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电动车上楼的话题,家住北京丰台的常女士仍心有余悸:“去年,我住的是合租房,共3个房间,一个室友常把电动车推到客厅充电。我们住的是15楼,发生火灾谁都跑不出去。”
常女士和室友沟通过多次,但无济于事,因为小区停车棚没有电源,加上放在室外担心被盗,停在楼道或乘电梯放入室内,成了不少车主的选择。
“他总微笑着说没事,可我心里却七上八下的。”常女士无奈之下找到物业人员,物业人员没有执法权,劝常女士忍耐一下,实在不行可考虑报警。好在室友短租一个月,说会尽量选择白天且有人时充电。
常女士不想把事情闹大,但余下来的那些天,她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直到室友搬走,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
常女士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电动车入户充电、人车同屋潜伏着巨大安全隐患,近些年,已有多起惨痛案例敲响警钟。
近日,成都市某小区电动车在电梯内燃爆一事引起关注,燃爆造成电梯内5人受伤,其中还有一名婴儿。5月27日凌晨,北京海淀区某平房区一辆正在充电的电动车蓄电池突然着火,消防部门共调用7辆消防车、42名消防员赶赴现场处置,火灾被扑灭,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消防部门统计,2013年到2017年,全国因电动自行车火灾死亡233人,其中引发较大以上亡人火灾34起、死亡142人。电动自行车,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潜伏”在人们身边的“不定时炸弹”。
电动车防患于未“燃”,是民心所向。近年,多地出台相关政策,禁止电动车上楼、上电梯。很多小区的物业展开治理行动,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引发不少矛盾,许多车主不听劝阻,担心丢车和充电不便,坚持推车或携带电池上楼,与反对电动车进楼的住户频繁发生冲突,“电动车进楼”成为新的民生痛点。
尽管电动车充电引起的火灾事故频发,但仍有人愿意将电动车推上楼。“怕有人偷吧,还有就是,小区停车棚没法充电。”家住北京房山的吴先生说,偶尔会看到有人将电动车推到楼道,选择推上楼充电或将电池卸下带上楼。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绝大多数小区都贴有“电动车不许上楼”的宣传单,然而不少居民楼的楼道内仍然停放有电动车,一些电动车甚至堵塞消防通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吴先生说,小区物业会张贴防火宣传单和电动车禁止上楼的警示,但作用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小区,即便室外停车棚内有充电装置,但在此充电的电动车也寥寥无几。“有些人以为新车加上原装充电器不会有什么事,主要还是担心电动车被偷。可是,小区各个方位都有摄像头。”北京市丰台区某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杨先生说。
事实上,为了杜绝电动车上楼,一些物业公司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公共区域贴宣传单、电动车贴条告知等方式。
“有电动车的业主才不理你,保安刚警告完,第二天就又推上楼了。”杨先生说,工作人员也很无奈,物业人员在业主眼中存在感不强,有时勸阻太过还会闹出矛盾,想想没发生什么事情就算了。
《民生周刊》发现,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爆燃等事故,多集中发生在地下室、楼道公共空间等区域。这些区域,不具备专业的充电设备,并且区域相对封闭,占据公共空间,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往往成为堵塞居民外逃的致命障碍。
据了解,大部分小区物业并未针对电动车管理配套设施空间,车辆失窃、充电不便,成为电动车主明知存在风险仍推车入户的原因。
同时,相关规定的缺位及执行中的掣肘,也为电动车上楼留出了模糊地带和可操作空间。
近日,北京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在辖区5个社区开展电梯阻车系统试点安装工作。
当有人把电动车推入电梯,阻车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图像识别出电动车,立即发出“电动车禁止入内”的语音警告,控制电梯无法关门、停止运行。
电梯阻车系统是在电梯内安装的可监视识别系统,这种新型的管控系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升降电梯,不会影响电梯外观,也不占用电梯乘用空间,最为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识别准确度高,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该系统已在我国多地陆续试点安装。
哈密市伊州区铁路十六街小区安装了该套设备,居民李先生表示,之前业主都把电动车推到楼道里充电,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如今装了这套系统,电动车没办法通过电梯推到楼道,这样大家比较放心,生命财产也得到了保障。
避免电动车成为火灾元凶,需要小区内集中配套建设相应的充电装置,做好集中充电管理,引导居民集中规范充电。
专家表示,在暂时不能建成集中充电装置的居民区,电动车使用者需严格按照充电要求,使用合格的充电线路,拒绝飞线充电、拒绝超长时间充电。避免在楼道、地下室等空间充电。
此外,物业公司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创造良好的停车环境,有了存放便利、场地安全、收费合理的服务,才有电动车主会放心停放,才能消除电动车上楼的安全隐患。
《新华日报》评论员梅剑飞认为,虽然物业不具有强制管理权,但应该做好宣导、劝解工作,可联合消防、公安、社区等单位,发挥多元管理优势,约束不规范充电行为。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做好电动自行车质量检验工作,不让“带病”电动车在市场上流通。消费者需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动车,从源头上堵塞火灾事故发生。让电动车防患于未“燃”,需要多方合力。
