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一个环节,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提升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已势在必行。本文基于依法治校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探讨了通过规范化、合法化的学籍管理制度,推进学籍管理工作改革,从而提升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创新策略。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进行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它包括新生注册、学年注册、学历注册、在校期间学籍异动处理、各类学生数据统计、成绩审核、毕业审核及证书管理等多项工作。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籍管理工作强度高、任务重且政策性要求很高,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工作要求精细、责任重大。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对学校管理造成许多压力。学籍管理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提升学籍管理水平以构建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 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手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传统手工管理阶段。主要是由管理人员通过手工统计、分类对学生数据进行管理,人工操作容易出现疏漏、错误,尤其是在成绩统计、毕业审核等数据处理较麻烦的情况下。
(2)单计算机管理阶段。主要是由计算机软件代替手工操作进行管理,本阶段完成了纸质档案和材料的数据化,并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和高效率等特点,极大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网络化学籍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籍管理工作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管理方式要求数据共享、网络协同办公等,使得以往的单机管理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为管理人员带来了便捷的信息管理、发布和交换方式。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加,各高校针对学校特点制定了具有各高校特色的学生培养要求,不同的需求导致学籍管理制度不同,因此也使得学籍管理软件不能通用,学籍管理信息化从此进入个性化定制阶段。针对不同高校的特色,应对学籍管理软件进行专门特制,以更好地符合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业务实际,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二、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工作依然是以人为主体,学籍管理人员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籍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各高校应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业务技能的培养,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素质培训。学籍管理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上级教育行政单位应组织定期培训,对学籍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和难点进行解答,对各高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统一分析,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业务学习渠道。
学籍管理人员也要主动加强自身管理素质提高,不断进取,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在工作中要不断积累,主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遇到问题时应及时向各高校同行请教,要善于研究问题、总结规律,通过工作时间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指挥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相关技能,熟悉办公软件和数据库软件使用方法,能熟练操作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部学信网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使用方法。加强学籍管理理论政策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做到说话办事有理可依、有据可凭,要主动研究政策规定,把政策规定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学管理宗旨。
三、 坚持依法治校、以学生为本的学籍管理新理念
1.树立“依法治校”理念,建设规范合法的学籍管理制度
教育部在2003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定义:“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 从“依法治校”的理念出发改革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首先应正确认识学籍管理中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正确把握高校管理自主权与学生受教育权,这是在学籍管理中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首先高校应清楚认识高校与学生的行政管理和民事的双重关系,高校除了有《教育法》所赋予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处分权以外,学生也享有受教育权,双方一旦发生纠纷,应提供仲裁、申诉和起诉的机构。因此,高校应专门成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联合组成的申诉委员会,如果学生对在校期间受到学校给予的任何处分存有疑问或异议时,学生可在收到处分决定书或公告之日起向学校学生申诉未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提出申诉时应当递交书面申诉申请并附上申诉人情况及申诉事项、理由和要求,申诉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诉后指定时间内将申诉决定送达本人。通过申诉制度,学生的权益得以保障,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治校理念,同时也是学校依法治校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化、合法化建设的要求。
2.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本”,这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对学生主体不够尊重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缺陷。因此,在学籍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贯彻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必须以学籍管理的制度为保证,学籍管理规定的創新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充分发挥学生特长,高校应为学生入校后选择更符合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提供机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学的层次上,由于城乡差别和生源差异,对外语和计算机教学等课程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手段。
四、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
教育部2005年3月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指导,是高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管理的政策依据。新规定的施行,在系统规范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建立和维护高校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不断根据新情况修改《学籍管理规定》中不合时宜的条款,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和完善制度建设。在工作中,应严格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学籍管理规定》为依据,通过规范的学籍管理,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
1.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制约,高校对学生直接起约束作用的是《学籍管理规定》。因此,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高校以教育创新的思想为指导,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基本原则,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等现实情况去构建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
高校应充分认识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如一方面可规定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大类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可要求开设双语课程和供本科生选修的研究生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等活动并获得三等奖以上者,或获得国家专利或者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者,可为其提供创新学分单独记载。通过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等各类创新培养环节的积极性和效果。
2.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弹性学制
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业时间的弹性,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建立弹性学制,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以修满规定学分为学生毕业的标准,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结业学生可在结业后两年内,回学校申请不及格课程重修,对重修合格学生换发证书,学制弹性由在校期间拓展到离校以后。实行完全学分制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老师,自主决定学习进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自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目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些有效措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应与教育发展新形势相适应,与高校办学理念和目标相匹配,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成为稳定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构建和谐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提供重要的保证。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改革,提升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平萍,霍丹群.电子注册制度促进高校学籍学历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邓美娇,王佩等.我国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赵珺.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进行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它包括新生注册、学年注册、学历注册、在校期间学籍异动处理、各类学生数据统计、成绩审核、毕业审核及证书管理等多项工作。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籍管理工作强度高、任务重且政策性要求很高,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工作要求精细、责任重大。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对学校管理造成许多压力。学籍管理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提升学籍管理水平以构建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 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手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传统手工管理阶段。主要是由管理人员通过手工统计、分类对学生数据进行管理,人工操作容易出现疏漏、错误,尤其是在成绩统计、毕业审核等数据处理较麻烦的情况下。
