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翅方识沧桑道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k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谦的中篇《虎妹孟加拉》有唤起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反思现行学校教育体制的警醒作用。但女孩与孟加拉虎的故事,展现的是女孩玉叶的成长与心路历程,表现了小留学生的成长之痛。
  关键词:孩子成长 教育反思
  《虎妹孟加拉》的篇名曾引起我的猜测,是否如《特蕾莎的流氓犯》是指一个人呢?读罢小说才知道原来孟加拉是指一只雌性幼虎。小说结尾,在风雪交加的荒郊野外,伴随着惊人悠长的虎啸声,玉叶在万分惊恐之中的危急时刻,违背自己心愿,开枪打伤了她心爱而又随时可能袭人丧命的虎,受伤的虎跑向森林。小说中那只孟加拉虎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个由中国赴美留学的女孩,为什么会喜欢上一只虎?女孩与孟加拉虎的故事究竟告诉了读者什么?
  十六岁的玉叶到美国上高中。她的父亲博林世代生活在广西穷困山区,改革开放中从做米粉店起家,后来开锡矿,成为拥有两座大锡矿的企业家。致富以后,父亲从小将玉叶送到贵族寄宿学校读书,一路从贵族幼儿园到贵族小学,又到广州国际学校上初中,再到美国德州达拉斯读高中,现在又到伯克利读大学。玉叶父母以为把孩子放到学校,学习成绩好便万事大吉,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教育与沟通,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父母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也在玉叶儿时的心灵留下阴影。玉叶从小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致使她与父母不亲,与家疏离。
  离家到美国读书,来到陌生而又相对开放自由的西方世界,摆脱了父亲的管束,玉叶自我、独立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从小喜欢动物的兴趣爱好也在异国得以延续。高中时养蟒蛇失败了,以后又收养了一只孟加拉幼虎,寄养在绿洲宠物收容所。因为这种爱好,她上大学选择学生物专业,将来准备当兽医。
  因“孟加拉”在绿洲宠物收容所的状况忽然变糟,先是撞坏铁笼,后来更是两次袭击饲养员,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绿洲宠物收容所,请兽医和动物心理医生给孟加拉做检查,一旦确认有问题,按法律规定就要给老虎安排安乐死。结果出现“少女盗虎逃逸”,警方紧急追捕,迫使玉叶把虎藏到荒郊地带,而此时正值暴风雪季,饥寒交迫的虎发出啸声要冲出笼子,千钧一发之际,她求救老树,老树作为他父亲的朋友,心忧老虎伤人,叫她赶紧开枪。玉叶打伤老虎,孟加拉虎带着枪伤,跑往树林。事后玉叶号啕大哭,说虎是要过来跟她一起取暖的,“你们太坏了,人真的都太坏了。你和他们一样,都是骗我的。你也是骗子”。
  玉叶到美国念书后,远离家庭,而西方学校放任个性,使得小留学生处于监管的“空白、放养”状态,更加缺少约束与引导。她自我意识膨胀,独立个性扩张。出国前与父母、姐弟不亲,到美国后与房东家小朋友又合不来,与同学相处也不和谐,认为父母还不如野兽,连她崇拜的老树伯伯都被说成是骗子,见人就烦,这是跨入成人门槛前玉叶成长期的状态。
  玉叶始终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甚至于“跟人一起就头痛”。她对社会现实不满,看不惯世俗之种种,难以融入社会,融入人群。在这种状态下,玉叶虽然有追求,有梦想,可是在寻找中充满焦虑不安,处在迷茫的困惑中。青春叛逆期的她,在自己的生活圈感受不到温暖与慰藉。孟加拉虎成为她情感的寄托与唯一,她迷恋的只有这只虎。
  读《虎妹孟加拉》,想起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与阿兰·霍林赫斯特的《美丽曲线》等,不同时代的文学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精彩的演绎。青春成长期有好有坏,或激情进取、勇气超人;或消极颓废、剑走偏锋,而叛逆更是一种极端的呈现。走进社会,跨越成人门槛,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不能避免成长之痛,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与行为举止。《麦田的守望者》的男孩霍尔顿,同样是十六岁,“他看不惯周围的人物与世道,厌恶黑暗的现实,甚至梦想逃离这个社会”,“却只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自欺欺人”。《虎妹孟加拉》中的玉叶不同于大卫、尼克与霍尔顿,个人奋斗、反英雄的姿态渐成过往。