漈下村 名将甘国宝祖籍地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的漈下村,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籍地。一条清澈的溪流把村庄一分为二,村里遍布黄墙黑瓦、廊桥、水车、祠堂、庙宇、石头垒成的水圳和卵石铺就的小巷、沟渠,有着江南水乡的恬淡。
  漈下村得名于由附近文笔峰上奔流而下的龙漈瀑布,涧水流经古村,村民沿溪而居。站在高处远眺,整个古村落四面环山,双溪夹流,美不胜收。绕村而过的漈川溪清澈透底,村民往溪里放养了许多鲤鱼,并沿溪建了一条栈道。
  甘国宝传奇
  漈下村离屏南县城15公里,现有村民300多户,多姓甘,是传统血缘村落。在屏南未分县时,漈下甘氏与洋角郑、富达蓝并称古田三大姓,尤其是到了清代出了一品大员甘国宝后,甘氏家族更加兴盛。清代后期,外姓逐渐淡出,甘姓成为漈下唯一的大族。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乳名利位。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农历已丑年五月十四日辰时出生于小梨洋村,自三岁起先后迁居漈下村、古田县松吉乡长岭村、福州市文儒坊。自小聪颖好学,能文善武,21岁参加乡试二甲八名武进士,选为御前侍卫,自此步入仕途。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起,先后历任:广东右翼镇标中草游击,南雄副将,督标后营(兼署督标水师)参将,肇庆水师参将,虎口门香山、湖广洞庭水师副将,贵州威宁镇、山东兖州镇、江南苏松镇、浙江温州镇、闽粤南澳镇、云南开化镇、广东雷琼镇总兵,并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两度出任台湾镇挂印总兵,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升任广东提督,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调补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因积劳成疾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酉时病逝于泉州官置,享年68岁。甘国宝戎马一生,忠秉报国,无私无畏,清正廉洁,视百姓为父母,对下属如兄弟,功勋卓著,声名远播,为一代名将。
  水乡遗韵
  走进漈下,最为醒目的是坐落于村中心的古城楼,它建于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坐南朝北,临溪与花桥相倚,为双层建筑,楼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门条石弧拱,上书“漈水安澜”四个大字。甘姓族人视古城门为吉祥、平安之门,祖上告诫后人要无比珍惜古城楼,而且它还是村里的婚姻殿堂。漈川河畔的古城楼,与古廊桥“花桥”相依,按漈下村的传统,所有甘姓男子娶亲,一定要先偕同新娘步入城门,环绕城内一圈,才能进自己的家门;甘姓女子出嫁时则要绕城内一圈,然后再出城门而去,以求吉祥如意。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登上城楼,放眼北望,挺拔奇秀的文笔峰与城楼遥遥呼应,气象万千。发源于文笔峰脚下的甘溪,宛如玉带绕着城楼向南流去。紧挨城楼的屋式木构廊桥,接通东西两岸,构成漈下独特的地理屏障。
  村内依然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建筑格局,明代老街三横两纵。街巷以卵石平铺,水渠流经每家每户门口,可洗菜、浣衣。屋舍沿溪依山而筑,现存明清古建筑80多幢,有福州十邑名祠之一的甘氏宗祠,接待政府官员的官厅,递送关文书信的驿站,以及钱庄、武馆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
  始建于明朝中期,重修于清光绪年间的马氏仙宫是福建省罕见的外方内圆建筑,同北京天坛构造有异曲同工之妙。仙宫四周壁画,构图新颖,人物花草、鸟兽虫鱼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其色彩历经风雨侵蚀而不褪色,足见当时工匠技术之高和用料之精。
  尚武情结
  走一趟村子,发现这里的布局也很特别。560年前,漈下始祖从浙江入闽,定居于此。明末清初时,附近山上盗匪横生。为了自卫,村民把村庄围了起来,筑起城墙、城楼,布局成“臼”字。土匪来时,村民可四通八达,便于避难和防御。现在村中一些民居土墙上还有枪眼,十足碉堡韵味。
  村子武风甚浓,民间拳术代代相承,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虎尊拳。除了这个传统拳种,当地习武之人的器械亦是十分奇特。板凳、锄头、狼羌、木棍都可以成为武器,对练起来,精彩纷呈。现在村里成立了武术表演队,他们会在甘氏宗祠里表演一番。
  而古城楼下两个先人用过的大石锁,至今仍有不少村民会上前去试试手。这石锁,一个200公斤,一个150公斤。
  村尾还有甘国宝童年时玩耍练武的场所——峙国亭,这也是漈下村最具标志性建筑。峙国亭俗称四角亭,建于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亭子正中神龛上供着关云长、关平、周仓三位武将,顶梁之上还刻着水浒108将的壁画。亭子建筑极具特色,主体为15根柱子结构,往漈川溪取水的台阶共15级,北面连接村道的台阶还是15级。过去,漈下人到外地如有遇到甘氏后裔,必先问:“四角亭有多少柱子?东南北三向各多少级台阶?”对方答对了才予以认亲,要是答不上则被视为不是真正的漈下人。
其他文献
南坑村位于赣西北,隶属于安义县,距离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只有80余公里。自2012年夏天起,南坑村就只剩下钟兆武一家。没多久,他的妻子到安义县城帮二儿子带孩子,这个原本有32户人家、136口人的村子,就只剩下钟兆武和他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儿。  每天早中晚,钟兆武家的房顶总会升起袅袅炊烟,表明这里还住着人家。但放眼四望,满地的野草和落叶,以及邻家门窗上的蜘蛛网,都在述说着这个村子的萧条。要不是这个身体干瘦
