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去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瞄准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连接点,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融合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1 联系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每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鲜活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实际经验引出一种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生会举出多种事物,水桶底、车轮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的呢?学生们讲了许多理由“水桶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下去,车轮是圆形行驶起来既快又平稳。”接着,教师引出学习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它的设计理由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油然而生。
2 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问题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现实,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景之中,能有效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荷兰数学家汉期·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数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能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例如: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模拟坐公共汽车时上、下车的情景,学生分角色开展活动,把枯燥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指导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并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3 参与实践活动,探索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和一张白纸,请他们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或直尺量出这张白纸的面积,想一想怎样量最方便?其间给学生充分测量和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又如,学习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才能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巨大魅力。
例如:学习“求平均数”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家某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通过求平均值来分析、说明问题;学习了百分数后,了解家中各项开支,求出各种开支,求出各种开支的百分率,提出开支调整意见;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总之,为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数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使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责任编辑 张晓燕)
1 联系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每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鲜活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实际经验引出一种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生会举出多种事物,水桶底、车轮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的呢?学生们讲了许多理由“水桶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下去,车轮是圆形行驶起来既快又平稳。”接着,教师引出学习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它的设计理由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油然而生。
2 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问题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现实,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景之中,能有效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荷兰数学家汉期·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数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能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例如: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模拟坐公共汽车时上、下车的情景,学生分角色开展活动,把枯燥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指导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并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3 参与实践活动,探索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和一张白纸,请他们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或直尺量出这张白纸的面积,想一想怎样量最方便?其间给学生充分测量和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又如,学习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才能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巨大魅力。
例如:学习“求平均数”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家某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通过求平均值来分析、说明问题;学习了百分数后,了解家中各项开支,求出各种开支,求出各种开支的百分率,提出开支调整意见;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总之,为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数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使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