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师生情缘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中,老师引领和推动他走向一个又一个人生高点。毛泽东信奉古人“圣明之王,不可无师,师道至尊”之言,无论是求学期间还是毕业之后,特别是在自己有所建树后,他都没有忘记老师给自己的指点,时刻铭记着恩师给自己的教诲,动情动理而不失原则的交往中,无不体现毛泽东与恩师们的深厚情谊。
  “邹先生是个好人,是个严师”
  1902年春,已满8岁的毛泽东来到南岸的邹家公屋拜邹春培为师,开始了他少年读书求知生涯,邹春培成为他求学生涯的第一位正式老师。南岸私塾厅堂留有当年遗存下来的一幅格言:“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也许当年毛泽东就是在先生的指教下,从这幅格言的影响开始,使年幼的他逐渐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和技艺习得的重要作用。
  邹春培沿袭着传统的教学目的“学而优则仕”,教学特点也是一个“严”字。同时他很喜欢学习努力的学生,希望他们能有前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邹春培感觉到毛泽东是个不循规蹈矩、不太好管教的学生,然而个性中又显露出机灵和机智的一面。某日邹春培让毛泽东背诵一篇难懂的文章,毛泽东倒背如流。邹春培用属对考他,“濯足”一出,有意点到毛泽东作答,毛泽东略作沉吟在黑板上写下“修身”两字。又有一日放学后邹春培有意领毛泽东来到菜地扯下一把牛皮菜,交代第二天一早必须还他一把与牛皮菜能对上号的菜。毛泽东明白先生用牛皮菜出题的用意,想以此来讽刺和挖苦自己狂妄自大,说他讲大话、吹牛皮。他灵机一动,稍思片刻随手将菜地边上的马齿苋拔起一把,交给了先生。邹春培连称:“对得好,对得好!真是奇才。”此后邹春培逢人即讲“润之将来必成大器,小小年纪,学问非吾辈所能及矣”。
  昔日师恩难忘,邹春培辞世后,毛泽东把对恩师的感情延续到其后代身上。1949年11月28日,毛泽东写信给邹春培的长子邹普勋,信中称呼极其亲切,关怀之意跃然纸上:“亨二哥,听说你身体不大好,甚以为念。希望你好生保养,恢复健康。”
  建国初期他特意邀请邹普勋前往北京叙旧和游览。1952年9月25日,毛泽东在丰泽园设家宴款待了来自家乡的师友。席间他详细询问有关邹春培的情况,听说邹春培已辞世的消息时,颇有感慨地怀念道:“邹先生是个好人!他是个严师,我那时候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当年的年少无知和纯真岁月带给毛泽东无尽的怀念和回忆,也拾起了他对昔日老师的浓浓思念和深深敬仰之情。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多次在与家乡亲友的信中问候到邹家情况。还先后数次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部分寄给邹家,帮助他们缓解生活困难,以此表达他对先生当年苦心教育和悉心栽培的感激之情。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1959年6月25日,韶山人民的骄子毛泽东乘坐着一辆满载乡情的吉姆车回到家乡。镜头永远记录下了这一幕,毛泽东与他的私塾老师兼族兄毛宇居先生行走在乡间地头,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纸扇和草帽成为了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他们当年的谈笑风生和浓浓的情谊之中。他们手握手,交谈甚密,真挚情谊自然流露。毛泽东下车伊始,就迫不及待地请工作人员:“要把我大哥接来!”不一会儿,一位精神矍铄、银须飘逸的老者便出現在了主席面前。这个被毛泽东称为“大哥”的老人,便是他少年时代的老师——毛宇居先生。
  6月26日晚,毛泽东邀请乡亲们在韶山宾馆一号楼吃饭,席间毛泽东特意将毛宇居安排在上桌,并第一个向他敬酒。毛宇居颤颤巍巍起身并连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诚恳地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席间他还贴到毛宇居老人耳边说起了悄悄话:“我过去是个调皮学生,还造过你的反哩。你还记得吗?”毛宇居笑着说:“记得记得,你也是个高材生,那时你很爱看杂书,我还故意给你点《左传》,你都能应付自如哩!”他们之间的有趣谈话,让乡亲们发出了一阵阵欢快的笑声。饭后毛泽东和乡亲们合影,毛泽东被乡亲们簇拥在前排长凳的中央,毛宇居站在紧挨主席的第一排,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
  毛宇居既是毛泽东儿时的老师又是他的族兄,当年在韶山一带是颇有才华又富正义感的教书先生,也是一位身为人师的乡村文化人。毛泽东1906年进入井湾里私塾读书,毛宇居在此讲授经书,对毛泽东甚为严厉,毛泽东则认为这个先生管得太过分了,遂有那首: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这首诗表达了毛泽东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他对知识的渴望。随后,他在毛宇居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古文、史学书籍,才学有了长足进步。可以说毛泽东后来的著作和演说中,博通古今而用典贴切,妙语连珠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毛宇居的特别指点。
  自1927年毛泽东离开家乡后,毛宇居于1938年5月10日给毛泽东写信,告诉他老家的情况。毛泽东收到信后格外高兴,在百忙之中立即给毛宇居回信。
  宇居兄左右:
  五月十日信收到。谭季余以不来为上。楚雄等已寄微款,尔后可略接济一点,清督其刻苦节省,周先生留居韶山甚好,应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此复。即颂。
  时绥!
