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有人情味的人。”教师的人格、爱心、智慧对学生有着缓慢而持久、细腻而深入的影响。只有用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用爱心才能培育爱心,用心灵才能照亮心灵。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在轰轰烈烈,而在细微之处。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多一些宽容、信任和尊重,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关键词:师生关系 建立 方法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进行“权威”教学,师生关系始终是“圣旨”与服从的畸形关系。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不愿与学生切磋,不愿与学生平等对话、坦诚讨论,不能很好地去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只是硬性规定强迫学生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而学生本来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负担很大,这样更会导致学生厌学、自卑,甚至有的“犯上作乱”。师生建立不起良好的关系,学生不亲其师,能信其道吗?下面是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感受。
一、多一点宽容,信任并尊重学生
古人云: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信任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其实是很敏感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能只在口头上说信任学生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对学生的不信任,这样反而会加深伤害学生的程度。老师尤其要对犯过错误的学生给予信任和鼓励,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勇气。
二、注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纪律教育
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及重要性,使之懂得要能做成事,做好学问,做人是关键。学生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和长辈,能与人和睦共处;具有健康的心理,常人的心态,勤奋守纪,诚实守信,讲公德,有爱心;在习惯养成教育中遵守纪律,自觉遵守班规校纪,并具有法律意识。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无意中自觉主动接受各种纪律比被动被迫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还可避免逆反心理带来的麻烦。因此,在班级建设管理中,教师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使学生自觉增强纪律意识、法律意识,这样,不仅能促进班级建设健康发展,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班级建设。
三、少一点批评教育,多一点赏识
中国有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的赏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育似乎已经逐渐远离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经常听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作为老师,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激励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长处;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的高低评价一个小时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的优劣等。
四、凡事不浮于口头,要身体力行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上。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不感染、影响着学生。因此,身体力行是一个老师做好工作的前提。实践证明,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若能做到把自己当作班集体中普通的一员,严格地遵守班规校纪,对学生将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刚开学时我班的迟到现象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中规定每天早、中、晚预备铃时间到,纪律委员检查出勤情况。我每天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校,有事有病跟学校请了假也要跟学生解释清楚,一方面督促检查,另一方面身体力行起到带头作用。这样一来我班的迟到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这就是身体力行的功效。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深刻的。
五、课间多一些闲谈,促进师生间的默契
与学生“闲”谈这一方法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教师在与学生进行“闲”谈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采用他说我听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适当的时候提些建议,千万不能不顾学生的意愿、情感楼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且老师要尽力保守学生的“秘密”。因为这些“秘密”的内容可能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故不可张扬,否则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损害师生间的友好关系。事实证明,教师只要能持之以恒地与学生进行“闲”谈,就能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
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成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应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师生关系 建立 方法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进行“权威”教学,师生关系始终是“圣旨”与服从的畸形关系。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不愿与学生切磋,不愿与学生平等对话、坦诚讨论,不能很好地去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只是硬性规定强迫学生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而学生本来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负担很大,这样更会导致学生厌学、自卑,甚至有的“犯上作乱”。师生建立不起良好的关系,学生不亲其师,能信其道吗?下面是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感受。
一、多一点宽容,信任并尊重学生
古人云: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信任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其实是很敏感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能只在口头上说信任学生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对学生的不信任,这样反而会加深伤害学生的程度。老师尤其要对犯过错误的学生给予信任和鼓励,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勇气。
二、注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纪律教育
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及重要性,使之懂得要能做成事,做好学问,做人是关键。学生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和长辈,能与人和睦共处;具有健康的心理,常人的心态,勤奋守纪,诚实守信,讲公德,有爱心;在习惯养成教育中遵守纪律,自觉遵守班规校纪,并具有法律意识。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无意中自觉主动接受各种纪律比被动被迫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还可避免逆反心理带来的麻烦。因此,在班级建设管理中,教师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使学生自觉增强纪律意识、法律意识,这样,不仅能促进班级建设健康发展,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班级建设。
三、少一点批评教育,多一点赏识
中国有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的赏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育似乎已经逐渐远离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经常听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作为老师,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激励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长处;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的高低评价一个小时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的优劣等。
四、凡事不浮于口头,要身体力行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上。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不感染、影响着学生。因此,身体力行是一个老师做好工作的前提。实践证明,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若能做到把自己当作班集体中普通的一员,严格地遵守班规校纪,对学生将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刚开学时我班的迟到现象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中规定每天早、中、晚预备铃时间到,纪律委员检查出勤情况。我每天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校,有事有病跟学校请了假也要跟学生解释清楚,一方面督促检查,另一方面身体力行起到带头作用。这样一来我班的迟到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这就是身体力行的功效。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深刻的。
五、课间多一些闲谈,促进师生间的默契
与学生“闲”谈这一方法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教师在与学生进行“闲”谈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采用他说我听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适当的时候提些建议,千万不能不顾学生的意愿、情感楼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且老师要尽力保守学生的“秘密”。因为这些“秘密”的内容可能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故不可张扬,否则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损害师生间的友好关系。事实证明,教师只要能持之以恒地与学生进行“闲”谈,就能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
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成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应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