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家沟 北方民居中的稀世珍宝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airenxu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 气势雄峻 稀世版本
  站在师家沟的公路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尊风中矗立的“节孝牌坊”,周身雕刻着猫、象、葫芦等灵物,想当年一定是无比荣耀。据牌坊上所刻的字样可知,石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主人是“敕赠儒林郎国学生师自省安人赵氏、张氏、儒林郎师五音安人刘氏之坊”。节孝牌坊给我的感觉很复杂,钦佩却也伤感,不知道这三位女性是经历了怎样的自我禁锢和牺牲,才赢得这凝固的礼赞与流芳。牌坊虽然历经百余年岁月的洗礼,有些部位已显残破,但却肃穆依然。往昔的师家沟透过这斑驳的石牌坊首先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厚重。
  正在我凝神之际,一位敦实厚道的大哥在此路过,他自称叫师耀龙,今年五十多岁了,就是地道本村人,闻听我对师家沟兴趣浓厚,主动要给我当导游,我自然求之不得。师大哥外表看是纯粹的农民形象,说起话来,却透着文气,耕读传家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告诉我,他已是师氏的第八代,说起祖上典故如数家珍,当然,这本来就是他的家珍。师家沟村主要有师、要两姓,这一片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相传是由第三代的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由最初的祖宅而逐步扩展到了整个村落。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到了清代后期,师家也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衰落了,师家的宅院再没有进行过修缮,又由于地处偏僻山乡,被原汁原味儿地保留了下来。虽然在动荡与战乱中幸存,但如今却已繁华落尽,被淹没于黄土高坡之中。
  跟随师大哥,我们来到了沟对面的土岭上,俯瞰全貌,村子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一座座院落如繁星点缀,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别处的大院是一座院,或者几座院,师家沟的院落是一个村,30多座院落层递而上,整整挂满了一面坡。一排排房屋依山而建,鳞次升高,高到几乎和背后的黄土岭融为一体,才悄然停下。总体布局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山坡沟地形态,顺势构思,设计巧妙,气势雄峻,不愧是北方民居中稀世的经典版本。
  建筑 严谨含蓄 窑居典范
  在师大哥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在这迷宫般的建筑里“探秘”。围绕中心成风车状展开的村落,与山势自然地衔接交融为一体,恢宏的气势,无处不显现着晋商古老深厚的文化传承。院落建筑是整个师家大院的精华所在,布局或为窑上登楼,或是院中套院。建筑格式特色多样,在传统四合院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山区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出现了二层多进四合院和并列二进三合院等灵活巧妙的形式,最为奇妙的是三合院、四合院有机地叠合为一体,形成风貌独异的高合院。进一道门,一种样式,虽然都是院落,结构却大相径庭。不模仿,不重复,不因袭,不断地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新颖感,仿佛建造者对由于地形限制而难以扩建的现代建筑难题解决起来手到擒来而不费吹灰之力。
  比起为人们熟知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山西明清官商常用的城堡式民居结构,师家大院采用了分散式独立布局,少了些许霸气和威严,却多了几分和谐与从容。形似分散的私家独院,却在内部紧紧地相连,每进一座院,都不是一道门,外门一般是青砖券门,朴实无华,似乎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内宅门就大为不一样了,多是装饰性强的垂花门。外面拙朴,里头华美,写照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不仅如此,院落之间有暗门、巷道,窑内暗道连通,大门、耳门、园门、偏门、楼门、屏门各种门的样式让人眼花缭乱却又感觉周到自然。徜徉其间,出院又进院,如入迷离之宫,真可谓是“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
  古村的道路也是四通八达,一条沙质条石铺就、长约一千五百余米的人行道绕村而行,路面下筑有排水洞和各院相连,岁月的沧桑在这些斑驳弥久的巷道上留下了记录过往的深深印痕。师大哥说,在师家沟,可是“下雨半月不湿鞋”,感慨之余,不得不为古村防御体系的藏而不露、排水规划的设计科学而惊叹。
  纵观师家沟古村的建筑,虽然不像别家那么锋芒外露,剑拔弩张,但处处现出巧妙严谨,一丝不苟,这是更高层面的含蓄,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端境界。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间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充分体现出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特点,又融入平原地带多进四合院的空间布局。气势宏伟的景观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是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空间处理、地形利用、窑洞民居、建筑装饰、雕刻书法等风格正是许多晋商豪宅大院所无与伦比的。它的营建思路也值得今人借鉴,不愧为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的“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院落 耕读文明 底蕴深厚
