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挖苣荬菜:应该是晚春时节,天不亮,儿个伙伴就约好从家里出发了,每人挎一个小筐。里面装上玉米面饼子,咸菜疙瘩。一路说笑,顺着沟里而走,大约走上了十里路,来到了山坡上农村庄稼地,光秃秃的土地上灵星地点缀着颗颗苣荬菜。我们如获至宝,四处散开,两眼紧盯地面,开始寻觅菜。挖菜时时常会看到马蛇子(不知道学名),大家赶紧大叫:“快拔拉头发,要不它会数数,数出你头发的根数你就会死。”于是我们每个人拼命地揉自己的头发,把早晨没梳的头发抓得象个草堆。马蛇子好像不知道自己有这等功力,看见我们它更加慌张,只“嗖”的一下便不见了踪影……
中午到了,一手抓饼子,一手拿咸菜疙瘩,吃得津津有味,渴了找一条小溪,小溪清澈见底,用手捧着喝个够。有一次赶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几个人慌慌张张地跑到了当地农民家里避雨,一直等雨停了才走,当时觉得特别刺激。常常是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才挎着一小筐苣荬菜回到家,快到家时,各小街的胡同里,常常能看到有农家妇女拎一大筐,用响亮的嗓音喊道“苣荬菜,3分钱一大碗!”边走边卖。但我们听若未闻,到家进屋,小筐地上一放,完事大吉,乐趣不在吃,在挖。现在想来,那时的感觉跟现在的孩子外出旅游的感觉一样。
老家在朝阳,盛产一种小山枣。有一次,和伙伴到山上摘山枣,不小心从大石头上掉了下来,磕到了小腿,当时破了一条大口子,惨白的骨头露了出来,直到现在还留一条疤。
和小学同学到山坡上抓蚂蚱,揪一根草,揪掉叶子,剩下硬的草梗,然后开始蹑手蹑脚地捉蚂蚱,捉到一个,用草梗从蚂蚱脖子处穿上。捉了半天,伙伴的草梗上已经穿了一串,足有七、八个,我才捉到了两个,又气又急,直到现在还能回忆出当时的郁闷心情。
跳绳:最好的绳子是当时一种网兜,网眼儿又大又稀,绳又粗又韧。拆开后是一副长长的绳子,两人套在腿上,跳绳的排成一队,唱着歌伴着节奏,绳在脚下翻着花样:“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又“邓拓吴晗瘳沫沙,三个王八是一家,反党反社反人民,你说该杀不该杀。”懵懂的童稚,当时不理解邓拓吴晗廖沫沙到底是什么人,到底犯了什么错,等考上了大学中文系才知道三人原来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文革中被蹂躏无人格尊严由此可略见一斑。我们当时只是一首一首地唱,一曲曲地跳,抻绳人腿上的绳子节节攀高,最后到了脖子上、胳膊上,这时得有人站在一边,跳绳的人先助跑,然后借站着的人的肩膀搭肩飞起双腿跳入绳中……腿被绳子磨出一道一道的白印子,但兴趣盎然,其乐无穷。想我现在身材高挑,体态均称苗条,肯定和小时的跳绳有关,大概相当于练习初级体操了吧。看看现在坐在教室里、肯德基店的小胖孩们,我真的生出无限的同情来。
Chua嘎拉哈:查字典也没查出chua字怎么写,有的地方称为玩拐骨。这是我们童年的又一大业余爱好,闲暇时闭眼仿佛就一副黑白片,几个毛孩子聚在一起。皮球翻飞,手起手落,飞快地在空中、地上抓挠,土地、水泥地上横七竖八布满了嘎拉哈的各种图案,手指也被磨得光秃秃的。嘎拉哈可以涂成各种颜色,品种可分猪的和羊的,猪嘎拉哈大而丑,且站立不稳,羊嘎拉哈小而秀气,立起稳稳当当(拥有更多的羊嘎拉哈就是我那时的最大梦想,但可惜的是肉是一种奢侈,羊嘎拉哈也就更是美梦难求)。同学红英家房前有一长条的水泥地,是我们玩的最好场地。无数个放学后的下午我们如醉如痴地将年少的光阴消耗掉
前不久,我到一家饭店点了一道菜——烤羊腿,啃去肉后突然发现里面有羊嘎拉哈,才知道嘎拉哈原来藏在羊腿里,我如获珍宝,将桌上啃下的嘎拉哈全部打包带回家,同事嘲笑我,虽已几十年了,我不可能再玩。但我就是不能容忍它们被人普普通通地当做羊骨随便扔掉,要知道,当年我对它是如何的朝思暮想呀!
