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太湖西山古村落作为江南地区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村落群具备特殊的历史及研究价值,它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具有我国吴越文化传统和江南水乡特色;这些古村落的景观格局主要受自然环境、土地制度、风水观念、宗法制度、当地文化与行为习惯影响;根据它们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山坞式布局、湖湾式布局、山坞——山坞串状组合式布局、山坞——湖湾组合式布局。
【关键词】古村落;西山古村落;村落景观
1、太湖西山古村落成因及概况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具区,位于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交界处,是由于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形成的巨大的淡水湖泊,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之称。
太湖流域地处江南,为江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从考古记载来看,太湖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1985年在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200余件石器,根据出土的石器情况来看,当时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采集经济已处于次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吴、越两国的崛起,江南地区发展迅速,诸侯纷争,造成许多不同阶层的人离乡背井,当时江南水乡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便成为了他们重新安居乐业的首选之地。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移,分别是在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北宋南迁和宋末元初。江南地区真正人口规模激增是从北宋南迁开始的,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村民开始大规模地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副业和小手工业,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资,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村落、集镇的兴起,诸如翁巷、陆巷、叶巷等古村便相继形成 。
太湖风景名胜区(图1)是1982年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是以太湖、沿湖山丘及湖中岛屿组成,以山水景观为主体,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色。景观规划总面积为3091平方公里,核心景区888平方公里,景观保护区2203平方公里;景区横跨苏州、常熟、无锡、宜兴四市,由13个景区及2个独立景点组成(表1);
西山景区位于苏州洞庭西山,古称包山或者林屋山,面积82.36平方公里,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我国内湖第一大岛;西山主峰缥缈峰,海拔为336.6 米,位列太湖七十二峰的首位。西山的山坞和湖湾旁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环绕山体呈圈形分布。西山古村在自然环境上占据明显优势,选址布局背山面水,形态各异,并且有大量的古民居、寺庙、祠堂、古桥、古道、古井和古树,是吴地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不仅见证者苏州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进入21世纪后,苏州开始将古城、古镇保护的注意力转向注重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2005年,苏州颁布了关于保护古村落的第一部法律条文——《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同时,通过专家们的评审,选出了一些价值较高的古村落,确定了《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名单》,正式启动了苏州市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在评审的过程中,确立了苏州市古村落评审的标准,此标准确定了进入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名单的必须条件 :○1形成于1911年前,村落内部的传统街巷及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具有特色;○2有10处以上1911年前形成的民居、祠堂、寺庙、义庄、会馆、牌坊、桥梁、驳岸、古井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优秀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等。
根据2005年6月苏州市政府公布的首批14(明月湾,东村,植里,堂里,甪直,东、西蔡,后埠,陆巷,杨湾,三山岛,徐湾,恬庄,金村,南厍)个控制保护的古村落中,其中11个分布在吴中区的东山和西山,仅有3个古村落分布在苏州的其他六区五县(恬庄:张家港市港口镇;金村:张家港市妙桥镇;南厍:吴江市松陵镇)。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和古建筑大都建造于明清或民国时期,宋元时期的古建筑有少量残余。位于太湖西山的有明月湾,东村,堂里,甪里,东、西蔡,植里和后埠等古村落(图2)。
2、西山古村落景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2.1自然环境
太湖地区位于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
和,雨量适中,具有四季分明,寒暑变化显著的特征。西山的年平均温度约16℃,全年中极端最高温为39℃,在7~8月;极端最低温为-8℃,在1~2月。全年降雨天数约为120天,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间。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产品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也使西山的水运特别发达,优良的地理条件使西山成为北方望族南迁定居的优选之地,从而衍生了众多的古村落。
2.2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居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对土地的占用程度体现了个人的权利和地位。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国家的土地制度也不一样,由此也对村落形态产生相应的影响。
2.3风水观念
