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文历史写作的佳构

来源 :现代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以上论断并略作展开,也只好比作曲家写好了序曲。孔见的《海南岛传》一头扎进了海南历史这条大河之中,时时处处,波光潋滟,风华卓然。以下我将领着大家跟随孔见的步伐,去领略这部大书的妙处,并探究其奥秘。
  在进入正题前,不妨也提及一下孔见《海南岛传》的历史观、取舍法。历史书,当然是自古而今、娓娓道来的,但是撷取哪些史料,强调哪些忽略哪些,则可见出历史学写作者的修养、见识。孔见肯定无意写编年史、通史、物质文明史、社会风俗史,他更看重的是与海南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想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描述与评说,将海南历史贯穿起来,因此说他写的是海南人文史,也不为过。   当然海南历史人物虽不说是浩如烟海,但是有名有姓有贡献的也成千上万,这其中披沙拣金,不乏难度,孔见于此也功力毕现。
  因此,孔见将海南岛的上古史一笔带过就不显得突兀了,“一座岛屿的诞生”,不仅描述了地理意义上的海南岛的创生,由于孔见贯穿始终的对岛人心理的探索兴味,其始便写下 “没有分歧与争论的过程,显得平静无比,海南岛的时光就在花梨木的芯格里默默地流淌,洇漫出隐秘而绚丽的花纹,等待着人类的到来。”这样诗性与思想一并闪光的句子。在我看来,孔见整部书都可以当成一部长诗来读。

  就在篇幅不长的起始篇章里,孔见依旧由地理而人文,写下了对海南岛原始居民黎族的印象,比喻不落俗套,文辞优美,一语中的,“黎族是一个有着恢弘气魄和想象力的族群。”“《大力神》和《甘工鸟》,前者叙述男性的气概,像是盘古与后羿形象的剪接,表现了一个族群对开天辟地创造力的崇尚;后者叙述女性的情愫,表达爱情海枯石烂的忠诚,一阴一阳之谓道,神话的二重组合构建了黎族的民族精神,正是这两种精神的交汇,让这个民族在莽荒的岛上开辟出生活的疆土,并得以代代传承,绵延不息。”
  此后,孔见写了台风、洪水等海南岛上难以抗拒的灾难,并感慨“在这座风雨飘摇的孤岛上扎根,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而正是这种艰难险阻,造就了黎族人坚韧、彪悍的性格。后来的人,与他们交朋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虽然简要,但起首这一章应该讲是全书的“定音鼓”,很多重要的人文主题已在此初露峥嵘。
  “伏波将军的白马”到“母仪天下”则写了海南岛进入中国版图到真正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时间跨度从秦汉到隋,主要人物是路博德、马援两大伏波将军和巾帼英雄冼太夫人。孔见的人物取舍,不仅详略得当,而且略写之人三言两语,也颇见性格,比如首位伏波将军路博德与其副将杨仆,“杨仆杀伐无度,路博德却兼具威名与仁德,二人搭台,唱起了红脸白脸”,将西汉两大将军征伐南方的特点高度提炼地呈现,而初被征服的海岛“无政府状态,彪悍的民风,海峡的天险,加之稀奇昂贵的珍宝和一本万利的交易,使得这里的社会暗流涌动,充满不安定的力量。”由此也导致民变,导致贾捐之倡导的“弃珠崖”。而“不仅仅是一个个赳赳武夫,而且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的东汉马援,虽完成了第二次“伏波开琼”,對整个岭南的文明开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不久后的动乱,珠崖郡县又重回无政府状态,而“真正将海南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使其归服于王化的,不是马援、孙权等魁伟丈夫,而是一个母仪天下的女性——冼夫人,她对海南岛的收服,是心灵上的收服。”“这个看似娇媚柔弱的女子,竟集智、仁、勇于一身,让须眉男儿自叹弗如。”
  尽管有白马井、军坡节等岛上文物、习俗,孔见却秉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胡适语),他并不确信马援、冼夫人来过海南,但是他也如斯写到:“身影未到而神威俱在,也是一种真正的降临。”
  这时我们会发现,文字的光芒来自于对历史的洞见,也是思想在闪光。