编辑:赵慧
常女士和室友沟通过多次,但无济于事,因为小区停车棚没有电源,加上放在室外担心被盗,停在楼道或乘电梯放入室内,成了不少车主的选择。
“他总微笑着说没事,可我心里却七上八下的。”常女士无奈之下找到物业人员,物业人员没有执法权,劝常女士忍耐一下,实在不行可考虑报警。好在室友短租一个月,说会尽量选择白天且有人时充电。
常女士不想把事情闹大,但余下来的那些天,她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直到室友搬走,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
常女士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电动车入户充电、人车同屋潜伏着巨大安全隐患,近些年,已有多起惨痛案例敲响警钟。
近日,成都市某小区电动车在电梯内燃爆一事引起关注,燃爆造成电梯内5人受伤,其中还有一名婴儿。5月27日凌晨,北京海淀区某平房区一辆正在充电的电动车蓄电池突然着火,消防部门共调用7辆消防车、42名消防员赶赴现场处置,火灾被扑灭,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消防部门统计,2013年到2017年,全国因电动自行车火灾死亡233人,其中引发较大以上亡人火灾34起、死亡142人。电动自行车,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潜伏”在人们身边的“不定时炸弹”。
电动车防患于未“燃”,是民心所向。近年,多地出台相关政策,禁止电动车上楼、上电梯。很多小区的物业展开治理行动,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引发不少矛盾,许多车主不听劝阻,担心丢车和充电不便,坚持推车或携带电池上楼,与反对电动车进楼的住户频繁发生冲突,“电动车进楼”成为新的民生痛点。
车主顾虑多
尽管电动车充电引起的火灾事故频发,但仍有人愿意将电动车推上楼。“怕有人偷吧,还有就是,小区停车棚没法充电。”家住北京房山的吴先生说,偶尔会看到有人将电动车推到楼道,选择推上楼充电或将电池卸下带上楼。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绝大多数小区都贴有“电动车不许上楼”的宣传单,然而不少居民楼的楼道内仍然停放有电动车,一些电动车甚至堵塞消防通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吴先生说,小区物业会张贴防火宣传单和电动车禁止上楼的警示,但作用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小区,即便室外停车棚内有充电装置,但在此充电的电动车也寥寥无几。“有些人以为新车加上原装充电器不会有什么事,主要还是担心电动车被偷。可是,小区各个方位都有摄像头。”北京市丰台区某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杨先生说。
事实上,为了杜绝电动车上楼,一些物业公司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公共区域贴宣传单、电动车贴条告知等方式。
“有电动车的业主才不理你,保安刚警告完,第二天就又推上楼了。”杨先生说,工作人员也很无奈,物业人员在业主眼中存在感不强,有时勸阻太过还会闹出矛盾,想想没发生什么事情就算了。
《民生周刊》发现,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爆燃等事故,多集中发生在地下室、楼道公共空间等区域。这些区域,不具备专业的充电设备,并且区域相对封闭,占据公共空间,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往往成为堵塞居民外逃的致命障碍。
据了解,大部分小区物业并未针对电动车管理配套设施空间,车辆失窃、充电不便,成为电动车主明知存在风险仍推车入户的原因。
同时,相关规定的缺位及执行中的掣肘,也为电动车上楼留出了模糊地带和可操作空间。
电梯阻车系统
近日,北京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在辖区5个社区开展电梯阻车系统试点安装工作。
当有人把电动车推入电梯,阻车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图像识别出电动车,立即发出“电动车禁止入内”的语音警告,控制电梯无法关门、停止运行。
电梯阻车系统是在电梯内安装的可监视识别系统,这种新型的管控系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升降电梯,不会影响电梯外观,也不占用电梯乘用空间,最为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识别准确度高,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该系统已在我国多地陆续试点安装。
哈密市伊州区铁路十六街小区安装了该套设备,居民李先生表示,之前业主都把电动车推到楼道里充电,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如今装了这套系统,电动车没办法通过电梯推到楼道,这样大家比较放心,生命财产也得到了保障。
避免电动车成为火灾元凶,需要小区内集中配套建设相应的充电装置,做好集中充电管理,引导居民集中规范充电。
专家表示,在暂时不能建成集中充电装置的居民区,电动车使用者需严格按照充电要求,使用合格的充电线路,拒绝飞线充电、拒绝超长时间充电。避免在楼道、地下室等空间充电。
此外,物业公司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创造良好的停车环境,有了存放便利、场地安全、收费合理的服务,才有电动车主会放心停放,才能消除电动车上楼的安全隐患。
《新华日报》评论员梅剑飞认为,虽然物业不具有强制管理权,但应该做好宣导、劝解工作,可联合消防、公安、社区等单位,发挥多元管理优势,约束不规范充电行为。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做好电动自行车质量检验工作,不让“带病”电动车在市场上流通。消费者需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动车,从源头上堵塞火灾事故发生。让电动车防患于未“燃”,需要多方合力。
编辑: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