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接到拍摄关于“创客大街”的专题片的任务时,内心有些忐忑——创客大街是青岛市的一条街,在这条街道上,创客们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书写着各自的创业传奇。“创客”这个选题绝对是一个热点,也正因为是热点,各种体裁的相关报道已数不胜数。怎么拍才能别出心裁并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呢?这是一个考验。
接到任务的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了解选题的必要性;只有了解选题的必要性,才会理解选题的重要性。我先是向领导、同事“取经”,同时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双管齐下地一点点去揭开青岛“创客”的面纱。原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浪潮下,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而青岛“创客”的亮点很多,其成长关系着青岛城市未来的发展……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选题还真的很有时代必要性。
接下来,我们摄制组投入到繁琐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几次去创客大街,和工作人员耐心交流,他们诚恳的话语逐渐充实着我们的头腦。期间,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忙碌。是的,他们真的很忙。每次交往,眼前的他们,都是步履匆忙加上满头汗水,还有接不完的电话;特别忙的时候,我们还会被“放鸽子”……他们的辛勤感染了我,也逐渐激发了我一定要拍好这部片子的愿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又去和创客大街工作人员“亲密接触”。我们一边走在大街上,一边谈着拍摄思路。忽然,一家“创客”店主碰到了我们,便“顺口”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的招牌放得有点偏。”说完他就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出根本没拿这个当一回事。不料工作人员马上追上他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快解决!”事后我得知,就在当天中午,工作人员带着施工队上门给招牌返了工。就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感触良久:正是有了这些工作人员尽职尽责的服务,才让“创客”们在这里如鱼得水,得以大展身手。这种甘守岗位的服务精神,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时代精神吗?为此鼓与呼,不也正是我们电教人的责任吗?
又一次走在创客大街上,看着街上繁忙的景象,我为这份红火振奋的同时,也不免陷入了苦思:这个片子的主旨,应该是描写创客大街是如何为“创客”服务的,主人公其实就是我脚下的这条“创客大街”。但实际拍摄中,我们不可能只把镜头对准大街这个静物,那毫无生动可言。所以作为被服务对象,“创客”自然也要出镜,而且应该经常出镜。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把握好分寸,突出创客大街的形象,而不至于喧宾夺主呢?
经过认真的讨论交流,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要突出主体,以创客大街为主要拍摄对象。但为了增加叙事的生动性,同时也是因为叙事内容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创客”,我们便采用了以创客大街为主、“创客”为辅的双线性叙事的方式,将“创客”作为叙事的切入点,引入创客大街的故事。
我们先尝试着按照这个思路动起来。这一天,我们去拍摄青岛大学的无人机团队的故事。这些年轻人有激情,但缺少市场经验,在起步阶段就面临着资金缺口。在这窘困时刻,是创客大街出手,想办法创造条件为他们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在我们的镜头前,先是无人机项目负责人黄旭东感慨地谈起了创客大街的援手:“……还免除了我们的水电费,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随后是创客大街企宣总监李欣的总结:“我们街区这边也算给他们创业初期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资金问题……”看过样片后,我们一致觉得,先是创客出场描述当时左右为难的处境,然后引出创客大街后续的帮扶,集中表现工作人员想方设法解难的工作场景,这样一正一反、交替出现,就不会让“创客”抢了创客大街的风头。这种手法也应贯穿全片的每一段故事,以保证片子不“跑题”。
有了明确的拍摄思路,接下来就是具体拍摄了。写文章讲究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拍摄亦是如此。一部好的片子,它的叙事应是逻辑清晰、思路完整的,不是零星片段的堆积,更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它应有一条明朗清晰的主线,每个故事都紧紧围绕主线展开;与此同时,各个故事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互有联系。在拍摄创客大街的时候,如何安排好叙事,就成了头等重要的事。