  第四章“千年流放史”从最早的流放者——隋代的杨纶开始写起,很奇怪的,孔见不限于写海南的流放史,他还回溯中国从尧舜禹时代开始的流放史。会有人以为这是闲笔甚至废笔,但我却感到这是这本书的一大好处,它极大地加强了一地历史文化书写的厚度,实际上通过整体历史的观照,一地历史文化的价值才真正得以凸显。比较是为了显现,孔见方可下如斯断语:“明代以前,人望最高、最为流放者所恐惧的(流放地),是孤悬海外的海南岛。”
  从宏观视野为主的“千年流放史”,到“生度鬼门关”着重写杨炎,再到“渡琼先祖”、“命运的抛物线”写王义方、韦执谊、李德裕等,以及“苏东坡:死透了的大活人”、“从五公祠到盛德堂”写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等,都在写对海南文化影响甚大的贬官。
  其中尤以“渡琼先祖”及“苏东坡”为最重要,也最精彩,“渡琼先祖”将流放史与移民史打通,开宗明义,“海南是一个移民岛,流放是移民的一种方式。……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各个家族到了岛上,基本就在其中生息繁衍,不再迁移,因此世系相当清晰,有十分完整的族谱。”
  孔见如是肯定王义方的功绩,“海南岛上的公共教育事业,就这样从零开始,人文种子也在炎荒之地播下。”又如是精当描出李德裕的肖像,“李德裕至死都接受不了自己的命运,他是一个走到世界尽头的天涯断肠人。”“多年来儒家的修养,以及由此形成的单向度人格,使他在遭遇挫折与跌落时,缺少回旋的余地和开解的药剂。”
  可以看出孔见敢于月旦人物,这与其自身儒释道文化修养丰厚有关,此后,我们将看到他在“苏东坡:死透了的大活人”一章里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在我以为全书最重要的“苏东坡”这一章之前,孔见先插入“波涛汹涌的道路”,写了海上丝绸之路及鉴真东渡途中所见唐代时的海南。与写流放史追求厚度一样,海上丝绸之路全程的追索也令海南人文历史地理的价值得以显现,而岛上冯若芳“亦商亦盗”也揭示出唐代海南独特的社会形态,这一切在宋代虽有所改变,但苏东坡这样一个大人物登上海岛之时,海岛的社会人文状态仍然相当原始。
  而东坡居琼,也仅仅三年,孔见却为他写下三万六千字,占了全书的十分之一。前面不是说详略得当吗?这岂不是奇轻奇重?为何东坡居琼三年,在孔见笔下,如孤峰高耸般突兀呢?个人觉得,首先,当然是苏东坡之于海南的重要性和这个人物的丰富复杂性,不仅是培养了海南第一个举人这样的具体历史事实,而是他给海南文化乃至海南历史树立起一个标高,一个对于中华文化而言,都是趋于极致的标高。某种程度而言,孔见通过对苏东坡的解析,是在向中华文化致敬,同时也是在攀登这一高峰。当他完成苏东坡这一章的写作之时,实际上也是成就了自己写作的一个高峰。这其中,他将自己的儒释道的修养、苏东坡在海南乃至一生的史迹、海外诗文兼及一生创作以及海南的人文历史地理等熔于一炉,达到了一种化境。   孔见下了大工夫,他没有就事论事谈苏东坡海南三年,他展现了苏东坡的全人。该有人说,孔见兄跑题了,你写的是海南岛传,写苏东坡的青少年时代、得志时期、乌台诗案、黄州顿悟、惠州磨砺等干什么?殊不知欲了解苏东坡集大成的海南三年,不了解此前的苏东坡,又从何谈起?且孔见此《海南岛传》本就有跳出海南说海南的高远识力。此前我们提到,他写海南流放官员,先回溯了中国几千年的流放历史,他此后写南宋之际的南渡,且追溯此前东晋“永嘉南渡”,这样的写作绝不是俗人以为的踵事增华甚至“凑字数”,实际上他是在增加历史的厚度,探寻历史发展及人物成长的本质,让人们可以更加复杂、也更加透彻地了解一时一地的历史以及每个历史个体更加普遍、深远的意义。而笔者更赞叹的是,孔见在视野开阔之余,还有老吏断狱般的一针见血的笔力。
  再回到苏东坡,孔见为了与其“肉搏”,不仅啃了苏东坡全集,还读了数本苏东坡传记,他称没有太令他满意的,他可以拥有这样的自信,因为孔见的知识结构自有其他东坡研究者没有的优势。孔见甚至还挑起了东坡的毛病。确实,目前在研究界颇有神化东坡的风气,都快把东坡夸成“新时代楷模”了。苏轼自有其伟大的地方,但他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个人,孔见就不客气地说:“作为诗人的东坡,带入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说起别人的坏处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极尽机巧挖苦之能事,显得过于嫉恶,有失宽恕。”“东坡虽然是一个通家,却不是一个完人,他对三大文化资源都有深入的开采,却不能说已达到穷尽的止境。”

