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读了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一书,无论从家长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都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经做过长达十余年的家庭教师。洛克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教育漫话》,之所以称为“漫话”,是因为总计217条,15万字的内容,全部是从写给朋友的信件整理而来的。
整本书的文字随意,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处处透着真诚。读这本书仿佛是与一位朋友在交流养育孩子的“私话”,打动人的,恰是这种“私话”特有的随意和真诚。作品虽然写于三百多年前,但书中深入浅出的文字,处处透着教育的智慧,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也正因如此,读了《教育漫话》这本书,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说,我希望读有所获,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让我的孩子健康成长;从一名教师的角色来讲,我希望读有所思,学习他的教育理论,修正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拥有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快乐。
一 阅读感悟
读了此书,我对以下几个方面感悟颇深:
1.注重健康
洛克在书中主张,孩子应从幼年起就进行锻炼,反对娇生惯养;孩子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做户外活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气等许多有益的、具体的见解。不仅如此,洛克还把健康区分为身(身体)、心(精神)两个方面,认为这两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福”的基础条件。
一个人来到人世,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才有了追求一切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充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要着力培养孩子健康的品性。
2.注重习惯
洛克认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给予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儿童身上固定起来;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发生作用了”。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我们的言行、品质、个性,说到底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而已。教育要着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要努力发现和保护孩子在各个方面的优秀行为,让其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3.注重分享
洛克在书中多次提出了对于“分享”的见解,这些见解和教育要求无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这是当前独生子女的性格通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弥补的根本缺陷,缺乏与他人分享的宝贵经验。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爱心,因此,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就应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质的培养。
4.注重德行
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关系到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各种美德的培养。他反对溺爱放纵孩子,他认为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误。当今社会,溺爱放纵孩子这一现象越来越多地存在着,在家“唯我独尊”,在校“任性妄为”,时时刻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父母、教师应当做到在既严厉又宽松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
二 金句解读
第49页:所有的技艺,尤其是行为,其教导的秘诀是将我们要教的东西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它固定在学生身上,直到它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的行为和学习应当被看成是习惯的养成。
解读:习惯的养成须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侧重于进行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60页:教育上的错误就像第一次配错药一样,不可能通过第二或第三次配药得到弥补,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无法清除,而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
解读:教育是一件良心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师用师爱影响学生,用学识促进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培养人才。
第93页:儿童的年龄越小,越应当多加管教;一旦恰当的管教取得了效果,就应当放松,改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
解读:管教只有随性和温和,起不到管教的目的;管教只是严苛和体罚,孩子、学生的本性将会受到压制。管教需要宽严相济,恩威并重。
第117页: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你自己绝不可以在他的面前做。
解读:身教大于言传,作为父母、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好榜样,在是非、认知、习惯、行为等方面做好孩子、学生的表率,用得体的言行影响人,用向上的精神感召人。
第189页: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
解读: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当把“德”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孩子或学生“修德至善,蓄才致远”。
三 教学实践
1.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洛克在书中指出:儿童提出的问题固然不可冷落,但同样应当注重的是,对他们的问题也绝不可给以欺骗性的、敷衍了事的答复。
我在教授曹禺《雷雨》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戏剧矛盾冲突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舉手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您讲的我都明白了,可是我有一个问题,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到底有没有真爱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全班同学热烈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停止原本的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最终从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人物性格、戏剧矛盾等各个方面给予这个问题一个明晰的答案。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及时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索求知的情绪,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2.对待学生须宽严相济
洛克在书中的95页提出:棍棒威逼的时候,儿童会屈服,会假装服从;可是一旦不用棍棒,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放任自己的自然倾向。
教师在管班治学中,要秉承宽严相济的原则,不仅要有“严苛”的一面,而且要有“有趣”的一面,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制定了一些规定,比如作息时间、课堂纪律等。这些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规定,我是严肃执行的。但是一些例如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却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或者尊重学生来进行宽容式的管理。这种宽严并重的管理方式让我和学生的相处更加亲密,让学生从心底里遵守班级的“规矩”。
3.做好学生的榜样
洛克认为:如果你认为他做了某种事情是一个过错,你自己却不小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用你的榜样来庇护自己。
在原来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我和学生共同制订的班规是需要我这个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一起遵守的。有一次上课,由于混淆了课次,导致迟到了5分钟。我站在讲台上诚恳地向学生道歉,并主动打扫教室卫生一天。一天三次的卫生打扫,我从擦黑板、抹桌子、扫地拖地、清洁垃圾桶、倒垃圾等,一项一项去做,不仅“惩罚”了自己,也在打扫卫生中通过认真的态度、规范的行为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认真彻底地打扫卫生。我想,要求学生做到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到,还要做好。一来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的公平,二来通过“榜样”的力量,会让全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得更好。
一本好书总是能够给读者留下弥足珍贵的东西。我将关注孩子成长,用心做好教育,用爱陪孩子一起长大,用情和学生一同进步,仅此足矣!
