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初探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ebi3807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家宝总理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指出:“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合理的投入结构、理想的投入绩效以及政策环境的强力支持。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的建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保证。
  
  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依据及框架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既给公众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从学科领域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是与文化产业相对应,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公益性、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公益性服务。它涵盖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出版、报刊、演出、文物、社会图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文化领域,与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构成国家文化建设的完整内容。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政府财政资助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一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需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入,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二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很强的外部收益性,其供应存在“市场失灵”;三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我国一直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
  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资助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受财政支出的限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和机制去运行,才能提高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全体公民享受到公益、公平、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思路和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领域。针对公共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以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确立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和原则,不断提高文化机构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公益性目标
  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文化服务区别于一般市场经营性文化服务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其供应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问题,但社会对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又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因此,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以公益性为首要追求目标,始终强调公益性,把公共利益、社会效益放在优先考虑位置。通过财政保障,采取政府拨款、购买、补贴、配送等方式,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公众提供。
  
  公平性目标
  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应坚持公平性,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从法律的角度说,文化权利是人人都应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而文化权利的核心则是公平性。人们不但要有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而且要有平等接触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但是由于受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供给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地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的不均衡,出现了中西部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城市以及贫困阶层的文化边缘化等现象。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公平性作为其追求目标之一,打破文化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缩小文化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和阶层差异,实现全国各地的均衡发展,保证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落到实处,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惠及全民。
  
  满意度目标
  公众的满意度直接、客观地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和体系的完善程度。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一项文化服务或一个文化活动绩效评估的最直接办法,就是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公众的满意度。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目标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大公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时关注民众的需求,反映民众的意见,为民众提供便捷的、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亚当·斯密曾说:“为公共问题提供公平的解决方案,这不只是意味着要为所有的人提供同样的服务,而且意味着要为那些更需要服务的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因此,关注公众的满意度,深入扎实地进行调研,把便民利民的原则贯彻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效率目标
  效率目标也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低成本目标。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基本文化设施都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支持。只有低成本才能保障绝大多数公众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使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才能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更加公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和供给由于具有非营利性,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投入。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国家的财政能力,在量入为出的原则下考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投入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有机结合。政府不必大包大揽地投资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特点,区分基本文化需求与非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基本文化需求的供给,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供给模式,从而使有限的文化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路径及问题
  
  适宜的规模路径
  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规模应为多少,这是我国政府及各级财政部门支持公共文化发展时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经济学家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假设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最优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规模,那么,如果该时期财 政投入远远小于该规模,将会导致公共文化资源萎缩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从而损害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公众的满意度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财政投入远远超过该规模,一方面可能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将减少和挤占其他公共事业的投入,进而降低公共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率。因此,必须要根据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财政规划,安排适宜的投入规模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适当的公共文化服务。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规模不足,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
  从图2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8年的十年期间,我国的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在0.4%左右。与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程度以上国家的文化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相比,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应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投入在财政总投入中的比重。
  
  合理的结构路径
  合理的公共文化投入结构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共文化资金因投入到不同区域、不同机构和不同项目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如果结构比例适当,各个区域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项目之间就能够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整个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反之,则可能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与绩效的降低。因此,在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资金规模后,财政部门和文化部门应将这笔资金的结构进行合理划分,确定投入到不同区域、不同机构和不同项目的比例,从而使有限的文化资金取得最优的社会效益。
  当前,由于我国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在投入结构上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东、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财政投入规模差距大,人均文化事业费差异明显,并呈不断拉大的趋势。如,1980年上海人均文化事业费是河南的4倍,是贵州的4.25倍;1990年上海人均文化事业费是河南的6.5倍,是贵州的5.48倍;2008年上海人均文化事业费是河南的8.63倍,是贵州的6.94倍。二是城乡之间投入不均衡,文化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文化设施普遍落后,不能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对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和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还没有进行合理区别。四是在投入项目上,还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服务投入、投入项目与公众文化需求不够吻合等问题,导致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文化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等。针对这种现象,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理想的绩效路径
  决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除了规模和结构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绩效路径。良好的绩效是公共文化服务财政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文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路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部门来说,在编制、执行、决算和监督公共文化财政预算时,应该对文化资金使用的绩效做出评价,以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效果,然后根据考核效果制订或调整相应的文化财政政策,并将其作为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各项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的效率、优化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
  在近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以及监督约束不健全所造成的文化资源分配不公、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利益与团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事业性与产业化等各种矛盾被进一步凸显了出来。面对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创新和改革文化投入体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绩效评估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公共财政资助公共文化,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路径,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资源配置、需要表达、激励监督等机制,以实现公益、公平、满意及效率的公共文化发展目标。
  