  但是孔见也以不同寻常的赞语褒奖东坡,苏东坡“海南之行的殊胜,应在于其内心的跌宕与转折,在于他的精神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洞天打开;在于他捡到了无人知晓的宝物。正如秦观所言:‘苏轼之道,最深于生命自得之际。’”“他将儒者的济世、道者的独善与释者的慈悲与解脱,汇入自己的骨髓,实现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贯通,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对接,成就左右逢源,任何东西都拘不住的活泼禅法,这就是‘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含义所在。”
  “他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成为中国文化的人格标本。在他之前,中国文化人格是儒道二元互补结构;到他这里,是儒道佛三家会通,或者说是三位一体的结构。从此之后,一个以中国人自任的人,倘若不兼具三家修养并且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加以活泼运用,其精神人格就不是健全的。”
  应该讲,如果说《海南岛传》有文眼的话,那就在“苏东坡:死透了的大活人”这一章。孔见也通过这次写作,全面释放、也提升了自己,在平地拔起这座高峰之后,《海南岛传》的写作便变得较为平顺,当然不是滑入平庸,相反是峰峦叠嶂,高潮不断。
  因为东坡所处的宋代,不仅玉成东坡这样的文化高峰,也定义了海南。五公中的四公也是宋代来到海南。北宋南宋之际,南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南北格局,孔见对此有精彩论述,在这里又一次见到了孔见的高明之处,他不仅讲了对闽广地区影响深远的移民史,还上溯此前的永嘉南渡等,这样的好处是不限于海南史,而有了中国史的高度。
  但是且慢,孔见在此之前还插入闲笔,写了“沉香:朽木的魅惑”,与此后的“黄花梨:一种植物的人间传奇”一样,孔见不仅写到了海南岛冠绝天下的二宝,对宋(焚香是四大雅事之一)、明(明式家具)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沉香出类拔萃,气压群芳,成为诸香之王”,“花梨木有一种近乎不朽的品质”,“它是慢生活的经典”,似乎又喻指孔见心目中琼岛文化某种登峰造极的品质,所谓“南方之强”。
  在苏东坡创造了中国文化高峰的宋代,海南同样迎来了最重要的一次移民潮,并从根本上塑造了自身的文化根性,这就是孔见第13章“衣冠南渡:从闽南到南溟”。孔见不仅拉开历史的广角镜,将五胡乱华的“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后的“衣冠南渡”与靖康之变后的南渡逐一呈现,并且揭示出这第三次南渡,也是与海南关系最密切的一次南渡的文化史上的意义,“此次衣冠南渡,一直持续到蒙元占领中原、南宋灭亡为止,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超过以往的两次。南方的人口从此超过北方,南方的经济文化因而变得郁郁葱葱。自此,中国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经济文化中心在南的格局,并且延续至今。元朝建立后,随着种族压迫加剧,特别是妇女初夜权被迫出让,北方汉族血统混杂,言语态度与生活作风变得粗犷鄙陋,失去了原本优雅的腔调。最为致命的是,草原游牧民族以掠夺攫取为能事,用强力取代公正与信义,他们的入主,给中原文化注入了蛮横、狡诈与无赖的戎狄之气。……倒是南方以及南方之南,保持着汉文化的某些遗韵,只是因为失去权力的依仗,添了些阴柔的气息,显得不如北方文化那么强悍罢了。”“尽管自然地理上,海南与广西广东临近,历史上也先后归属于两广,但在人文地理上,海南是闽南文化的一个单元。更准确地说,海南文化是宋朝文化的余脈,属于汉文化较为纯粹的一条支流。”
  这是否为孔见的独见不好说,但肯定是本书内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个人觉得,此章与苏东坡一章一样,对于全书而言,都具有支柱般的意义。
  “闽南的文化性格,蕴藏着孔子所赞叹的南方之强。”“和福建、潮汕、台湾等地的闽南人一样,海南人的主体属于宋朝子民的后裔,今天他们有必要唤醒自己的文化记忆,把隐藏在基因里的宋朝遗韵抒发出来,演绎成深沉华美的乐章,冲淡华夏文化里夹杂着的戎狄之气。”
  孔见发出了富有勇气和智慧的呼唤!文人写史,就是这么率性、真诚,且深沉!