踢口袋:现在也不会玩毽子,冬天就是踢口袋,用旧布缝制,里面装上米粒。可大可小,每个女孩子都有几个口袋,冬天下午直到傍晚,几个伙伴可以一五一十,一气踢上一、二百个,踢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
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人,炕上有大概四五张崭新的五元钱,为了安全我一把抓起钱揣进外衣的兜里,然后就跑到外面去踢口袋了。天黑后回家,一找钱,无影无踪了,出来找,听说刚刚一起踢口袋的小云拎到了钱,姐姐拉我去要,小云妈出来矢口否认,还把捡来的钱拿出来让我认,我愣是不好意思说就是我的钱,姐姐拉着我怏怏而归。我这个悔呀,二十几元钱,对于困窘的家,不啻一笔巨资呀。
跳房子:地上画好大的方格,用单脚踢,用双脚夹住口袋,拚命地一格一格往前跳,可单腿蹦也可双腿跳。就是一个过瘾。
当然每个60后的童年还会有其它的无尽的乐趣,比如推铁圈儿、抽冰嘎、弹玻璃球,这些我也玩过但不多。
(责编/董恒波)
中午到了,一手抓饼子,一手拿咸菜疙瘩,吃得津津有味,渴了找一条小溪,小溪清澈见底,用手捧着喝个够。有一次赶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几个人慌慌张张地跑到了当地农民家里避雨,一直等雨停了才走,当时觉得特别刺激。常常是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才挎着一小筐苣荬菜回到家,快到家时,各小街的胡同里,常常能看到有农家妇女拎一大筐,用响亮的嗓音喊道“苣荬菜,3分钱一大碗!”边走边卖。但我们听若未闻,到家进屋,小筐地上一放,完事大吉,乐趣不在吃,在挖。现在想来,那时的感觉跟现在的孩子外出旅游的感觉一样。
老家在朝阳,盛产一种小山枣。有一次,和伙伴到山上摘山枣,不小心从大石头上掉了下来,磕到了小腿,当时破了一条大口子,惨白的骨头露了出来,直到现在还留一条疤。
和小学同学到山坡上抓蚂蚱,揪一根草,揪掉叶子,剩下硬的草梗,然后开始蹑手蹑脚地捉蚂蚱,捉到一个,用草梗从蚂蚱脖子处穿上。捉了半天,伙伴的草梗上已经穿了一串,足有七、八个,我才捉到了两个,又气又急,直到现在还能回忆出当时的郁闷心情。
跳绳:最好的绳子是当时一种网兜,网眼儿又大又稀,绳又粗又韧。拆开后是一副长长的绳子,两人套在腿上,跳绳的排成一队,唱着歌伴着节奏,绳在脚下翻着花样:“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又“邓拓吴晗瘳沫沙,三个王八是一家,反党反社反人民,你说该杀不该杀。”懵懂的童稚,当时不理解邓拓吴晗廖沫沙到底是什么人,到底犯了什么错,等考上了大学中文系才知道三人原来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文革中被蹂躏无人格尊严由此可略见一斑。我们当时只是一首一首地唱,一曲曲地跳,抻绳人腿上的绳子节节攀高,最后到了脖子上、胳膊上,这时得有人站在一边,跳绳的人先助跑,然后借站着的人的肩膀搭肩飞起双腿跳入绳中……腿被绳子磨出一道一道的白印子,但兴趣盎然,其乐无穷。想我现在身材高挑,体态均称苗条,肯定和小时的跳绳有关,大概相当于练习初级体操了吧。看看现在坐在教室里、肯德基店的小胖孩们,我真的生出无限的同情来。
Chua嘎拉哈:查字典也没查出chua字怎么写,有的地方称为玩拐骨。这是我们童年的又一大业余爱好,闲暇时闭眼仿佛就一副黑白片,几个毛孩子聚在一起。皮球翻飞,手起手落,飞快地在空中、地上抓挠,土地、水泥地上横七竖八布满了嘎拉哈的各种图案,手指也被磨得光秃秃的。嘎拉哈可以涂成各种颜色,品种可分猪的和羊的,猪嘎拉哈大而丑,且站立不稳,羊嘎拉哈小而秀气,立起稳稳当当(拥有更多的羊嘎拉哈就是我那时的最大梦想,但可惜的是肉是一种奢侈,羊嘎拉哈也就更是美梦难求)。同学红英家房前有一长条的水泥地,是我们玩的最好场地。无数个放学后的下午我们如醉如痴地将年少的光阴消耗掉
前不久,我到一家饭店点了一道菜——烤羊腿,啃去肉后突然发现里面有羊嘎拉哈,才知道嘎拉哈原来藏在羊腿里,我如获珍宝,将桌上啃下的嘎拉哈全部打包带回家,同事嘲笑我,虽已几十年了,我不可能再玩。但我就是不能容忍它们被人普普通通地当做羊骨随便扔掉,要知道,当年我对它是如何的朝思暮想呀!
踢口袋:现在也不会玩毽子,冬天就是踢口袋,用旧布缝制,里面装上米粒。可大可小,每个女孩子都有几个口袋,冬天下午直到傍晚,几个伙伴可以一五一十,一气踢上一、二百个,踢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
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人,炕上有大概四五张崭新的五元钱,为了安全我一把抓起钱揣进外衣的兜里,然后就跑到外面去踢口袋了。天黑后回家,一找钱,无影无踪了,出来找,听说刚刚一起踢口袋的小云拎到了钱,姐姐拉我去要,小云妈出来矢口否认,还把捡来的钱拿出来让我认,我愣是不好意思说就是我的钱,姐姐拉着我怏怏而归。我这个悔呀,二十几元钱,对于困窘的家,不啻一笔巨资呀。
跳房子:地上画好大的方格,用单脚踢,用双脚夹住口袋,拚命地一格一格往前跳,可单腿蹦也可双腿跳。就是一个过瘾。
当然每个60后的童年还会有其它的无尽的乐趣,比如推铁圈儿、抽冰嘎、弹玻璃球,这些我也玩过但不多。
(责编/董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