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病变防治规范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状病毒 机体免疫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06
  宫颈病变的手术治疗
  普通电刀:①手术适应证:久治不愈的宫颈糜烂,无阴道及盆腔急性炎症,并已排除宫颈恶性病变;慢性宫颈炎,宫颈腺囊肿,宫颈管息肉,宫颈肥大;轻度的宫颈裂伤;CINⅠ~Ⅱ级。②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禁盆浴及性生活6周;保持外阴清洁;适当应用少量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6周复查。③并发症:出血发生率05%,极个别病例可出血达2000ml,出现休克。局部压迫止血,局部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近几年来应用爱宝疗液局部涂抹,效果尚好。出血较多的病人需住院治疗。感染局部可见脓性分泌物,应局部清洁冲洗,抗生素治疗。
  冷冻:①适应证及治愈率:慢性宫颈炎,CINⅠ~Ⅱ级。②需注意的问题:常用冷冻剂为CO2或液氮,温度<-75℃。压力是冷冻成败的重要因素,应保持在40kg/m2以上,以保证冷冻能力。探头周围应在15~2分钟内形成保持4~5mm厚度的冰球。選择相应的冷冻头,应以覆盖整个病灶为宜,冷冻头端应涂一层水溶性润滑剂,以使冻结均匀而迅速。应用2次冷冻即2个冻融期以达较好的疗效。术后禁止性生活,术后常有水样液自阴道排出,量多约持续10~14天。冷冻后4个月,复查防癌涂片。如冷冻后6个月,防癌涂片仍为阳性,则作治疗失败论,需再次检查及治疗。
  激光治疗:①适应证: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颈管搔刮阳性,阴道镜检查不满意;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各种检查已排除了宫颈浸润癌。②需注意的问题: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眼睛。尽量吸去组织汽化时排除的烟雾。操作时的不良反应是疼痛,可于操作前宫颈上或宫颈旁组织注射局部麻醉。治疗后禁止性生活直至宫颈上皮愈合。照射后可能有排液增多及点滴状少量阴道流血,可能持续3~4周。治疗后不影响生育。用激光作锥切,然后汽化子宫颈部分,对需要生育的妇女更合适。
  宫颈环状电挖术:简单,花费少。手术时间短,疼痛少,并发症少于激光及手术治疗[1]
  宫颈锥切术:①适应证:CIN;年轻未生育的原位癌患者;对病灶局限、拒绝或不能接受大手术的CIN Ⅲ级患者。②需要注意的问题:宜在碘染或阴道镜下进行;切除范围包括阴道镜下所见异常病变,整个转化区、全部鳞柱交界及颈管下段。切除宽度在病灶外05cm,深度至颈管内口以下,一般20cm左右。取下宫颈标本,于12点处穿以丝线作为标志,以便确定病变部位。标本应分为12块,每块作3~4张切片检查,在可疑部位应做连续或亚连续切片检查,尤其是标本边缘和锥顶组织,检查有无残存病灶。③术后处理: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以预防感染和出血。术后创面可有少许血性分泌物,不需处理,若渗血较多,可用明胶海绵、止血粉或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可以缝扎。一般术后5~6周创面为黏膜覆盖,此时可用子宫探针探宫颈,若发现宫颈狭窄,可用小号扩张器扩张,以利月经通畅。④并发症:继发出血(为主要并发症,多于术后10天左右发生,应予止血;出血多者,行缝合结扎),宫颈狭窄,宫颈内口松弛(可致发生晚期流产或早产)。
  全子宫切除术:适应证:宫颈原位癌,已无生育要求或中老年的CINⅢ级患者。关于宫颈锥切术后需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时间问题,多数主张于锥切术后4~8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因为锥切及全子宫切除术的间隔时间太短,手术的困难及术后并发症如盆腔充血及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发生较多)。也有学者认为时间间隔并不重要,除非经阴道行子宫全切术。关于CIN病例行子宫全切术,是否需同时切除部分阴道壁上段是多年来争论的问题。
  在选择处理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育能力、病变的级别和范围、医疗资源状况和患者随访条件以选择不同的方案,达到处理的个体化。在制定处理方案之前,满意的阴道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是需要的,若依靠细胞学检查结果,容易造成处理过度或不足,病理学结果是处理的依据。只有按照规范的宫颈防治规范进行操作,细致的观察,系统客观地分析,准确地手术才能完成宫颈病变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谢峰,汪清.阴道镜引导活检诊断宫颈病变的优势与不足.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18(4):241.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12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1岁12例,1~3岁26例,4~5岁20例,>5岁10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岁15例,1~3岁22例,4~5岁18例,>5岁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症状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摘要目的:研究固定矫治中牙周细菌变化及龈沟碱性磷酸酶变化。方法:按照试验设计要求,选择100例应用固定矫治器患者,年龄11~28岁,分别对矫治前、戴矫治器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龈沟液碱性磷酸酶(ALP)、龈沟液的细菌分类及组成进行测试比较。结果:Pg、An、Fn3种细菌在戴入矫治器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检出率开始下降。矫治前与矫治3个月GCF-ALP活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