  值得一提的是,在“衣冠南渡”之前,孔见写了“黄道婆”“白玉蟾”两章,实际上这两个主人公已经开始了海南文化影响内地文化的进程。黄道婆“借用黎族灿烂的文化,她用纤细的十指,发起了一场纺织业的革命,创制出三锭脚纺车,改写了中国纺织业的历史。松江府则成了国内最大的棉纺中心,有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而海南本土人士白玉蟾,“他要在世间的功名之外另辟蹊径,探寻与芸芸众生不同的境界,一个进去之后就不愿出来的洞天。”“修行是一个人对自身的战争,所谓胜利,其实是把自己打败,摧毁一直以来固守的堡垒,不给自己留下任何依靠的事物和立锥的地方。这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甚至也不是帝王将相所能为的。除了面对外在的困苦,还要面对身心的骚动与自我的挣扎。”   本书的丰富性与作者孔见的丰富性相关联,不仅学识开阔,释老修养也相当深入,内心体验足够丰富。这样,他在评判他人之时,才能具备足够的广度、厚度、深度和高度。
  孔见笔下的白玉蟾——“成就之后的他,深通三教,学贯九流,自称‘非道非释也非儒,读尽人间不读书,非凡非圣也非士,识破世上不识事。’”某种程度上,孔见也是这样的人,《海南岛传》也是意蕴丰厚、多面闪光的一部奇书。
  还在“衣冠南渡”这一章里,孔见颇有见地地写道,“就内心而言,一直以宋朝子民自居的海南人,始终都没有归顺于蒙元政权。”“终元一代,海南人没有进京考取进士,他们不愿踩着烈士的斑斑血迹去追求功名。到了汉族重新获得政权的明代,这个宋朝遗民的集聚地才迎来了文化的鼎盛期,出现朝野瞩目的所谓‘海外衣冠盛事’。”
  此后,在“儒学的补阙与践行”“利玛窦的中国朋友”“憨山大师与琼州大地震”这几章里,孔见写了丘濬、海瑞、王弘诲、许子伟等明代海南士人的形象,尤其“丘濬和海瑞是海南儒学的双峰。丘濬以等身的著述演绎治国平天下的义理;海瑞则是以浩然正气和特立行动实践了正心诚意、舍生取义的精神,二者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路。”

  第25章“洗不清的罪恶”是对侵略海南的日寇暴行的流血控诉,有一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压抑。相比台风、暴雨这样的自然灾害,日寇侵略这样的“人祸”对海南带来的伤痛要惨重千百倍。
  孔见对海南岛的全面叙述,以“这是最后的战斗”结束,描述的是“木船打军舰”的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海南岛传》的最后数章充满血与火的气息,但孔见在叙述中仍然注重挖掘细节,像军参谋长战前自残等刻画出革命军人也非铁板一块,而冲锋在渡海第一线的韩先楚将军,不仅无愧“当代伏波将军”的称谓,应该讲还有所超越。篇末,孔见意味深长地写道:“渡海战役结束,意味着从共和革命到共产革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土地上血与火的武装斗争,终于落下来帷幕,随即而来的是和平建设的年代,建立一个新世界,并不比砸烂一个旧世界更加容易;作为压迫与桎梏的反义词,解放二字更是内涵深远。”   接下来是一个很短的尾声“从边缘到前沿”,匆匆回顾了一下近70年的海南当代史,笔墨稍多的是橡胶战略、南繁育种以及1988年海南建省、本世纪初的国际旅游岛以及当今的自由贸易港。孔见写道:“写完渡海战役,《海南岛传》便可以收笔。但出于丛书的整体考量,出版方希望在时间上能够有所延续,以保持形式上的整齐,于是就有了这个尾声”。
