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美杭州”与徐志摩的“丑西湖”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郁达夫和徐志摩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曾一同在杭求学,并为杭州留下了不少文坛佳作。但两人笔下的杭州有着美与丑的巨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审美态度和性格的不同。
  关键词:郁达夫;徐志摩;美杭州;丑西湖
  作者简介:何等,女,1999年8月生,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一、郁達夫的“美杭州”
  郁达夫与杭州颇有渊源。他青少年时在杭州求学,1933年从上海迁居杭州,住进了自己亲自修筑的“风雨茅庐”。居杭期间,郁达夫游山玩水,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其《郁达夫说杭州》一书包括了以杭州为主题的四十多篇文章,以散文、日记、小说等形式,用其清丽隽永的笔调,从山、水、人等多个方面,呈现了杭州美丽绝伦的山水诗意。
  郁达夫从骨子里爱着杭州西湖,尤其是西湖的秋天。在《里西湖的一角落》中,他写道:“秋后的西湖,自中秋节起,到十月朝的前后,有时候也竟可以一直延长到阴历十一月的初头,我以为世界上更没有一处比西湖再美丽,再沉静,再可爱的地方。”他用色彩来描摹秋景的清爽:“木叶稍稍染一点黄色”,“晚上在四周或许上一圈红晕”,“青天浑如碧海”。他用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幽静:“络纬的微吟”、“蟋蟀的低唱”、“山间报时刻的鸡鸣与湖中代步行的棹响”。西湖可看做是他心目中杭州之美的一个投射点,蕴含了他对杭州所有自然景观的赞美和热爱。
  除西湖这种被文人反复挖掘描写的景点外,郁达夫也流连于杭州较冷僻的景点。他爬小和山、玉皇山、皋亭山,他写超山的梅花、世外桃源般的花坞、晴雨中的西溪,还写杭州周边的富阳等地。在《西溪的野趣》中,他通过天气的晴雨变化捕捉西溪的美,“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其《超山的梅花》重点着墨于梅花的香和盛,梅花林的美令他想到罗浮仙境,“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花坞》一文中,写花坞的美来自它的深和秀,“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也有着独特的迷人风韵。
  二、徐志摩的“丑西湖”
  徐志摩与杭州也很有渊源。他十四岁来到杭求学,后又多次来杭游玩,留下了《丑西湖》、《月下雷峰塔影片》、《西湖记》等描写杭州的名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丑西湖》一文,以“丑”为全文主题,完全颠覆了人们印象里西湖的美丽形象。
  文章开篇就形容西湖是“一锅腥臊的热汤”,“水浅得像个干血痨的美女”,“又热又带腥味,真叫人发眩作呕”。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不再像是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如痴如醉的西子湖,而是一条遭人掩鼻的臭水沟。不仅西湖本身,西湖周边的景点在他笔下也是“丑”的。断桥上是来往的汽车,平湖秋月被酒馆糟蹋的不再清净,楼外楼是一个伤心地,“新漆亮光光的刺眼”,“什么闲情逸趣都没有了”。在徐志摩的审美立场下,当西湖失去了纯粹自然的本质,万事万物看起来都拥有了丑陋可憎的面目。
  在正面描写外,徐志摩还通过今昔对比,更加衬托出当下西湖的“丑”。原来的西湖在他眼中是“西姑娘”,“堤上的杨柳绿成一片浓青”,“朝上的烟雾”、向晚的晴霞”都是现成的诗意。“晴有晴色,雨雪有雨雪的景致”,“月上柳梢时意味更长”,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段,西湖都呈现出不同的姿色。在这之前,徐志摩曾在雷峰塔边留下“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漫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的名句,将自己的瑰丽幻想与西湖美景结合,而当他面对“丑西湖”时,只能提笔写下“雷峰也羞跑了 ”的语句。
  三、美丑描写不同的原因
  郁达夫和徐志摩两个人都是爱西湖,爱杭州的。两人对杭州、对西湖美丑描写的不同,主要源于审美态度和性格上的不同。
  1.审美态度
  郁达夫对于大自然有种近乎痴迷的喜爱,他自己也认为“对大自然的迷恋,似乎是我从小的一种天性”。他曾在多地漂泊学习,但江南是他定居时间最长、感情最深厚的归属地,江南文化中的诗性审美气质对郁达夫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种阴柔的山水审美倾向刻在他的灵魂里,使他看到的景观都是清丽可爱的。这种美再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反映出来,令读者在阅读时同样可感受到美的冲击。
  徐志摩是唯“美”的,他崇拜自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儿”。事实上,他也是喜爱杭州的,在《丑西湖》文中他曾写到,“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他只是不满现代商业文明对自然美的侵蚀,破坏了他所认同的和谐之美。因此徐志摩笔下的西湖虽然是“丑”的,实际上却是他“爱之深则责之切”的体现。
  2.性格原因
  郁达夫性格中有文人士大夫情怀。他纵情山水,追求安逸超脱,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在乱世中远离官场,寻酒作乐。在近代政治变动和新文化思潮中,他一方面会感慨国事动荡,关心民众,但在自己无能为力时,为逃避社会和人生的痛苦,醉心于山水,在作品中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清丽美好的杭州。徐志摩生性敏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感情,当碍眼的商业文化入侵西湖,西湖就立即失去了原有的美丽光环。他愤慨的情绪在描写中大肆宣泄出来,使得笔下的西湖成为了“丑”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曾智中, 尤德彦. 郁达夫说杭州[M].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7.