  弟毛泽东
  五月二十六日
  毛泽东与毛宇居的紧密联系在之后的几十年从未间断过,毛宇居在韶山做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工作支持毛泽东的革命事业,并帮他料理许多家事。毛泽东同志故居在1929年被国民党没收,当时毛宇居成为了保卫毛家老宅的重要力量,现存毛泽东同志故居中的部分物品即由毛宇居奋力保卫,毛泽东同志卧室的床自1929年由毛宇居保存至1952年,直至故居复原陈列才展出。建国后,毛宇居先后三次进京,每次进京都是带着家乡人民的托付和情谊去的,其中不乏政治要事。在北京期间毛泽东十分关心毛宇居的生活,怕他不适应北方生活特意为他买了大衣、皮鞋等,见他牙齿不好又请医生为他换了假牙,生活起居无不照顾有加。所有的感情都凝聚在对毛宇居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中。
  “我这颗寸草心,难报三春晖”   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专门谈到:“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毛泽东感激的知遇之恩,始终铭记的这位“过激派” 先生就是李漱清。
  毛泽东忘不了当年与先生讨论自己所读的小说和故事中为什么只写帝王将相、文武百官却没有穷人百姓的情节,也忘不了先生赠与他的:
  硬就硬,莫激烈;
  软就软,莫投降。
  从这幅便条开始,毛泽东渐渐变得怒不变容,喜不失节,他从这通俗易懂的字句中悟出了深奥的人生哲理。建国后毛泽东先后9次复信给李漱清或其家人。
  李漱清育有4子,在革命中3个儿子英勇捐躯,可谓满门英烈,尚有次子李介侯在世。1950年11月毛泽东得知此消息后写信给先生“深表同情”并说:李耿侯、李贡侯、李德深三人为革命牺牲,均应发给光荣纪念证件。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忠烈之家让毛泽东倾注了更多的关怀,且破例为李家几人引荐合适工作。
  1952年,李漱清受毛泽东之邀到北京,毛泽东心情非常激动,李漱清更是既兴奋又紧张。见面后,毛泽东动情地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颗‘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老师的‘三春晖’啊!”据女儿李讷回忆,当年父亲把他们叫到餐桌前深情地说:“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气氛立即轻松了许多。大家忆往昔岁月,谈天说地,其乐融融。随后,在毛泽东的亲自安排下,李漱清饱览了北京名胜,国庆节还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与北京群众一起共度国庆。临别前毛泽东不忘给昔日恩师送上真情——三个一:一套穿在身上的制服,一件呢子大衣,壹百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今币100元)。
  1953年,毛泽东再次邀请李漱清赴京,可惜这位昔日恩师只能心领,此时他的身体已不能允许他远行。
  “没有他,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
  “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真心诚意的关心学生、爱护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能那样关心我这个学生,真是不容易呀!”这是1955年毛泽东与东山学堂恩师谭咏春之子谈话时的肺腑之言。
  谭咏春这位爱生如子的班主任在毛泽东的求学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只身一人来到湘乡求学遭遇人生地不熟、校长不肯收、受人歧视的处境。谭咏春力排众议,主张招收了毛泽东这个外县人并给以悉心呵护,传授了让毛泽东受益终生的交友做人之道。毛泽东后来深情地说:“我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教育”,“我在这个学堂有了不少进步”。
  初到东山学堂的毛泽东思想情绪曾发生过较大波动,昔日在韶山得到的是家人的关心、老师的赞赏、同学的羡慕;可在东山学堂这些富家子弟面前他平生第一次遭受到歧视,感受到的是寂寞和抑郁,不乏失落。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班主任谭咏春教导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先生语重心长地开导他要多与同学交往,广交益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毛泽东在良师的教诲下,开始明白了友谊对于人生、理想和事业的辅助作用,懂得了对友情的珍视,他变得活泼、开朗、豁达起来,从良师益友处获益匪浅,并受用終生。在东山,毛泽东还与谭咏春的儿子谭世瑛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1955年,谭世瑛在北京期间应毛泽东之邀相聚,他想借此机会就家庭遇到的困境向毛泽东要求特别的关照。毛泽东与其交谈后没有一概而论的答应或拒绝,说了一句:“我调查一下再发言吧!”毛泽东专门腾出时间,给中共湘乡县委写了一封信,了解实情。当他得知调查结果后丝毫没有因个人感情而袒护谭家人,于1955年5月1日给谭世瑛写了一封动情通理的信,耐心地开导和真心地规劝谭家后人,教育他们要依法办事、勤耕守法,谭家人慢慢打开了心结,全家努力生产,为建设家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毛泽东深知恩师一家对自己的教诲影响深重,他非那薄情寡义之人,私事论情、讲义,公事论理、依法,这也许是对毛泽东处世原则最好的概括。后来,当毛泽东从家乡亲人那里得知谭先生一家生活拮据,即从北京寄去300元以周济,远隔千里之遥的谭家人感受到的是今日领袖对昔日师长的拳拳赤子之心。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
  “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所好学校。”的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毛泽东无法忘记湖南一师带给他的教诲,更忘不了“强避桃源”栽种参天之树的杨昌济先生和品德学识堪称一流的徐特立先生。在经历风风雨雨的磨砺后,毛泽东终于如愿,长成了一株擎天大树。
  对毛泽东而言,杨昌济给他的教诲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思想、志向和抱负的初步确立。杨昌济主张“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十分注重实践,反对闭门读书,主张学以致用,反对学用脱节。毛泽东在恩师的熏陶下,逐渐走向了一条了解和改造社会的道路。