  孔見的后记“时光里的石头”里有深沉的夫子自道:“这本书的写作,打通了过去与现代之间紧闭的大门,让我得以和他们共同进退沉浮与生老病死。”“这里已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一个坚实的原点,既是出发之地,也是抵达之地,一个可以顶天立地站立的地方。”“无形的写作,因此变成有笔画的文字,算是对我生身的海南岛有了一个回应与交代。我不是不能无所事事,但也愿意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抒情言志之余,孔见也理性地提到自己的历史观,“本书首先是一部史传,然后才是文学作品,其中的作品不仅是想象力的产物,在尊重基本史料的前提下,笔者力图再现历史的现场,复活人物的原形,并试图与他们说上话,在细节上做出必要的展开。众说纷纭的地方也尽量在占有资料的条件下,做出采信的选择;无法确凿又不能证伪的史实,则作为一种可能性加以演义。至于文体的运用,我愿意保持切换的自由度,将所叙述的事物置于开阔的视野,加以关照与处理,以获得充分阐释的回旋余地,而不止于客观的罗列,……我无意要写一本通史或全史,只是通过一些有意思的人物活动和事件的演变,寻找走进历史深处的入口。”
  这也是我写这篇长篇评论的发力之处,我尽可能地搜寻这本书的精华,肯定不可能详备,只是试图做一次导引,引发大家对这部大书深入阅读的兴味,更想引发大家对这部大书中写到的每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开掘(不妨读读我曾推荐过的“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尽管这套书的质量各本之间有些不太均衡)。当然,也必须提及,没有一个人、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在阅读之中,虽然大部分时候、大多数章节我都击节称赏,但也时有论辩、时有遗憾,在我看来,“美榔双塔”那一段虽有创见,但孔见对友人的说法还是辨析不够,孔见的释道修养带来了优长,但是偶尔也有神秘化倾向。另外,作为本地人,他对公期、军坡等民俗、海南基层宗法社会结构等关注度也不太够,对有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像兴建琼台书院的焦映汉,清末民初的潘存、王国宪等,似也应该投入一些笔墨,尤其是对于当代人格外关注的海南建省以后的历史,起码“十万人才下海南”还是可以多写一些的。不过,也许当代历史的丰富多彩与风云变幻,也让写作者难以措手吧。我们也且抱“理解性的同情”,享受孔见带给我们的海南人文历史的斑斓篇章吧!