  时过境迁,师家沟虽早已远离那几百年前的繁荣昌盛,然一座座沧桑斑驳的院落,依然无言地诉说着世事的变迁。穿行其间,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之中,一步步漫进了往昔的年华。只是看看院落的起名,就很考究,“瑞气凝”院、“妙善”院、“巩固”院、“大夫第”院、“理达”院……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师大哥领我们走进“原始大院”,这个简陋不算起眼的院落,却是师家大院的创建人师氏先祖师法泽的居所,这位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的师家创始人就在这里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可以说,没有原始大院,就没有日后繁华的师家沟。
  走出“原始大院”,紧邻是一座别致的二层楼院,大门门楼看起来已有些岌岌可危。师大哥说,这里是师法泽之孙师鸣凤的住所,也是古村里最气派保存最好的院落,大门上时任太原巡抚曾国荃所赠的门额大匾“大夫第”已不知去向。道光年间,师鸣凤捐得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县县丞,与当时尚未发迹的曾氏兄弟交往甚密,并且为提携、推荐曾国荃步入仕途花费了一番心血。光绪初年,曾国荃当了山西巡抚,对告老还乡到太原来访的师鸣凤大开中门,隆礼远迎。时任两江总督不可一世的曾国藩也寄来书信、重金以表谢意。师鸣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交往深厚,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游历之所,曾被誉为“三晋第一村”。
  穿行在一座座古朴的院落之中,精美的石、木、砖雕比比皆是,无不显示出师家当年非凡的文化底蕴以及建筑上的高超造诣。师家大院现存门楼、槎栏、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十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门额、门匾、木刻牌匾、砖刻牌匾二百余处,字迹刚劲、功力深厚。尤其是“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等牌匾,风格独特、流光溢彩。题刻自然是主人思想的活化,师家的精神宗旨有“清白家风”;实现这宗旨的举措为“耕读传家”; 为人处事原则是“心气平和”;还有“从长”、“处善”,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些都是浅层面的,一目了然,不难理解。但是,有些文辞就需要费心度量。比如:“观国光”,观光,什么风景都可以观览。而增加一个国字,成为观国光,就胸怀远大,视野辽阔。应该是站在师家沟,放眼看九州;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这是多么难得的境界啊!   师家沟民居之所以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民居,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民居当中别树一帜,固然因为建筑精妙,更主要的是他们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神家园。生活在其中,无时无刻不受着中华文明的陶冶,言行举止自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如此待人,人心所向;如此持家,家业兴旺。幸福和谐就洋溢在师家,就洋溢在村落。
  民风 事理通达 古朴厚道
  穿行于师家大院建筑群斑驳的巷道,踏着石条铺就的环村路,叩响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老门环,推开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走入一孔孔饱经风霜的窑洞,就如同漫步在历史的风尘里,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情绪和思考就完全融合在了师家大院的“前世今生”里。
  师家沟村现有一百多户人家,约六百余口人,由于交通不便,比较封闭,村中经济和旅游的配套设施尚不发达,村里仅有一个小卖部,没有小旅馆、小饭店,游客吃住很不方便。我们在村中拍摄时,无论长者也罢、孩子也好,对每一位游客都是一副宽旷包容的态度。无论有人没人,你尽可推开一扇扇古老的木门,随意观看拍摄,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家珍藏的家谱和资料让你观赏。游览过程中,正赶吃饭时间,免费导游师大哥一再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师家大嫂和儿媳正在包饺子,看我们这一行人到来,师大娘很实在地说:“哟,饺子馅是不够包的。我给你们蒸馍吧,很快咯!” 不一会,师家儿媳就端出了热气腾腾的大馍招呼我们:“来吃饭吧,我家的馍看起来是没有街上卖的那样白得好看,但这都是自家种自家磨自家蒸的,没打农药,没有任何添加剂,不好看,但绝对环保。”晚上住在了师大哥家的窑洞里,知道我们想拍摄窑洞的夜景,师大哥特意改变早睡的习惯,全家掌灯为我们提供方便,村中民风古朴厚道,由此可见一斑。
  岁月无情,历尽沧桑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曾经辉煌的豪宅大院也已经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现存的民居几成残垣断壁,多已破损。面对这些败落的民居和村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不免感到心酸,痛惜和无奈……但是,两天来在师家村的拍摄,让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村民们的心愿:早一些完成师家大院的修缮,早一点让游人走进师家大院。一路陪同我们的师耀龙大哥就痛惜地说“如果再不修复保护,窑洞瑰宝将面临消失!”