面对着堆积如山的素材,我们有些“选择困难症”:每段素材都那么鲜活而感人,也都反映着创客大街尽心尽力为“创客”服务的精神,如果都采用,那么最后成片的时长就太惊人了,而且会像流水账一样。最后,我们还是秉承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按照“创客”创业的时间顺序,精心挑选了三个不同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刚刚入驻创客大街的大学生团队在创业初期遭遇了困难,创客大街挺身而出帮助他们完成公司注册等手续,并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就是前文中我提到的青岛大学无人机团队的故事。我们除了让“创客”和创客大街先后发声外,还用运动镜头突出表现了创客大街上的“奔波”之势。镜头前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很好地凸显出了主题;同时故事背景富含的时代科技信息,又让观众认为很有趣。
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创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方向迷茫,创客大街主动邀请专家为他们问诊把脉并明确发展方向。我们扛着摄像机,走近了“创客”张颖。她作为一名教育“创客”,梦想着将自己的“共享教育”模式在学校中推广开来,但阻力重重。正当她灰心之际,还是创客大街协调了教育部门让她梦想成真。在这段故事中,我们注重挖掘人物的感情世界,用张颖充满感动的表情来衬托创客大街的服务精神。
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创客”企业在发展中遇到宣传短板导致迟迟走不出去,创客大街竭尽全力主动对接媒体,帮助“创客”打开市场。“创客”赵华林由于宣传未能及时跟进,导致业务推广不尽人意。此时还是创客大街伸出援手,通过各种媒体让赵华林的项目广泛“亮相”,最终助推他创业走上正轨。创客大街的帮助措施牵涉甚广、时间较长,我们就用快速镜头对这一系列帮助措施来个“叠加式”的全面拍摄,不断闪现的众多画面表现出了创客大街服务之多之广。
当全部素材拍摄完毕后,坐在编辑机前的我心情仍很澎湃。这次拍摄既充满了严谨科学的逻辑理性,又不时地进发出生动鲜活的感性火花。这样的经历不仅是辛苦的奔波,更是难得的学习,让我似乎开了窍,找到了专题片创作的门道儿。片子最终定名为《创客之家》,这个名字起得真到位,创客大街正在以它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的服务,为四海“创客”打造着梦想之家。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委组织部)
“为什么拍?”
接到任务的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了解选题的必要性;只有了解选题的必要性,才会理解选题的重要性。我先是向领导、同事“取经”,同时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双管齐下地一点点去揭开青岛“创客”的面纱。原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浪潮下,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而青岛“创客”的亮点很多,其成长关系着青岛城市未来的发展……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选题还真的很有时代必要性。
接下来,我们摄制组投入到繁琐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几次去创客大街,和工作人员耐心交流,他们诚恳的话语逐渐充实着我们的头腦。期间,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忙碌。是的,他们真的很忙。每次交往,眼前的他们,都是步履匆忙加上满头汗水,还有接不完的电话;特别忙的时候,我们还会被“放鸽子”……他们的辛勤感染了我,也逐渐激发了我一定要拍好这部片子的愿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又去和创客大街工作人员“亲密接触”。我们一边走在大街上,一边谈着拍摄思路。忽然,一家“创客”店主碰到了我们,便“顺口”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的招牌放得有点偏。”说完他就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出根本没拿这个当一回事。不料工作人员马上追上他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快解决!”事后我得知,就在当天中午,工作人员带着施工队上门给招牌返了工。就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感触良久:正是有了这些工作人员尽职尽责的服务,才让“创客”们在这里如鱼得水,得以大展身手。这种甘守岗位的服务精神,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时代精神吗?为此鼓与呼,不也正是我们电教人的责任吗?
“要拍什么?”
又一次走在创客大街上,看着街上繁忙的景象,我为这份红火振奋的同时,也不免陷入了苦思:这个片子的主旨,应该是描写创客大街是如何为“创客”服务的,主人公其实就是我脚下的这条“创客大街”。但实际拍摄中,我们不可能只把镜头对准大街这个静物,那毫无生动可言。所以作为被服务对象,“创客”自然也要出镜,而且应该经常出镜。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把握好分寸,突出创客大街的形象,而不至于喧宾夺主呢?