  [2]程晓林. 郁达夫小说与江南文化[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王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杭州[D]. 西南大学, 2012.
  [4]胡应轩. 论徐志摩散文中的“自然崇拜”[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3(4):87-91.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作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一直被看作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品,其中的二诸葛形象一直以封建迷信的老派农民为刻板。现笔者侧重二诸葛的三重身份对其进行探究,阐释他作为时代自然人的特定意义。  关键词:《小二黑结婚》;二诸葛;三重身份  作者简介:郭靖宣(1995-),男,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青年时代的苏童,都是以先锋作家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小说总是充满着奇特的想象,“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伤感的传奇.”[1]但在经历了人世的浮沉与沧桑,苏童开始
刘老汉住在城市边的一个小村子里,一辈子是个农民,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开始干写作这行当了。平时他喜欢写这个写那个,但真要下定决心出一本书来,得有个一两年,等到黄花菜都凉了,人也消瘦了一圈,两只圆溜溜的眼睛深嵌在眼窝里,胡子眉毛拧成一团,以前已经发黄的绿棉袄,放在麦穗里还真不好辨别,风尘仆仆仿佛一个要饭的。但唯独那两只粗糙的手,长满茧子的手,是一种刺目的干净和白。  他在写作时,准把房门、窗子一闭,也
期刊
时间的巨轮压过我破碎的往事,覆过不堪的回首,任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可是有一种情感,却被时间的巨轮越磨越淳,愈品愈香,那就是亲情。  那是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我刚放学,走在朦胧月光照应的小路上,旁边是熙熙攘攘的和我一起放学却素未谋面的同学,远在我身后的确是我的至亲——我的爷爷。我低着头,看着模糊而昏暗的小路,步伐迅速地穿梭过一片又一片黑压压的人群,虽然我是因为怕丢面子才远远的丢下爷爷的,但我
期刊
摘 要:戴望舒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距离古典诗歌繁荣的时代未远,所以其诗歌创作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以他的《雨巷》为例,不管是其象征性的意象、还是其朦胧的意境以及优美婉约的风格,都有着传统诗学的影子,符合传统诗学的审美标准。  关键词:传统诗学;戴望舒;《雨巷》  作者简介:李颖异,女,蒙古族,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夜,黑漆漆地。  挟着三两声狗吠,裹着满身酒气,宝柱顺着村前疙疙瘩瘩的小土路,歪歪扭扭摸进自家的院门,狗儿黑子立马热剌剌地摇着尾巴凑上前来,滚你娘的蛋!宝柱并不领情,皱眉,咬牙,飞起一脚,嗷~嗷~嗷……连窜的惨嚎声瞬时划破小村静谧的夜空。  今天怨不得宝柱,他现在心情糟透了,回家三天了,三天呐,天天出去转钱,到头来,连一根钱毛都没见着!眼瞅着,一年前在城里新耍下的马子就要临盆了,这可咋办哩?真真着
期刊
摘 要:路遥和史铁生都是有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比两人作品发现他们都把陕北作为叙写环境并且重视传承陕北文化中的道德品质,作品中饱含着苦难意识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而作品创作角度和创作主题又有不同。本文借比较两位作家作品,思考文学创作与时代、社会、人民的关系。  关键词:路遥;史铁生;作品创作  作者简介:陈嘉琪(1992-),女,汉族,延安大学16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
目的:探讨Fas/Fasl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小儿各25例,采用Annexin V/PI双参数法经流式细胞
作者简介:党栋,笔名一凡夫,河南省南阳市人。出版有散文集《深夜静悄悄》《我和我的村庄》《和你没商量》《青青校园》,长篇小说《追梦》《足疗》《村魂》等,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我一向非常好奇,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居然生出了想做次侦探的想法。  一个周三的下午,我决定去小城里一家医院做一次“火线”侦察。侦察的目的是想探探那些“医生们”是如何看病的。平日里侦探小说看得多了,心里自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探讨译者在翻译章节名的时候是如何适应与选择、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换的。  关键词:《生死疲劳》;生态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  作者简介:刘诗雯(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专业翻译硕士。  [中图分类号]:H3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