  现在的师家沟村已经挂上了“师家大院管委会”的牌子,但还没有实际行使其管理职能。可喜的是,拍摄中我们看到,尽管修缮资金筹措困难,修复工程复杂漫长,但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已经开始行动,部分院落的维修工程已经启动,和村民们的心愿一样,我们也期待着师家大院重现昔日的辉煌。
其他文献
10月4日,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旅游节第五站的舞台搭在了位于南城的大观园,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主打“文化牌”、“民俗牌”,让参与活动并近距离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绝技及多彩民俗的海外游客大呼过瘾。作为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旅游节的特色系列活动之一,以“百姓舞台,世界风采”为主题的大观园活动,定位在传统文化和民间民俗的交流上。来自五大洲的传统民间艺术家在大观园里与世界各地的游客欢乐互动。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
1 丰葆路路牌。  2地铁大葆台站A口。  3地铁大葆台站B口。  4地铁大葆台站C口。  5地铁大葆台站内。
杭州归来,怀想最多的,是那儿的香樟树。我甚至想,如果没有那些古老的香樟树,我也许不会感觉苏堤有多美,灵隐寺有多幽,杭州有多少回味。  随着目的地渐近,路边的绿也逐深,渐次成海。那绿,差不多全来自一种树。那是些什么树——树冠蓬蓬,有着浓厚的绿,重重黄绿中,偶尔夹杂点红黄,4月的醺风吹着,曼妙香软,有袅娜的浅醉。  之前,生长于中原的我,虽不曾见过香樟树,却一度痴迷于它的香——古意盎然的家具店,樟木柜
如果说,表演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不语即传达,那么眼神在其中大概占据了60%的作用。一位优秀的演员,只需要一个眼神便能让你感受到他心中的四季,这就是眼神的传达艺术。虽然说演员的眼神离不开情感的支撑以及表演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就是捕捉“视象”,体会情感再表达,如果眼神不到位,那么观众就容易出戏。  梅兰芳年幼时,两只眼睛微微近视,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有时迎风还会流泪,眼珠转动也不
杭州从来就不仅仅是西湖十景,她隐隐约约地藏在山水之间,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用双脚去丈量。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从游人如织的西湖一路往西行,在山野湿地间信步,你会发现她那未曾向你展示过的美丽。    灵隐上香 古道天竺    在茅家埠入口处的牌楼上刻着这样一副对联:“长堤回首里六桥连外六桥,古寺遥通中天竺又上天竺。”里、外六桥无疑是苏堤和杨公堤上各自的六桥,而遥通天竺的古寺则当是灵隐寺了。清中叶以前,
关山千重 与神狐艰难约会  夜,静谧无声。  在北纬69°人烟稀少的芬兰伊纳里,深冬的夜,更显寂寞清冷。    我躺在湖边酒店松软的床上,尽力睁开沉沉的双眼,避免坠入梦乡。今夜,是我守候极光的第四夜,也是有可能在芬兰拍摄到极光的最后一夜,我拒绝睡去,暗下决心一定要守到云开雾散,一定要拍到壮美的极光。  关山千重,我从八千里外飞来,就是要与在北欧神话里被称为“九尾神狐”的极光来一场华丽的约会。可是,
在这样的一个季节,风是凛冽的,水是冰凉的,景色是萧条的,温度是寒冷的。是什么能让我们感到温暖呢?这是一个属于火锅的季节!  早在秋风乍起之时,人们对火锅的感情就像刚刚加热的锅底已经逐渐升温,表面看来波澜不惊,内心实则热浪翻滚。数九寒天,呼朋唤友,有什么能比得上围一炉滚烫热锅、涮各类食材美味、聊古今家国天下来得痛快!打量着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火锅和那些热血青年,“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鸳鸯锅被船桨点破。吉庆
傍晚,我在山中一边体验着这里宁静祥和,一边和一个在自己家门前剥玉米的长寿老人闲聊,有时根本听不懂老人在说什么!但从那一颗颗从满是皱纹的手上滑落下的黄色玉米粒上,从老人明亮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容,一种经历岁月后的从容。    我们辗转几小时崎岖的山路后,终于抵达位于大山之中的神秘之乡——巴马。9月的巴马并没有秋老虎的迹象,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如初春般凉爽,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清新。从下车的那刻起,我
陕北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这里曾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汇地,是草原文化向中原文明的过渡地带。或许是基于此的缘故,陕北庙宇的组成形式在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基本上是佛、道、儒不分家。  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乡管辖的马坊村,坐落在无定河畔。在陕北以农耕为主的农村有两个神灵尤为重要,一个是马鸣王,另一个是牛王菩萨。人们习惯上把马鸣王称为马王爷,种地务农的农民信奉“马王爷”,是因为马王爷是蚕神,它影响
我心相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