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中的悲悯之情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hj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缩影,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我国古诗词不仅仅是叙事,更多的是进行情感的抒发,例如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对韶华易逝的感慨等,其中悲悯是古诗词一个重要的情感主线。悲悯之情可以是抒发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可以是对社会现实的悲悯,还可以对战乱的悲悯。总之,悲悯之情抒发的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愤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亲人友人的怀念感伤之情。
  关键词:古诗词 悲悯之情 情感分析 艺术价值
  人的情感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更是拥有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往往能从平凡小事中品味出不一样的情感,从而创作出富有真情实意的文学作品。古诗词的创作题材非常丰富,纵观我国古诗词作品,蕴含悲悯之情的古诗词作品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文人有着傲骨,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对劳动人民进行歌颂,履行着文人的社会职责。笔者认为悲悯之情有着细腻的一面,包含了对遭遇不公对待的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逝去亲人与友人的伤怀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战乱不断、山河破碎的悲慨之情。
  一、悲天悯人,鉴赏古诗词对劳动人民的悲悯之情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留下了很多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作品。例如我们熟悉的李绅对农民的同情之情,利用五言绝句描绘了烈日当天依然坚持劳作的农民,汗如雨下却依然坚持耕种,劝解人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农民在我国历史上推动了社会变革,坚持不懈地耕种,养育了无数人口,自己却依然食不果腹,疲于奔命,这就是诗人同情农民的原因之一。再例如我们熟悉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丝绸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衣料,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养蚕人耐心照料桑蚕,采摘桑叶、清理垃圾,再将蚕茧抽丝纺织成丝,整个过程繁琐而复杂,费尽千辛万苦的蚕农却依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依然是粗布麻衣。这首诗描绘了养蚕人艰辛的劳动,丝绸复杂、艰辛的制作工程,抒发了诗人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诗仙李白在《蜀道難》中描绘了蜀道险峻地势、高低错落的羊肠小道、高耸的山脉等,在这样险峻的环境中,劳动人民依靠肩挑手扛打造了蜀道,李白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以及对他们水深火热生活环境的担忧。文人对劳动人民的悲悯之情,正是中国文人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韶华易逝,鉴赏古诗词对时光、亲情、爱情的伤怀
  亲情、友情、爱情是古诗词中重要的抒情主题,悲悯之情还包括了对逝去亲人、爱人、时光的追忆,对爱人悼亡的祭奠之情,这是悲悯之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曾经把美好的爱情比喻为亘古不变的沧海,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挚的爱情慢慢转化为回忆,如今在回忆起美好时光,也只是徒增伤感,这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流露着对时光不再的悲伤。李清照留下了很多怀念亡夫的诗词,流露了对两人甜蜜婚姻生活的追思,例如回忆了青梅竹马的快乐时光,对青春年少热烈情感的回忆。李清照中年生活凄苦,可以说是国破家亡,南宋国土沦丧,爱人离世,让李清照过上了孤苦无依、四处飘零的日子,她写下了许多伤怀之作,一人独饮就连美酒都没有办法抵挡萧瑟的深秋,自己就像是水中随意飘落的落叶,无根无依靠,这是李清照对亡夫的追思、对家国故土的悲悯之情。苏轼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中依然流露着细腻的悲悯之情,例如苏轼对亡妻的祭奠、怀念之情,亡妻逝世十年,时间并没有抵消他对亡妻的思念和依恋之情,十年生死难以跨越,苏轼却期盼在梦中与妻子相见,梦中再为妻子梳妆,寥寥几十字描绘出了夫妻琴瑟和鸣的生活,梦醒回首佳人却已不在,诗词中流露了苏轼浓浓的爱,对于生死的悲悯和无奈。
  三、家国情怀,鉴赏古诗词对家国的悲悯
  封建社会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各国之间经常会陷入混战,所以战争也是古诗词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例如“诗史”杜甫就留下了很多感慨战争、关心国家命运的佳作。杜甫一生仕途不顺,几遭贬谪却依然心系百姓,对封建统治阶级剥削百姓进行了猛烈抨击,例如我们熟悉的高墙大院内歌舞升平,路边却有饿殍遍野的百姓,高官贵族衣食无忧,贪图享乐,百姓却住在茅屋之中,杜甫愤慨这样的社会现实,却又感觉到自己微薄之力难以改变这种社会现实的悲哀之情。杜甫笔下的诗篇是在为国家黑暗的现实、战乱不平、百姓困苦的生活而悲悯,再为不作为的统治阶级而悲悯。例如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即使在梦境中依然渴望战场厮杀,保家卫国。
  结语