玉叶更为典型地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成长中的特征。身处物质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优裕,求学一帆风顺,享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她虽然学习优秀,有理想与追求,却局限于个人的视野与喜好,缺少人类命运意识和社会担当精神。她的心智并不成熟,未经受过苦难的挫折、风雨的洗礼、人生的磨炼。她个性张扬,极端自我,特立独行,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不满社会现状。不懂得人是属于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
  “断翅方识沧桑道,舔血抚痕痛何哉!”玉叶正在经历“破茧成蝶”的蜕变。开枪打虎是玉叶蜕变的第一步,这一步是疼痛的,是她走进社会的一个环节。“成长的过程不可避免完全社会化这一环节,而这个环节对成长而言就是破茧成蝶的最后一步,所以感到痛是正常的。”作品当然有唤起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反思现行学校教育体制的警醒作用,但女孩与孟加拉虎的故事,展现的是女孩玉叶的成长与心路历程,表现了小留学生的成长之痛。
  小说中孟加拉虎的寓意有多种内涵:一是玉叶喜虎的勇猛、威武,在她心目中虎不是猛兽,如中国成语中的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虎都与龙并称,玉叶视孟加拉虎为一种象征,一种图腾。二是虎独来独往的个性,这与她特立独行的个性相吻合,她不喜欢依赖于人、摇尾乞怜的猫狗之类的小动物。三是她把虎作为感情寄托、填补情感缺失的需要。按照里普斯的心理学理论,这是一种移情作用,移情的“对象就是我自己”。这里还包含着年轻人的一种冒险精神。养虎也是一种探险,她企求在探险中获得快乐与刺激。
  老树是小说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中玉叶生活经历的见证者。他移居美国后成为资深高能物理学家,受博林之托照看玉叶。如果说博林是生她养她之父,老树则可视为她的导师与思想之父。玉叶很崇拜老树。玉叶遇事便向老树请教,老树也视她如女儿一般,教授她现代科学知识,引导她适应社会环境,呵护备至。
  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长辈与亲历者,老树眼中的玉叶是这样的,第一,认为“她是一个好孩子:玉叶是个好孩子,慢慢来,这年纪的孩子可塑性还很强”。第二,担心玉叶爱虎是一种“移情”症状。“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帮玉叶堵她心里那个透风的空洞”,让她逐渐强壮起来,“可惜他也糊涂得忘了孟加拉不过是只猛兽……认为靠虎拯救人心很危险”。第三,认为玉叶心智还不成熟,他对玉叶说:“你真是个孩子,等你长大了,有自己的孩子就懂了。”以上三点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这部作品的路徑。
  逃避社会现实,到猛兽那里寻求慰藉与感情填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硬给作品贴上“认同猛兽的暴力,本身是对文明的暴力最有力的否定”的标签,强加给文学作品不能承受之重的过度阐释并不可取。家庭、学校与社会如何关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是文学永恒的命题。成长之痛值得反思,树立人类命运的意识,构建全球化的人类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今天,我来讲一个不一般的沈从文,而且要大讲特讲《边城》。先来看这样两段话: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以上两段话,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多少都有了解,因为各个版本
期刊
摘要:清诗是唐宋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不仅是大江晚潮,而且是高峰落照时分的绚丽晚霞,有待读者游日骋怀,倾心欣赏。  关键词:清诗 宋荦 蒋士铨  有人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里,清诗是最后的一度芳菲;我要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清诗虽是大江东去的晚潮,却是殿后的声势与光彩均超过前潮也即明朝的后浪。晚潮澎湃,我们的耳边仍回荡着撼人的潮音;后浪横天,我们的眼前至今也仍然浪花四溅。  清诗的整体成就
期刊
东瀛人之汉诗传统,也算久远。自嵯峨天皇及大友天皇起,至营茶山、良宽、一休、赖山阳、正岗子规等名家,不绝如缕。明治以后文人也多习汉诗,盖因《怀风藻》与《和汉朗咏集》等元典,亦算是学人常识。夏目漱石从来以小说胜出,且为日本现代文学开山,故其汉诗相对颇受冷遇。尽管如此,若秋雨细读间,仍有不少可观处。  我本藏有一套夏目小说集的原文精装“初版复刻本”,共十五册,十分珍爱,但因其中并无他的诗集,略感遗憾。后