  总体而言,孔见的这部《海南岛传》史识高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意蕴丰厚、笔法犀利、文辞隽永,是一部常读常新、愈品愈醇、堪称楷模、足以传世的佳作。
其他文献
书 名: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作 者:汪曾祺  出版社:读者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 价:49.00 元  开 本:32 开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2706444  每当夏天来临,在炎热的天气中,便会想起汪曾祺先生的那句话: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因为生活在农村,年幼时院子里有一口水井,那个时候邻居已经开始喝自来
武汉封城前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一条来自前男友的短信,简短几行,劝我离汉。晚上,央视新闻又报道了武汉不明肺炎。当时,小寒刚过,大雪即来,我住在同济医学院内,除了上班,还要坐1小时公交车去学车,想在过年前拿到驾照。  收到短信后,我又想起了那段令人神伤的过往。分手6个月了,那个下着冷雨的武汉秋日,伯仁的父亲在广西的农村倒下了。他收到通报去世的电话和母亲的泪。“你爸走前去镇上买了双新鞋,一辈子不舍得穿好鞋
近年来“盲盒经济”十分火爆。所谓“盲盒”,就是盒子上没有标注何物,买卖信息极不对称,会强化消费者对购买结果的预期心理,以及可能会获得的惊喜感。  河南博物院推出一套文创产品,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与文物结合,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玩家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挖土,再细细地扫去浮尘,神秘的“宝贝”慢慢呈现全貌……玩家通过亲手挖掘“宝物”,感受喜悦感和成就感。这
显考,端坐于中央  他刚离去  跪拜在左下角者  都是和他有裙帶关系的人  漆黑发亮,一块崭新石碑收拢了  散落于他乡的棋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这一目了然的户口本  是父亲,在冒死向群山进谏夜宿花腰田间  戛洒江在枕边侧卧,日夜抒情  南恩瀑布怀旧,如幕,放映一部老电影  顶锋之上,石门洞开  迎侠客来,古道回荡着久远的马蹄声  朝阳谱成五线谱,歌唱幸福的生活  哀牢山,是靠山,护佑众生
2002年,年轻的杨健辞职创业,确立了以“中国风文化艺术写真”为核心产品的创业方向,并以审美高雅、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摄影风格迅速征服了无数爱美女性的心。时至今日,他的“盘子女人坊”已从一个小小的摄影工作室,发展为拥有上海、深圳、长沙、加拿大多伦多等二百多家实体店,以及全国1000多家加盟店的产业集团。但杨健规划中的商业帝国才刚刚起步,他不仅要打造华人摄影品牌,还要进军服装、地产、旅游、家居等行业
风吹来雨  是心口的锁,长了锈  我的人间净土  呼吸沉重,爱人忧郁  此后,我俯身潜藏其中  一直等待開锁的人,亲临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自己也会这样:遇到不顺或受气,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别人。  有位读者发留言说,丈夫在单位工作不顺或是受了气,回家之后就是她的灾难。丈夫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对她和孩子发脾气,把火气都迁怒到他们身上。  有时候,真的是很小的一件事情。比如前几天,丈夫回家后看到孩子作业的错别字,就大发脾气,孩子现在见到他爸爸就怕,夫妻俩也常常为此吵架。丈夫有时候也会反省,他明知发火不
最近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热词,比如“双非硕士”“小镇做题家”“985相亲群”“海淀家长”等。这些新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无论是就业焦虑、婚恋焦虑还是育儿焦虑,其背后都与学历焦虑挂钩,并且这种学历焦虑不只是一种个体困扰,而是正在成为社会整体层面上的一种集体困扰。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能够发现学历焦虑中的基本取向:不仅追求向上,而且规避向下。具体来说就是年轻人通过对学历的追求,以期获得一个
因为他的发现,一亿年前的恐龙首次以鲜活的局部形态展现在人类面前。刑立达从恐龙足迹中勾勒史前世界,推动、重塑中国脊椎动物古生态系统,并以此为介质,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与思辨精神。  时间失效了  琥珀,这一类松脂化石,开启了古生物研究的新领域。层层包裹的松脂,让亿万年前的生物遗体得以免于侵蚀。“以前研究化石,很多时候要连蒙带猜。但琥珀里的动物跟生前没太多区别。”35岁的邢立达眼睛很亮,说话时眼神如钻子
在伦敦读书的一年,出门基本靠走。那时候用Oyster Card (伦敦的交通卡)坐一次地铁的费用最低是1.9英镑,公交车是1镑;当时在北京坐一次地铁是2块钱(全线,不论从哪站坐到哪站),坐一次公交是4毛,学生卡是2毛。我室友说在伦敦坐一次地铁的钱,够她在北京坐一个月的车!而且,伦敦地铁经常各种维护,有之前通知关闭的,也有临时故障检修的。所以,走着是最稳妥、最经济、最环保的出行方式。  出行靠走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