风水观念对我国古村落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晋人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其中涵盖了风水中气、风、水的作用以及风水的选择标准。村落的选址追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这与传统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这种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择居和营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有正面作用。
2.4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产物,这种制度从周代开始便确立了,是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宗法制度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依照家族的长幼尊卑来安排村落的空间布局,宗祠是村落景观的中心及重中之重,宗祠的位置选定后其他的房屋围绕着宗祠散布开来,宗祠在村落中的分布常常比较均匀,围绕着宗祠组织成一个个团状结构,空间组织井然有序。 2.5当地文化与行为习惯
村民与村落的空间环境联系密切,村落空间在形成过程中便深深地烙上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及文化追求。村民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以及发展的需要对村落进行改造,使之能与自己的生活、活动、习惯亦或是更高层次的如思维方式、审美观及习俗文化等各方面更加契合。同时,村落空间也对村民施加影响,使村民的行为方式在他们所生活的空间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协调,最终达到村民需求与村落空间形式的高度一致。
3、西山古村落景观布局分类
分析比较西山的7个古村落样本,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地域组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布局形态(表2):
3.1山坞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以团状或线状式布局最为常见,常常呈现出内凹式,在坞口的地方设置水塘或者水井,结合水塘或者水井种植风水树(如香樟树),也可以此为中心,建造祠堂、庙宇、寨门等公共建筑,民居沿着山坡的等高线建造,在两条等高线之间形成棋盘状或树杈式格局。这种分布方式是西山古村落最为普遍的布局方式,如堂里古村。
3.2湖湾式布局:这种布局由于水体深入到村落的内部,平面常呈“马蹄型”,村落民居大致沿着湖湾布置,面向湖湾。村落背靠青山,村口的位置设置池塘,引水入村,如明月湾古村。
3.3山坞——山坞串状组合式布局:这种布局形式是村落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两个距离较近的山坞,最初每个山坞上有一个村落,随着村落的发展,村落规模越来越大,出于安全的考虑或是家族的联系,两个村落最终连结为一个大的村落。村落之间由古街联通,主轴平面形态呈“一”字型。西山古村落中最典型代表为东、西蔡古村。
3.4山坞——湖湾组合式布局:这种村落布局组合了山坞和湖湾两种不同的地形,山坞的坞口面向湖湾,山坞内里面的民居布局与“山坞型”相似,沿着湖畔的民居选址布局同“湖湾式”;代表村落:甪里古村落 。
参考文献:
[1].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2]薛利华.苏州东山的氏族与古村落[J]. 江苏地方志,2005,(2):25-28.
[3]徐成华.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9,(7):61-65.
[4]曹健,张振雄.苏州洞庭东、西山古村落选址和布局的初步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72-74,93.
作者简介:
肖小芳,女,1987-6,籍贯浙江,研究生。
【关键词】古村落;西山古村落;村落景观
1、太湖西山古村落成因及概况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具区,位于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交界处,是由于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形成的巨大的淡水湖泊,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之称。
太湖流域地处江南,为江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从考古记载来看,太湖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1985年在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200余件石器,根据出土的石器情况来看,当时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采集经济已处于次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吴、越两国的崛起,江南地区发展迅速,诸侯纷争,造成许多不同阶层的人离乡背井,当时江南水乡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便成为了他们重新安居乐业的首选之地。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移,分别是在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北宋南迁和宋末元初。江南地区真正人口规模激增是从北宋南迁开始的,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村民开始大规模地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副业和小手工业,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资,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村落、集镇的兴起,诸如翁巷、陆巷、叶巷等古村便相继形成 。
太湖风景名胜区(图1)是1982年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是以太湖、沿湖山丘及湖中岛屿组成,以山水景观为主体,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色。景观规划总面积为3091平方公里,核心景区888平方公里,景观保护区2203平方公里;景区横跨苏州、常熟、无锡、宜兴四市,由13个景区及2个独立景点组成(表1);
