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研究行为素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的因素、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分析和研究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行为素养 方法
一、概述
在中国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社会各个行业越来越重视人才良好德行,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并非仅仅以口头语言表达为标准,行为才是个人品德最重要的外显标志。
在当前国家逐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素质培养的背景下,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全国各类学校需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当前高等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模式却越来越良莠不齐,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失范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为素养理论研究
(1)素养概念
素养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广义上的素养内涵包括技能和知识。通俗来说,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是个人行为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和价值观的体现。
(2)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主要内容
本研究认为高等职院学生行为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仪表姿态:仪容(面、发、颈、手、腿)、仪态(站姿、坐姿、走姿、蹲姿、 手势、表情)、仪表(化妆、 服饰);
言谈交流:有声语言、副语言、无声语言;
日常会话交流:日常会话的基本礼貌、寒暄与问候、称赞与感谢、祝贺与慰问、提问与回答、插话与呼应、拒绝与反驳;
聆听的行为素养;
日常交际:会面之道、应酬之术、出行礼节、团队合作、团队沟通、竞争与合作、团队评价、团队建设;
网络行为素养:网络语言、网络交往、常见网络工具及其行为素养;
职业素养:职场准备、职场应聘、公务活动;
法律素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
思想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品性、认识。
三、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因素分析
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后,本研究认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受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化流行文化的冲击,在高职院校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倾向,在各类良荞不齐的社会思潮充斥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浸染而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程就是有钱就图,从而形成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
(2)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高校学生数量激增,高等职院学校为满足更多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缺失诱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的淡薄,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做认为事情都以个人价值实现和满足自我利益为首要考虑条件。
(3)学生个人因素
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且独生子女占多数,由于从小受父母娇宠,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在面对问题时,更多地考虑的是别人要为我做些什么,而不是我为社会、他人做些什么,责任感弱。加上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或周围环境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如期地实现学习制定的发展目标的逐步扩散和外界因素的干扰以及教育约束的乏力,容易引发大学生行为失范。
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方法研究
1、社会层面:转变学生扭曲的审价值观念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获取和利用也更为快捷。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机会随处都有,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化尚未完成、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盲目跟从网络和流行,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已经扭曲。本研究认为社会层面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转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扭曲的价值观念。
(1)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要教育学生懂得自我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实现的、明确人生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提高为强国富民学习的自觉性,克服拜金主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等功利主义误区。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广大学生克服个人本位的狭隘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从思想深处抑制违法犯罪动因的产生、达到预防犯罪和规范高等职业院校行为的目的。
(2)形成重视社会道德的社会氛围
社会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人们普遍遵守的评价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它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鄙、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等观念来约束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全社会形成重视道德素养、严惩失德行为的氛围,真正从社会的方方面面给尚未社会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模范。
2、学校层面:营造良好的行为素养培养氛围
学校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学校素养培养氛围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行为素养的文明程度。本研究认为高等职业院校要营造良好的行为素养培养氛围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推行“四好”行为素养模式
“四好”是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者提出来的,“好品德”、“好形象”、“好使用”、“好技艺” 为的是让学生在学好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为自己、为用人单位、更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四好”的意义并对自己进行自我要求。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前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导致这些学生行为逾越常理,性格怪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从社会和心理两个方面来疏导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完成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治疗,避免把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当成道德问题对待,产生教育阻抗和处理失误,又可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以形成良好的预防、矫治的心理基础与心理动因,将大学生犯罪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心理困惑与障碍不演变为反社会行为,以保证大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安定。
3、学生层面:提高行为素养培养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素养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研究认为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素养,需长期与以下措施:
(1)转变行为素养认知
只有通过认知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个人的日常行为。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不仅仅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对个人行为的态度和自我反思、自我督促意识。只有在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下自觉改善个人行为修养。
(2)践行文明素养行为
高等职院学生只有踏实的践行日常生活中的爱国行为,才能在特殊的国家大事件发生时,能用理性平实的行为表达爱国热情;使其不仅维护尊重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而且严肃对待各种校纪校规,不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使其在平时生活中具有严谨的生活作风,妥善处理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表现出高尚的生活品位。
参考文献:
[1]赵殿军.知识、能力、品格与素质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知识、能力、品格与素质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2(11).
