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由于时空距离,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学生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了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学生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露珠,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又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画面、语言、神情所营造出来的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层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碧螺春》一文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另外,生活中又常常孕育着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或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丹阳的黄酒、季子庙、总前委旧址,全国眼镜城等,就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或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责编侯艳星)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由于时空距离,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学生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了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学生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露珠,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又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画面、语言、神情所营造出来的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层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碧螺春》一文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另外,生活中又常常孕育着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或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丹阳的黄酒、季子庙、总前委旧址,全国眼镜城等,就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或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