时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和设想。
3、提问方案。在生成中适时调整。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在课堂上我们却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探究,提高40分钟的效率,我们常常主动地帮助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目标,但学生在探究前却已经知道了答案。
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仅有预设没有生成就谈不上精彩。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预设 生成 有效性
一、从预设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预设课堂提问时需要思考3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课堂提问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也为课堂提问时师生的互动确定了方向。第二是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回答到什么程度。这为起始材料的选择与环节的梯度把握提供了依据。第三是学生的回答如果与预设问题的答案不一致,应该预设什么样的第二套提问方案。上面的几个问题考虑过后,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预设课堂提问。
1、抓住教学目标预设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是全面、具体、富有弹性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带来不同的课堂提问的预设。如“正比例的意义”这一课,如果教学目标是定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那么,课堂提问一定是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预设问题。知识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围绕知识的“疑难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抓“模糊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抓“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就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
抓“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
二、预设与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的课堂提问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数学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1、由质疑生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场所。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提问就要生动有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后,由学生反过来向教师和其他学生质疑问难,这就会生成新的提问。
2、由错误生成。新知教学中,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这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如果能出这些错误出发,生成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由意外生成。在教学时,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但难免会有意外发生。正确面对意外,针对意外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意外。
三、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生成对应于预设,深陷在“预设”的樊笼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提问的动态生成。
1、问题设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有效的课堂提问,问题不能预设得太多、太细,否则,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学就没有生成的空间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和过渡等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戴上了镣铐。
2、提问过程。在生成时“变奏”。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很可能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生成的新情况,及时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和设想。
3、提问方案。在生成中适时调整。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在课堂上我们却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探究,提高40分钟的效率,我们常常主动地帮助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目标,但学生在探究前却已经知道了答案。
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仅有预设没有生成就谈不上精彩。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