  正是在一师期间,杨昌济提倡德智体“三育并举”“身心并完”,非常注重加强学生体格和意志锤炼的教育,毛泽东深受其影响成为了一名体育爱好者,冷水浴、雨淋、风浴、露宿、游泳、六段操等运动不仅使毛泽东身体强健,还锻炼了意志,一生受益。若干年后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对杨昌济当年有意识地培养仍念念不忘,称那一段时间:“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在杨昌济的指引下,毛泽东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张贴征友启事,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建新民学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在慎用着恩师馈与他的思想财富,朝着恩师为他提出的目标努力,并坚持为之奋斗,终其一生。
  从湖南省立一师毕业后,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关怀和教诲并未止步,他介绍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职员,为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提供便利。在他弥留之际,还强撑病体,举荐毛泽东、蔡和森二人:“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在1920年1月17日溘然长逝,毛泽东无法忘记恩师生前对他的教诲,他与杨开慧、杨开智一道为恩师守灵。
  在第一师范,除了杨昌济外,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老师还有徐特立。
  徐特立是位与众不同的老师。他虽当选过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校长,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生活却极简朴,穿着也极普通。一年到头,布衣布鞋,活像个乡下人。他的家眷一直留在乡下,夫人在家喂猪种菜。为了让农民子弟有机会上学,他用自己的大部分薪金,让出自家的房子,在家乡创设了五美高小,而他和家人却过着异常勤俭的生活。
  徐特立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对毛泽东具有很深的影响。此后,他一生加以效法,并发扬光大。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是一个克勤克俭的学生;后来身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更是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品质,一生一以贯之地坚持清廉作风,从而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给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了巨大的政治威望。
  徐特立不仅品德和学识堪称一流,还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后者,对于求知若渴的毛泽东,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
  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之法”。毛泽东十分钦佩徐特立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他知道,徐特立少年時代只读过6年私塾,后来除在宁乡速成师范读了4个月书,到日本进行过短期考察之外,没有进过别的学校。他渊博的学问都是自学得到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很重视徐特立的读书经验,也是实践徐特立教学主张最有成效的人。
  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许多人离开了共产党,而徐特立却毅然加入了共产党。因此,毛泽东很尊敬徐特立。1937年1月,当徐特立60岁生日时,毛泽东写信祝贺,信中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并号召全党同志向徐特立学习。徐特立70寿辰时,毛泽东又送去了“坚强的老战士”的亲笔题词。
  毛泽东对徐特立是一生敬重且信赖的。新中国成立后,一次,毛泽东邀请徐特立到中南海家中吃饭,上桌前,徐特立谦和地对毛泽东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座。”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事情虽小,却折射出毛泽东对老师的深情和爱戴。从毛泽东和徐特立的深厚情谊中,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堪为后世之楷模。
  (压题照片:1959年,毛泽东与他的私塾老师毛宇居及众乡亲合影)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而语文则是支撑人才大厦的奠基柱石。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语文又是工具,其他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
目的探讨护理缺陷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通过对医院经常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有护士工作责任心;护理人员资历及工作经验等因素。结论通过
1951年到1966期年,陶铸主政广东15年。主政其间,广东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戏言,谓之:陶铸同志有三件宝———红线女、杨大炮、《羊城晚报》。这三宝是陶铸所提倡的文化符号,也都是广州市民热衷的文化品牌:红线女是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杨大炮是屡获全国冠军的象棋手杨官璘,《羊城晚报》则是我党执政后的第一份社会主义大型晚报。陶铸对《羊城晚报》的创办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陶铸与《羊城晚报》的诞生
藏语声韵学或藏语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藏语言的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等。本文从字母的字性分类及拼写的语音配合关系来阐述藏语的语音结构。力求诠释藏语声韵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