[2]刑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46.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行为素养 方法
一、概述
在中国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社会各个行业越来越重视人才良好德行,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并非仅仅以口头语言表达为标准,行为才是个人品德最重要的外显标志。
在当前国家逐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素质培养的背景下,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全国各类学校需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当前高等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模式却越来越良莠不齐,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失范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为素养理论研究
(1)素养概念
素养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广义上的素养内涵包括技能和知识。通俗来说,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是个人行为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和价值观的体现。
(2)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主要内容
本研究认为高等职院学生行为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仪表姿态:仪容(面、发、颈、手、腿)、仪态(站姿、坐姿、走姿、蹲姿、 手势、表情)、仪表(化妆、 服饰);
言谈交流:有声语言、副语言、无声语言;
日常会话交流:日常会话的基本礼貌、寒暄与问候、称赞与感谢、祝贺与慰问、提问与回答、插话与呼应、拒绝与反驳;
聆听的行为素养;
日常交际:会面之道、应酬之术、出行礼节、团队合作、团队沟通、竞争与合作、团队评价、团队建设;
网络行为素养:网络语言、网络交往、常见网络工具及其行为素养;
职业素养:职场准备、职场应聘、公务活动;
法律素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
思想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品性、认识。
三、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因素分析
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后,本研究认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受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化流行文化的冲击,在高职院校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倾向,在各类良荞不齐的社会思潮充斥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浸染而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程就是有钱就图,从而形成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
(2)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高校学生数量激增,高等职院学校为满足更多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缺失诱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的淡薄,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做认为事情都以个人价值实现和满足自我利益为首要考虑条件。
(3)学生个人因素
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且独生子女占多数,由于从小受父母娇宠,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在面对问题时,更多地考虑的是别人要为我做些什么,而不是我为社会、他人做些什么,责任感弱。加上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或周围环境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如期地实现学习制定的发展目标的逐步扩散和外界因素的干扰以及教育约束的乏力,容易引发大学生行为失范。
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素养方法研究
1、社会层面:转变学生扭曲的审价值观念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获取和利用也更为快捷。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机会随处都有,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化尚未完成、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盲目跟从网络和流行,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已经扭曲。本研究认为社会层面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转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扭曲的价值观念。
(1)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要教育学生懂得自我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实现的、明确人生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提高为强国富民学习的自觉性,克服拜金主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等功利主义误区。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广大学生克服个人本位的狭隘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从思想深处抑制违法犯罪动因的产生、达到预防犯罪和规范高等职业院校行为的目的。
(2)形成重视社会道德的社会氛围
社会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人们普遍遵守的评价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它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鄙、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等观念来约束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全社会形成重视道德素养、严惩失德行为的氛围,真正从社会的方方面面给尚未社会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模范。
2、学校层面:营造良好的行为素养培养氛围
学校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学校素养培养氛围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行为素养的文明程度。本研究认为高等职业院校要营造良好的行为素养培养氛围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推行“四好”行为素养模式
“四好”是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者提出来的,“好品德”、“好形象”、“好使用”、“好技艺” 为的是让学生在学好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为自己、为用人单位、更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四好”的意义并对自己进行自我要求。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前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导致这些学生行为逾越常理,性格怪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从社会和心理两个方面来疏导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完成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治疗,避免把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当成道德问题对待,产生教育阻抗和处理失误,又可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以形成良好的预防、矫治的心理基础与心理动因,将大学生犯罪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心理困惑与障碍不演变为反社会行为,以保证大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安定。
3、学生层面:提高行为素养培养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素养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研究认为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素养,需长期与以下措施:
(1)转变行为素养认知
只有通过认知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个人的日常行为。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不仅仅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对个人行为的态度和自我反思、自我督促意识。只有在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下自觉改善个人行为修养。
(2)践行文明素养行为
高等职院学生只有踏实的践行日常生活中的爱国行为,才能在特殊的国家大事件发生时,能用理性平实的行为表达爱国热情;使其不仅维护尊重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而且严肃对待各种校纪校规,不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使其在平时生活中具有严谨的生活作风,妥善处理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表现出高尚的生活品位。
参考文献:
[1]赵殿军.知识、能力、品格与素质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知识、能力、品格与素质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2(11).
[2]刑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46.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