经过认真的讨论交流,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要突出主体,以创客大街为主要拍摄对象。但为了增加叙事的生动性,同时也是因为叙事内容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创客”,我们便采用了以创客大街为主、“创客”为辅的双线性叙事的方式,将“创客”作为叙事的切入点,引入创客大街的故事。
我们先尝试着按照这个思路动起来。这一天,我们去拍摄青岛大学的无人机团队的故事。这些年轻人有激情,但缺少市场经验,在起步阶段就面临着资金缺口。在这窘困时刻,是创客大街出手,想办法创造条件为他们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在我们的镜头前,先是无人机项目负责人黄旭东感慨地谈起了创客大街的援手:“……还免除了我们的水电费,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随后是创客大街企宣总监李欣的总结:“我们街区这边也算给他们创业初期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资金问题……”看过样片后,我们一致觉得,先是创客出场描述当时左右为难的处境,然后引出创客大街后续的帮扶,集中表现工作人员想方设法解难的工作场景,这样一正一反、交替出现,就不会让“创客”抢了创客大街的风头。这种手法也应贯穿全片的每一段故事,以保证片子不“跑题”。
“该怎么拍?”
有了明确的拍摄思路,接下来就是具体拍摄了。写文章讲究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拍摄亦是如此。一部好的片子,它的叙事应是逻辑清晰、思路完整的,不是零星片段的堆积,更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它应有一条明朗清晰的主线,每个故事都紧紧围绕主线展开;与此同时,各个故事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互有联系。在拍摄创客大街的时候,如何安排好叙事,就成了头等重要的事。
面对着堆积如山的素材,我们有些“选择困难症”:每段素材都那么鲜活而感人,也都反映着创客大街尽心尽力为“创客”服务的精神,如果都采用,那么最后成片的时长就太惊人了,而且会像流水账一样。最后,我们还是秉承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按照“创客”创业的时间顺序,精心挑选了三个不同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刚刚入驻创客大街的大学生团队在创业初期遭遇了困难,创客大街挺身而出帮助他们完成公司注册等手续,并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就是前文中我提到的青岛大学无人机团队的故事。我们除了让“创客”和创客大街先后发声外,还用运动镜头突出表现了创客大街上的“奔波”之势。镜头前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很好地凸显出了主题;同时故事背景富含的时代科技信息,又让观众认为很有趣。
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创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方向迷茫,创客大街主动邀请专家为他们问诊把脉并明确发展方向。我们扛着摄像机,走近了“创客”张颖。她作为一名教育“创客”,梦想着将自己的“共享教育”模式在学校中推广开来,但阻力重重。正当她灰心之际,还是创客大街协调了教育部门让她梦想成真。在这段故事中,我们注重挖掘人物的感情世界,用张颖充满感动的表情来衬托创客大街的服务精神。
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创客”企业在发展中遇到宣传短板导致迟迟走不出去,创客大街竭尽全力主动对接媒体,帮助“创客”打开市场。“创客”赵华林由于宣传未能及时跟进,导致业务推广不尽人意。此时还是创客大街伸出援手,通过各种媒体让赵华林的项目广泛“亮相”,最终助推他创业走上正轨。创客大街的帮助措施牵涉甚广、时间较长,我们就用快速镜头对这一系列帮助措施来个“叠加式”的全面拍摄,不断闪现的众多画面表现出了创客大街服务之多之广。
当全部素材拍摄完毕后,坐在编辑机前的我心情仍很澎湃。这次拍摄既充满了严谨科学的逻辑理性,又不时地进发出生动鲜活的感性火花。这样的经历不仅是辛苦的奔波,更是难得的学习,让我似乎开了窍,找到了专题片创作的门道儿。片子最终定名为《创客之家》,这个名字起得真到位,创客大街正在以它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的服务,为四海“创客”打造着梦想之家。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