作者单位:宝鸡市石油中学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经做过长达十余年的家庭教师。洛克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教育漫话》,之所以称为“漫话”,是因为总计217条,15万字的内容,全部是从写给朋友的信件整理而来的。
整本书的文字随意,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处处透着真诚。读这本书仿佛是与一位朋友在交流养育孩子的“私话”,打动人的,恰是这种“私话”特有的随意和真诚。作品虽然写于三百多年前,但书中深入浅出的文字,处处透着教育的智慧,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也正因如此,读了《教育漫话》这本书,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说,我希望读有所获,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让我的孩子健康成长;从一名教师的角色来讲,我希望读有所思,学习他的教育理论,修正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拥有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快乐。
一 阅读感悟
读了此书,我对以下几个方面感悟颇深:
1.注重健康
洛克在书中主张,孩子应从幼年起就进行锻炼,反对娇生惯养;孩子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做户外活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气等许多有益的、具体的见解。不仅如此,洛克还把健康区分为身(身体)、心(精神)两个方面,认为这两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福”的基础条件。
一个人来到人世,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才有了追求一切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充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要着力培养孩子健康的品性。
2.注重习惯
洛克认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给予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儿童身上固定起来;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发生作用了”。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我们的言行、品质、个性,说到底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而已。教育要着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要努力发现和保护孩子在各个方面的优秀行为,让其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3.注重分享
洛克在书中多次提出了对于“分享”的见解,这些见解和教育要求无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这是当前独生子女的性格通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弥补的根本缺陷,缺乏与他人分享的宝贵经验。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爱心,因此,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就应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质的培养。
4.注重德行
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关系到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各种美德的培养。他反对溺爱放纵孩子,他认为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误。当今社会,溺爱放纵孩子这一现象越来越多地存在着,在家“唯我独尊”,在校“任性妄为”,时时刻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父母、教师应当做到在既严厉又宽松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
二 金句解读
第49页:所有的技艺,尤其是行为,其教导的秘诀是将我们要教的东西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它固定在学生身上,直到它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的行为和学习应当被看成是习惯的养成。
解读:习惯的养成须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侧重于进行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60页:教育上的错误就像第一次配错药一样,不可能通过第二或第三次配药得到弥补,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无法清除,而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
解读:教育是一件良心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师用师爱影响学生,用学识促进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培养人才。
第93页:儿童的年龄越小,越应当多加管教;一旦恰当的管教取得了效果,就应当放松,改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
解读:管教只有随性和温和,起不到管教的目的;管教只是严苛和体罚,孩子、学生的本性将会受到压制。管教需要宽严相济,恩威并重。
第117页: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你自己绝不可以在他的面前做。
解读:身教大于言传,作为父母、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好榜样,在是非、认知、习惯、行为等方面做好孩子、学生的表率,用得体的言行影响人,用向上的精神感召人。
第189页: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
解读: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当把“德”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孩子或学生“修德至善,蓄才致远”。
三 教学实践
1.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洛克在书中指出:儿童提出的问题固然不可冷落,但同样应当注重的是,对他们的问题也绝不可给以欺骗性的、敷衍了事的答复。
我在教授曹禺《雷雨》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戏剧矛盾冲突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舉手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您讲的我都明白了,可是我有一个问题,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到底有没有真爱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全班同学热烈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停止原本的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最终从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人物性格、戏剧矛盾等各个方面给予这个问题一个明晰的答案。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及时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索求知的情绪,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2.对待学生须宽严相济
洛克在书中的95页提出:棍棒威逼的时候,儿童会屈服,会假装服从;可是一旦不用棍棒,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放任自己的自然倾向。
教师在管班治学中,要秉承宽严相济的原则,不仅要有“严苛”的一面,而且要有“有趣”的一面,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制定了一些规定,比如作息时间、课堂纪律等。这些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规定,我是严肃执行的。但是一些例如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却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或者尊重学生来进行宽容式的管理。这种宽严并重的管理方式让我和学生的相处更加亲密,让学生从心底里遵守班级的“规矩”。
3.做好学生的榜样
洛克认为:如果你认为他做了某种事情是一个过错,你自己却不小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用你的榜样来庇护自己。
在原来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我和学生共同制订的班规是需要我这个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一起遵守的。有一次上课,由于混淆了课次,导致迟到了5分钟。我站在讲台上诚恳地向学生道歉,并主动打扫教室卫生一天。一天三次的卫生打扫,我从擦黑板、抹桌子、扫地拖地、清洁垃圾桶、倒垃圾等,一项一项去做,不仅“惩罚”了自己,也在打扫卫生中通过认真的态度、规范的行为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认真彻底地打扫卫生。我想,要求学生做到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到,还要做好。一来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的公平,二来通过“榜样”的力量,会让全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得更好。
一本好书总是能够给读者留下弥足珍贵的东西。我将关注孩子成长,用心做好教育,用爱陪孩子一起长大,用情和学生一同进步,仅此足矣!
作者单位:宝鸡市石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