(2)单计算机管理阶段。主要是由计算机软件代替手工操作进行管理,本阶段完成了纸质档案和材料的数据化,并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和高效率等特点,极大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网络化学籍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籍管理工作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管理方式要求数据共享、网络协同办公等,使得以往的单机管理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为管理人员带来了便捷的信息管理、发布和交换方式。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加,各高校针对学校特点制定了具有各高校特色的学生培养要求,不同的需求导致学籍管理制度不同,因此也使得学籍管理软件不能通用,学籍管理信息化从此进入个性化定制阶段。针对不同高校的特色,应对学籍管理软件进行专门特制,以更好地符合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业务实际,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二、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工作依然是以人为主体,学籍管理人员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籍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各高校应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业务技能的培养,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素质培训。学籍管理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上级教育行政单位应组织定期培训,对学籍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和难点进行解答,对各高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统一分析,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业务学习渠道。
学籍管理人员也要主动加强自身管理素质提高,不断进取,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在工作中要不断积累,主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遇到问题时应及时向各高校同行请教,要善于研究问题、总结规律,通过工作时间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指挥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相关技能,熟悉办公软件和数据库软件使用方法,能熟练操作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部学信网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使用方法。加强学籍管理理论政策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做到说话办事有理可依、有据可凭,要主动研究政策规定,把政策规定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学管理宗旨。
三、 坚持依法治校、以学生为本的学籍管理新理念
1.树立“依法治校”理念,建设规范合法的学籍管理制度
教育部在2003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定义:“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 从“依法治校”的理念出发改革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首先应正确认识学籍管理中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正确把握高校管理自主权与学生受教育权,这是在学籍管理中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首先高校应清楚认识高校与学生的行政管理和民事的双重关系,高校除了有《教育法》所赋予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处分权以外,学生也享有受教育权,双方一旦发生纠纷,应提供仲裁、申诉和起诉的机构。因此,高校应专门成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联合组成的申诉委员会,如果学生对在校期间受到学校给予的任何处分存有疑问或异议时,学生可在收到处分决定书或公告之日起向学校学生申诉未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提出申诉时应当递交书面申诉申请并附上申诉人情况及申诉事项、理由和要求,申诉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诉后指定时间内将申诉决定送达本人。通过申诉制度,学生的权益得以保障,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治校理念,同时也是学校依法治校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化、合法化建设的要求。
2.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本”,这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对学生主体不够尊重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缺陷。因此,在学籍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贯彻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必须以学籍管理的制度为保证,学籍管理规定的創新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充分发挥学生特长,高校应为学生入校后选择更符合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提供机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学的层次上,由于城乡差别和生源差异,对外语和计算机教学等课程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手段。
四、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
教育部2005年3月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指导,是高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管理的政策依据。新规定的施行,在系统规范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建立和维护高校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不断根据新情况修改《学籍管理规定》中不合时宜的条款,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和完善制度建设。在工作中,应严格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学籍管理规定》为依据,通过规范的学籍管理,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
1.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制约,高校对学生直接起约束作用的是《学籍管理规定》。因此,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高校以教育创新的思想为指导,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基本原则,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等现实情况去构建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
高校应充分认识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如一方面可规定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大类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可要求开设双语课程和供本科生选修的研究生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等活动并获得三等奖以上者,或获得国家专利或者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者,可为其提供创新学分单独记载。通过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等各类创新培养环节的积极性和效果。
2.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弹性学制
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业时间的弹性,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建立弹性学制,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以修满规定学分为学生毕业的标准,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结业学生可在结业后两年内,回学校申请不及格课程重修,对重修合格学生换发证书,学制弹性由在校期间拓展到离校以后。实行完全学分制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老师,自主决定学习进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自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目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些有效措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应与教育发展新形势相适应,与高校办学理念和目标相匹配,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成为稳定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构建和谐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提供重要的保证。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改革,提升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平萍,霍丹群.电子注册制度促进高校学籍学历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邓美娇,王佩等.我国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赵珺.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