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正是具有这些功能的课程资源,其简炼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和体验古典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呢?
一、听中悟,领悟音韵美
听,就是让学生听教师范读或者名家朗诵录音。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极有帮助。当他们在脑中不停思索:“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他们便是在感悟语言内在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享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了。
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学生初读语气平淡、波澜不惊。语文教师朗读时要让学生注意轻重缓急,并思考为何教师在朗读时作如此处理。学生专心听读,认真体会,尝试按照教师的范读进行朗读。交流汇报时,他们说出了缓读是因为诗人流落他乡的伤感和收复失地的喜极而泣;急读是因为诗人归心似箭,一心想着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教师在范读过程中,已经把课文的内在意蕴形象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感悟等一系列感知活动,便增强了对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敏感性。
二、说中想,想象图画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词所展现的图画,进而感受其图画美,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诗意。如学习古诗《观沧海》,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听其声,观其形,想其境,然后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诗人登上碣石山巅,居高临海,视野寥廓,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大海显得神奇、壮阔。”有的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我的眼前呈现出大海辽阔壮美的景象,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读中品,品味意境美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多朗读,多背诵,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对诗词语言的感性认识,掌握诗词的思想内容。朗读能使静止的诗活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从而更容易领略其意境美。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忧愤深广,忠义之心如见。朗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特别是它的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乃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悲观语或怨语。因此,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即在开讲时教师要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某句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
四、写中赏,理解意蕴美
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每个诗句都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写,使诗中的人和事物形象具体化。例如学习《宿建德江》,有位学生就这样写道:夕阳西下,“我”慢慢地划着小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阵阵江风夹着丝丝凉意袭来。“我”站在船头不禁泛起思乡的愁绪。放眼远望,空旷的原野没有边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圆圆的明月离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亲人就在身旁。可见,学生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把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剧本,把《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散文,把《石壕吏》改写成故事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水平,又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思想。
五、观中悟,领悟形象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领悟诗词的形象美。
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若能再现庐山“真面目”,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瀑布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瀑布的壮丽,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学生边看边发出一阵阵赞叹声:“啊,太美了!我真想马上到那里去。”“哇,真雄伟!”“啊,真漂亮!我好像到了人间仙境!”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庐山,与诗人一同感受形象美。为了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为古诗《梅花》、《江畔独步寻花》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张张充满童心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六、演中学,领会情感美
教材中的部分古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可表演性强。让学生将其编演成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习《石壕吏》一诗时,学生无论是扮演凶恶的县吏,还是苦苦哀求的老妇,还是蜷缩一隅的儿媳妇,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学生能够“形神兼备”地表演,来自对诗歌的深度理解。
总之,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有趣的音乐、图像、画面、动作,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强有力地吸引学生。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歌所描绘的艺境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进而表达美,提高学生对其诗意的理解。
作者单位:山西省应县教育局(037600)
一、听中悟,领悟音韵美
听,就是让学生听教师范读或者名家朗诵录音。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极有帮助。当他们在脑中不停思索:“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他们便是在感悟语言内在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享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了。
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学生初读语气平淡、波澜不惊。语文教师朗读时要让学生注意轻重缓急,并思考为何教师在朗读时作如此处理。学生专心听读,认真体会,尝试按照教师的范读进行朗读。交流汇报时,他们说出了缓读是因为诗人流落他乡的伤感和收复失地的喜极而泣;急读是因为诗人归心似箭,一心想着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教师在范读过程中,已经把课文的内在意蕴形象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感悟等一系列感知活动,便增强了对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敏感性。
二、说中想,想象图画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词所展现的图画,进而感受其图画美,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诗意。如学习古诗《观沧海》,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听其声,观其形,想其境,然后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诗人登上碣石山巅,居高临海,视野寥廓,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大海显得神奇、壮阔。”有的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我的眼前呈现出大海辽阔壮美的景象,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读中品,品味意境美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多朗读,多背诵,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对诗词语言的感性认识,掌握诗词的思想内容。朗读能使静止的诗活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从而更容易领略其意境美。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忧愤深广,忠义之心如见。朗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特别是它的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乃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悲观语或怨语。因此,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即在开讲时教师要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某句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
四、写中赏,理解意蕴美
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每个诗句都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写,使诗中的人和事物形象具体化。例如学习《宿建德江》,有位学生就这样写道:夕阳西下,“我”慢慢地划着小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阵阵江风夹着丝丝凉意袭来。“我”站在船头不禁泛起思乡的愁绪。放眼远望,空旷的原野没有边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圆圆的明月离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亲人就在身旁。可见,学生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把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剧本,把《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散文,把《石壕吏》改写成故事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水平,又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思想。
五、观中悟,领悟形象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领悟诗词的形象美。
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若能再现庐山“真面目”,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瀑布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瀑布的壮丽,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学生边看边发出一阵阵赞叹声:“啊,太美了!我真想马上到那里去。”“哇,真雄伟!”“啊,真漂亮!我好像到了人间仙境!”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庐山,与诗人一同感受形象美。为了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为古诗《梅花》、《江畔独步寻花》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张张充满童心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六、演中学,领会情感美
教材中的部分古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可表演性强。让学生将其编演成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习《石壕吏》一诗时,学生无论是扮演凶恶的县吏,还是苦苦哀求的老妇,还是蜷缩一隅的儿媳妇,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学生能够“形神兼备”地表演,来自对诗歌的深度理解。
总之,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有趣的音乐、图像、画面、动作,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强有力地吸引学生。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歌所描绘的艺境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进而表达美,提高学生对其诗意的理解。
作者单位:山西省应县教育局(03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