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这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个系统工程,为什么呢?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我们一般谈课堂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由这四大要素可以构成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四大要素、六大关系就是和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把它归纳成: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五个环节。
一、一个设想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素质教育。
二、两个支点
支点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
支点二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
三、三个途径
途径一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途径二是通过“同课异构”优质课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途径三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四、四个问题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是否高效。
1.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
2.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时间就无所谓效率。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好。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的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了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们之前搞过的教研活动,也是“同课异构”,对同一个班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4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效果却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
3.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实现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的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老师再引导。现在许多老师一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他认为: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
4.你知道有多少学生达到了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我们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同,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涉及的。
如果我们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高效。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五、五个环节
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概括为: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学习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要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而应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先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最方便的是同桌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则小组讨论,没有问题则小组不再讨论。如果一开始就是几个人讨论,则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在所有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我还不太同意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首先要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不要动不动就表演。当然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在所有学生没有完全将知识内化、感悟的情况下,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3.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适时启发、精要点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4.达标检测,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的问题,而且是教育公平的问题。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成绩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本课小结并回归单元,就是把本课的知识回归到单元知识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总之,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
一、一个设想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素质教育。
二、两个支点
支点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
支点二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
三、三个途径
途径一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途径二是通过“同课异构”优质课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途径三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四、四个问题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是否高效。
1.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
2.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时间就无所谓效率。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好。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的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了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们之前搞过的教研活动,也是“同课异构”,对同一个班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4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效果却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
3.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实现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的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老师再引导。现在许多老师一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他认为: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
4.你知道有多少学生达到了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我们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同,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涉及的。
如果我们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高效。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五、五个环节
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概括为: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学习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要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而应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先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最方便的是同桌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则小组讨论,没有问题则小组不再讨论。如果一开始就是几个人讨论,则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在所有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我还不太同意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首先要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不要动不动就表演。当然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在所有学生没有完全将知识内化、感悟的情况下,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3.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适时启发、精要点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4.达标检测,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的问题,而且是教育公平的问题。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成绩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本课小结并回归单元,就是把本课的知识回归到单元知识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总之,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