期刊
福建儒村受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畲族文化、三山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熏染,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主题功能都独具特色。此外,还有许多涉台村落作为整体形式存在的物化印证,至今仍延续着闽台“五缘”纽带这一功能和传统。  经专家考证,福建境内现存古村落最早可上溯到两晋时期,但由于历史变迁,现存绝大多数村落格局都是在明清时期完成的。目前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大都地处偏僻,其中不少整体格局和生活方式都完整地保留了下
期刊
9月16日傍晚,台风“万宜”袭击日本,京都、大阪等地河水泛滥,浊流湍急。而就在当天,中国留学生严俊在危急时刻,勇敢跳入河水中救出日本落水儿童,这一新闻立即在日本传播,并成为当天暴雨中“感动日本的一幕”,日本媒体和民众一片赞叹,称他为“勇敢的中国人”。9月18日,大阪警察署和严俊所打工的日本罗森超市分别向他颁发了感谢状,以表彰他英勇救人的勇气。现在中日之间由于钓鱼岛问题、历史问题等因素,关系一直僵化
期刊
千年古邑三溪村位于福建长乐市江田镇,背倚屏山面向东海,潼溪、北溪和南溪穿村而过,山清水秀石奇洞美,朱熹曾游览和传学于此,题“溪山第一”四字。  三溪村的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是省级首批5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自唐至清,仅潘氏一族就出进士上百人,有“一门十进士,四世五中丞”之美誉。横跨溪上的五座唐宋古石桥颇具江南水乡的意韵,端午龙舟夜渡是当地独有的习俗。“爱想闲,嫁到三溪石门前。水碓米,柴对行,担水门
期刊
法国公司CiteCreation在德国柏林某地制作了这么一个超级涂鸦墙,面积约有2.2万平方米,把整个楼盘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整个涂鸦请了80名涂鸦师进行设计和制作,整个项目花了一个月时间,在今年8月完工。他们也希望这个作品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外涂鸦。
期刊
培田客家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境内,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培田村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好像三龙怀抱;村外5个山头,又像是五虎雄据,风景宜人。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村处于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同时又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
期刊
下梅村保存着明清时代典型的建筑群,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下梅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梅溪下游东岸,自古以来就是茶村。一到春天,家家户户采茶、做茶,满村茶香。清康熙、乾隆年间
期刊
桂峰古民居历史上曾名桂岭、又叫蔡岭、岭头。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占地面积13公倾,传统街区建筑群面积2.6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39幢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整个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海拔550米,地处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
期刊
闽东是福建与全国的重点茶区,产茶历史悠久。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在名茶之乡福安,至今仍传承着茶香传奇。  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的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  张天福与“坦洋工夫”  2009年2月21日,“坦洋工
期刊
典雅整齐的古官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苔迹斑驳的古道碑、气派庄严的祠堂,廉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一股幽然、静肃之气。这个远近驰名进士名村虽然在闽东山水里低调地隐藏着,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却无不映照出这个古老村庄久远岁月里积淀的辉煌。  闽东廉溪,溪水如玉带绕着一座古村落,这里是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里——廉村。  廉村位于福建省宁德福安市溪潭镇,原名石矶津,说起因何改村名,还有一段久远的往事。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