   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是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及时提供和公共文化服务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为解决当前的文化资金的来源及投入总量不足等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事业费的稳定增长机制。应以规范性政府文件的方式,明确规定公共文化事业费的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通过专项研究,制订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计划,不断增加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在财政总投入中的比重,争取经过5-10年,使公共财政中的公共文化投入所占比例达到1%左右。
  二是在合理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财政,建立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分担体系。为了尽可能做到财权、事权的统一,需要建立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为主导,以县乡财政为辅助系统的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体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照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可将中央、省、县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调整为:中央政府负担10%-20%,省政府负担50%左右,县政府负担30%-40%左右。在县乡财政无力解决地方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资金时,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弥补缺口,确保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
  三是要完善财税政策,扩大文化资金的投融资渠道。政府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按照普遍服务原则,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以弥补公共资源及政府服务的不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资源配置机制
  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是财政支出进入文化系统后,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首先要关心的问题。公共文化资金的投入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关键在于:
  一是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范围,突出支持重点。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物品特性、市场失灵以及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等原因,需要我们合理区分纯公共文化产品、准公共文化产品和营利性文化产品,以进一步确定文化支出范围。对于纯公共文化产品给予重点资助,对于准公共文化产品给予资助扶持,对于营利性产品则应完全市场化。
  二是创新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文化产品的不同种类,采用不同的财政资助方式。比如:对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 文化市场秩序的维护等纯公共文化产品和社会力量不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完全负担;对于文化信息工程、“2131”工程、“送戏”下乡等准公共产品和社会力量不愿意提供但完全有能力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由政府采取出资购买的方式承担;对于如社区和农村为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开展的重大节庆活动、自办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愿意提供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由政府通过奖励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助,以激励他们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要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采取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的政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二要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软件服务的投入,改变当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服务”的状况;三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用人机制,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素质。
  四是建立公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当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公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的不畅通,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公众文化需求的表达和调研机制,加强对居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调研和沟通,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情况,进而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形成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使有限的文化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监督约束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约束机制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其作用不仅表现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职能,而且也是公众表达文化需求和参与政府文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因此,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投入绩效评估体系建设,是政府文化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评估监督机制,必须要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改革目标,建立职能科学、合理和机构统一、精干的文化宏观管理和资金监管机构,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级政府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开放性眼创伤急诊处理的常见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2012年1月急诊收治的61例开放性眼创伤患者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61例患者中,56只
目的探讨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护理信息化体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中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中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治疗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4月-2012年11月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目的:探讨导乐陪伴分娩的护理。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分娩的产妇40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200例。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分娩,观察组产妇给予导乐陪伴分娩,对
造成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毕业生应树立科学就业观,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应坚持贯彻毕业生就业个体化指导
绵延的竹海、美丽的桃花江一直是桃江人的骄傲,而今这里的艺术教育成了这块土地上光彩夺目的风景。1999年11月。桃江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2000年12月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病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1980年—2008年我院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34例,其中再出血42例,约占17.9%。统计并分析再出血病因并设计临床预防治疗
目的探讨肝囊肿患者采用腹腔镜开窗去顶引流术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肝囊肿患者采用腹腔镜开窗去顶引流术的护理实施情况。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治疗,3
为解决在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中标准件的调用问题,将参数化建模的三维数学模型,按照标准件手册提供的结构参数,通过表格将数据重新整理,使用重用库技术关联,再通过统一UI界面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