期刊
摘要:小品文在中国文脉中是一株葳蕤的植物,也是丰饶的水源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序列中,“80后”作者胡竹峰的创作赓续了小品文的文统。结构上的愈发短小,书写上的自由随便,审美形态上的行云流水,以上三点构成了其随笔小品可备辨识的因素。  关键词:小品文 胡竹峰 自由精神  如果推举表征古典中国文化精神最充分、最结实的符号型人物,根据李敖的句式,我会在心里将他默念三遍  “苏轼,苏轼,然后还是苏轼!”苏轼
期刊
摘要: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以一种“不可靠的叙述方式”诉说着对阿长的种种不满,实际上却在表达对于阿长的深情怀念,而鲁迅所写的阿长身上的种种缺陷乃至荒谬言论,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一个乡土社会成员的常见特征,鲁迅以诙谐的态度对阿长身上这些乡土社会特征进行了温和的嘲讽,透露出鲁迅对作为自己私人生命记忆的乡土社会,怀有一种与启蒙主义的批判态度不同的温情与包容。  关键词:不可靠的叙述者 乡土社会
期刊
诗歌和散文互相生发  王雪瑛(以下简称王):你的第一部作品集是1982年出版的诗集《珊瑚》,你第一部散文集是1984年出版的《生命草》。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你已经出版了六十多部散文集,近十部诗集。泰戈尔是你走向诗歌的引领者吗?你走出了一条苍翠的诗歌之路,还记得你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吗?你创作诗歌的初心是什么?回首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不同的阶段,写诗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赵丽宏(以下简称赵):泰
期刊
摘要:作为国内长期专注于当代文学史和新詩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洪子诚充分实践了新诗研究的“历史化”,并以文学史家的“史识”和批评家敏锐的美学鉴赏力,为当代新诗界贡献了一种带有历史品格的“深度批评”。而且,洪子诚20世纪90年代对当代新诗的可贵支持与研究,对新诗批评界自身问题的学术性反思,皆有推动当代新诗良性发展的建设性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当代新诗 历史化 深度批评  运思者越稀少,写诗者越寂寞。 
期刊
身份认同的转变  我出生于中国沿海的华侨家庭,祖父十二岁就离乡别井,远赴南洋的吕宋岛(菲律宾)谋生。父亲与叔叔都在菲岛出生,但因祖父的传统观念,他们要回到唐山娶妻,就这样,我“错误地”在中国大陆出生。然而,我们的血液中似乎已遗传了远离故土的基因,家族的命运注定了我们将会与祖辈一样,漂洋过海,到另一片土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终于,在十三岁那年,我也独自离开家乡,到香港和菲岛与父母团聚,从此,又开始了我
期刊
摘要:《寻找伊甸园》是陈浩泉华人移民生活的代表作。小说以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的三个新移民家庭为典型,描述了海外移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加拿大华人移民的社会生活。小说对于新移民如何对待“母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吸收“他国”文化,如何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加拿大 华裔小说 研究  陈浩泉的小说以长篇创作为主,《寻找伊甸园》是他移民文学的
期刊
摘要:官崎市定在继承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说”的基础上吸收了桑原骘藏比较史学的视野,提出了著名的“宋代近世说”假说。对于“交通”及战争与贸易等动态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的关注构成了其理论的“经脉”,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唐宋变革之际出现的商业都市是促使宋代进入近世的关键因素,正在这一前提下,近世的文化与思想才得以出现和形成。“近世说”假说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史学阐释模式,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视野。但建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