西山景区位于苏州洞庭西山,古称包山或者林屋山,面积82.36平方公里,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我国内湖第一大岛;西山主峰缥缈峰,海拔为336.6 米,位列太湖七十二峰的首位。西山的山坞和湖湾旁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环绕山体呈圈形分布。西山古村在自然环境上占据明显优势,选址布局背山面水,形态各异,并且有大量的古民居、寺庙、祠堂、古桥、古道、古井和古树,是吴地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不仅见证者苏州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进入21世纪后,苏州开始将古城、古镇保护的注意力转向注重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2005年,苏州颁布了关于保护古村落的第一部法律条文——《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同时,通过专家们的评审,选出了一些价值较高的古村落,确定了《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名单》,正式启动了苏州市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在评审的过程中,确立了苏州市古村落评审的标准,此标准确定了进入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名单的必须条件 :○1形成于1911年前,村落内部的传统街巷及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具有特色;○2有10处以上1911年前形成的民居、祠堂、寺庙、义庄、会馆、牌坊、桥梁、驳岸、古井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优秀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等。
根据2005年6月苏州市政府公布的首批14(明月湾,东村,植里,堂里,甪直,东、西蔡,后埠,陆巷,杨湾,三山岛,徐湾,恬庄,金村,南厍)个控制保护的古村落中,其中11个分布在吴中区的东山和西山,仅有3个古村落分布在苏州的其他六区五县(恬庄:张家港市港口镇;金村:张家港市妙桥镇;南厍:吴江市松陵镇)。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和古建筑大都建造于明清或民国时期,宋元时期的古建筑有少量残余。位于太湖西山的有明月湾,东村,堂里,甪里,东、西蔡,植里和后埠等古村落(图2)。
2、西山古村落景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2.1自然环境
太湖地区位于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
和,雨量适中,具有四季分明,寒暑变化显著的特征。西山的年平均温度约16℃,全年中极端最高温为39℃,在7~8月;极端最低温为-8℃,在1~2月。全年降雨天数约为120天,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间。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产品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也使西山的水运特别发达,优良的地理条件使西山成为北方望族南迁定居的优选之地,从而衍生了众多的古村落。
2.2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居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对土地的占用程度体现了个人的权利和地位。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国家的土地制度也不一样,由此也对村落形态产生相应的影响。
2.3风水观念
风水观念对我国古村落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晋人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其中涵盖了风水中气、风、水的作用以及风水的选择标准。村落的选址追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这与传统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这种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择居和营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有正面作用。
2.4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产物,这种制度从周代开始便确立了,是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宗法制度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依照家族的长幼尊卑来安排村落的空间布局,宗祠是村落景观的中心及重中之重,宗祠的位置选定后其他的房屋围绕着宗祠散布开来,宗祠在村落中的分布常常比较均匀,围绕着宗祠组织成一个个团状结构,空间组织井然有序。 2.5当地文化与行为习惯
村民与村落的空间环境联系密切,村落空间在形成过程中便深深地烙上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及文化追求。村民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以及发展的需要对村落进行改造,使之能与自己的生活、活动、习惯亦或是更高层次的如思维方式、审美观及习俗文化等各方面更加契合。同时,村落空间也对村民施加影响,使村民的行为方式在他们所生活的空间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协调,最终达到村民需求与村落空间形式的高度一致。
3、西山古村落景观布局分类
分析比较西山的7个古村落样本,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地域组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布局形态(表2):
3.1山坞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以团状或线状式布局最为常见,常常呈现出内凹式,在坞口的地方设置水塘或者水井,结合水塘或者水井种植风水树(如香樟树),也可以此为中心,建造祠堂、庙宇、寨门等公共建筑,民居沿着山坡的等高线建造,在两条等高线之间形成棋盘状或树杈式格局。这种分布方式是西山古村落最为普遍的布局方式,如堂里古村。
3.2湖湾式布局:这种布局由于水体深入到村落的内部,平面常呈“马蹄型”,村落民居大致沿着湖湾布置,面向湖湾。村落背靠青山,村口的位置设置池塘,引水入村,如明月湾古村。
3.3山坞——山坞串状组合式布局:这种布局形式是村落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两个距离较近的山坞,最初每个山坞上有一个村落,随着村落的发展,村落规模越来越大,出于安全的考虑或是家族的联系,两个村落最终连结为一个大的村落。村落之间由古街联通,主轴平面形态呈“一”字型。西山古村落中最典型代表为东、西蔡古村。
3.4山坞——湖湾组合式布局:这种村落布局组合了山坞和湖湾两种不同的地形,山坞的坞口面向湖湾,山坞内里面的民居布局与“山坞型”相似,沿着湖畔的民居选址布局同“湖湾式”;代表村落:甪里古村落 。
参考文献:
[1].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2]薛利华.苏州东山的氏族与古村落[J]. 江苏地方志,2005,(2):25-28.
[3]徐成华.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9,(7):61-65.
[4]曹健,张振雄.苏州洞庭东、西山古村落选址和布局的初步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72-74,93.
作者简介:
肖小芳,女,1987-6,籍贯浙江,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