  总之,悲悯之情是中国文人不能放弃的一种情怀和创作情感,它在中国古诗词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是文人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向峰. 古诗词中的悲悯之情[N]. 沈阳日报,2019-08-19(006)
  [2]郭龙海.中国古典诗词的悲情之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5):83-84
  作者单位: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凤山区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人文关怀是其基本内容,往往越是优秀的作者或者优秀的作品,就会愈加注重人文情怀的蕴含。白居易的《卖炭翁》是这样,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更是如此。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为民立言,从农民的现实角度渲染着农村的生活的变迁与四时的风景,其中有劳作、有风土,是诗人对质朴民风融合与真实的田园之后的重塑,其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思想以及人文情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 范成大 分析  
期刊
2017年暑假,同为老师的我与妻子带着女儿去昆山大哥家闲住。一日上午,大哥说要带我们去慧聚寺的妈祖殿看看,顺便祈福。  我便欣然与大哥、大嫂、妻子、侄儿及不满四岁的女儿一起驱车前往。  下车后,我们来到寺院大门。虽烈日当空,但禅房花木,美景怡人。我完全被這里的一草一叶所吸引,慢步走着。女儿小,自然也走得慢,于是我就和女儿走在了一起。突然,女儿大叫一声,指着水泥砖说:“虫!”我和来往的人放眼望去,只
期刊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
期刊
摘要:在现代科技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学习无处不在。社会各界热议的“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对深度学习探究的新视角。运用大数据思维在看待事物的全局性、容错性和关联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成为视觉文化时代新的探究领域。为学生精选优质图像,使学生学会观看图像的方法,主动转换观赏图像时的注意力和思想态度,引导学生从艺术鉴赏者成为视觉文化探究者。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 批判性 视觉识读 探究  一、
期刊
摘要:高中生面临高考,面临着他们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转折点,其内心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这将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高中美术专业的艺术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学习能力不足,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故此在美术高考之前,教师需要借用美术之力,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考美术 心理健康  为了满足新世纪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在艺术类专业方面投入了更大力度,在美术
期刊
摘要:儿童画区别于传统绘画,它是以表现儿童主观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在各种形式的绘画学习中学会感知、理解、思考、创造来表达内心世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提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因此,绘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表达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意向的表达的眼光尤为重要。  关键词:诗意童趣  以《小雪》为例,利用网络直播为媒介,以讲故事和做游戏的形式把传统美
期刊
摘要:现代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类别,既能给人以感悟和启迪,也能让人享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所以在欣赏现代散文的时候,必须要从文学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分析其作为文学的价值,探究其作为艺术的审美。本文即浅谈现代散文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方式。  关键词:现代散文 艺术欣赏 永久的生命  散文像诗,读起来如涓涓细流,品起来似淡淡云纱,给人一种文字美的享受;散文像海,看起来波澜壮阔,
期刊
摘要: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自幼生活在属于淮扬吴文化圈的里下河地区,他的小说有着独特风格,与水文化紧密相连,在他的作品中矛盾冲突较少,小说的情节安排也比较平滑朴实,很少让读者有大起大落的阅读体验,在普通的叙事情节中常常蕴含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表达,于平淡中彰显丘壑。他的作品语言朴实而又充满诗意,往往在主人公平淡的一生中体现着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关键词:里下河 温情 水 人性  一、里下河流派与水文化 
期刊
记得那是2016年的初春,天空飘着小雨,泥泞的道路在雨水的稀释下变得更加粘脚,周围寂静得只能听见鸡鸣狗吠之声。作为一位新来的年轻教师,看到这样艰苦的环境,心情变得跟脚步一样沉重。浓郁的乡村气息充满了我的大脑,只能随着稀少的几张指示牌机械地迈着步伐,直到遇见了你……  走过“长征”,终于来到学校。由于离开学还有一天,所以学校大门悄无声息地紧闭着。我用力地推开这带锈的大铁门,学校竟空无一人,在慌乱中一
期刊
作者简介:刘禹西,1996年3月生,漢族,女,佳木斯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