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的漈下村,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籍地。一条清澈的溪流把村庄一分为二,村里遍布黄墙黑瓦、廊桥、水车、祠堂、庙宇、石头垒成的水圳和卵石铺就的小巷、沟渠,有着江南水乡的恬淡。
漈下村得名于由附近文笔峰上奔流而下的龙漈瀑布,涧水流经古村,村民沿溪而居。站在高处远眺,整个古村落四面环山,双溪夹流,美不胜收。绕村而过的漈川溪清澈透底,村民往溪里放养了许多鲤鱼,并沿溪建了一条栈道。
甘国宝传奇
漈下村离屏南县城15公里,现有村民300多户,多姓甘,是传统血缘村落。在屏南未分县时,漈下甘氏与洋角郑、富达蓝并称古田三大姓,尤其是到了清代出了一品大员甘国宝后,甘氏家族更加兴盛。清代后期,外姓逐渐淡出,甘姓成为漈下唯一的大族。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乳名利位。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农历已丑年五月十四日辰时出生于小梨洋村,自三岁起先后迁居漈下村、古田县松吉乡长岭村、福州市文儒坊。自小聪颖好学,能文善武,21岁参加乡试二甲八名武进士,选为御前侍卫,自此步入仕途。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起,先后历任:广东右翼镇标中草游击,南雄副将,督标后营(兼署督标水师)参将,肇庆水师参将,虎口门香山、湖广洞庭水师副将,贵州威宁镇、山东兖州镇、江南苏松镇、浙江温州镇、闽粤南澳镇、云南开化镇、广东雷琼镇总兵,并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两度出任台湾镇挂印总兵,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升任广东提督,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调补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因积劳成疾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酉时病逝于泉州官置,享年68岁。甘国宝戎马一生,忠秉报国,无私无畏,清正廉洁,视百姓为父母,对下属如兄弟,功勋卓著,声名远播,为一代名将。
水乡遗韵
走进漈下,最为醒目的是坐落于村中心的古城楼,它建于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坐南朝北,临溪与花桥相倚,为双层建筑,楼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门条石弧拱,上书“漈水安澜”四个大字。甘姓族人视古城门为吉祥、平安之门,祖上告诫后人要无比珍惜古城楼,而且它还是村里的婚姻殿堂。漈川河畔的古城楼,与古廊桥“花桥”相依,按漈下村的传统,所有甘姓男子娶亲,一定要先偕同新娘步入城门,环绕城内一圈,才能进自己的家门;甘姓女子出嫁时则要绕城内一圈,然后再出城门而去,以求吉祥如意。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登上城楼,放眼北望,挺拔奇秀的文笔峰与城楼遥遥呼应,气象万千。发源于文笔峰脚下的甘溪,宛如玉带绕着城楼向南流去。紧挨城楼的屋式木构廊桥,接通东西两岸,构成漈下独特的地理屏障。
村内依然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建筑格局,明代老街三横两纵。街巷以卵石平铺,水渠流经每家每户门口,可洗菜、浣衣。屋舍沿溪依山而筑,现存明清古建筑80多幢,有福州十邑名祠之一的甘氏宗祠,接待政府官员的官厅,递送关文书信的驿站,以及钱庄、武馆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
始建于明朝中期,重修于清光绪年间的马氏仙宫是福建省罕见的外方内圆建筑,同北京天坛构造有异曲同工之妙。仙宫四周壁画,构图新颖,人物花草、鸟兽虫鱼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其色彩历经风雨侵蚀而不褪色,足见当时工匠技术之高和用料之精。
尚武情结
走一趟村子,发现这里的布局也很特别。560年前,漈下始祖从浙江入闽,定居于此。明末清初时,附近山上盗匪横生。为了自卫,村民把村庄围了起来,筑起城墙、城楼,布局成“臼”字。土匪来时,村民可四通八达,便于避难和防御。现在村中一些民居土墙上还有枪眼,十足碉堡韵味。
村子武风甚浓,民间拳术代代相承,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虎尊拳。除了这个传统拳种,当地习武之人的器械亦是十分奇特。板凳、锄头、狼羌、木棍都可以成为武器,对练起来,精彩纷呈。现在村里成立了武术表演队,他们会在甘氏宗祠里表演一番。
而古城楼下两个先人用过的大石锁,至今仍有不少村民会上前去试试手。这石锁,一个200公斤,一个150公斤。
村尾还有甘国宝童年时玩耍练武的场所——峙国亭,这也是漈下村最具标志性建筑。峙国亭俗称四角亭,建于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亭子正中神龛上供着关云长、关平、周仓三位武将,顶梁之上还刻着水浒108将的壁画。亭子建筑极具特色,主体为15根柱子结构,往漈川溪取水的台阶共15级,北面连接村道的台阶还是15级。过去,漈下人到外地如有遇到甘氏后裔,必先问:“四角亭有多少柱子?东南北三向各多少级台阶?”对方答对了才予以认亲,要是答不上则被视为不是真正的漈下人。
漈下村得名于由附近文笔峰上奔流而下的龙漈瀑布,涧水流经古村,村民沿溪而居。站在高处远眺,整个古村落四面环山,双溪夹流,美不胜收。绕村而过的漈川溪清澈透底,村民往溪里放养了许多鲤鱼,并沿溪建了一条栈道。
甘国宝传奇
漈下村离屏南县城15公里,现有村民300多户,多姓甘,是传统血缘村落。在屏南未分县时,漈下甘氏与洋角郑、富达蓝并称古田三大姓,尤其是到了清代出了一品大员甘国宝后,甘氏家族更加兴盛。清代后期,外姓逐渐淡出,甘姓成为漈下唯一的大族。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乳名利位。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农历已丑年五月十四日辰时出生于小梨洋村,自三岁起先后迁居漈下村、古田县松吉乡长岭村、福州市文儒坊。自小聪颖好学,能文善武,21岁参加乡试二甲八名武进士,选为御前侍卫,自此步入仕途。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起,先后历任:广东右翼镇标中草游击,南雄副将,督标后营(兼署督标水师)参将,肇庆水师参将,虎口门香山、湖广洞庭水师副将,贵州威宁镇、山东兖州镇、江南苏松镇、浙江温州镇、闽粤南澳镇、云南开化镇、广东雷琼镇总兵,并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两度出任台湾镇挂印总兵,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升任广东提督,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调补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因积劳成疾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酉时病逝于泉州官置,享年68岁。甘国宝戎马一生,忠秉报国,无私无畏,清正廉洁,视百姓为父母,对下属如兄弟,功勋卓著,声名远播,为一代名将。
水乡遗韵
走进漈下,最为醒目的是坐落于村中心的古城楼,它建于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坐南朝北,临溪与花桥相倚,为双层建筑,楼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门条石弧拱,上书“漈水安澜”四个大字。甘姓族人视古城门为吉祥、平安之门,祖上告诫后人要无比珍惜古城楼,而且它还是村里的婚姻殿堂。漈川河畔的古城楼,与古廊桥“花桥”相依,按漈下村的传统,所有甘姓男子娶亲,一定要先偕同新娘步入城门,环绕城内一圈,才能进自己的家门;甘姓女子出嫁时则要绕城内一圈,然后再出城门而去,以求吉祥如意。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登上城楼,放眼北望,挺拔奇秀的文笔峰与城楼遥遥呼应,气象万千。发源于文笔峰脚下的甘溪,宛如玉带绕着城楼向南流去。紧挨城楼的屋式木构廊桥,接通东西两岸,构成漈下独特的地理屏障。
村内依然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建筑格局,明代老街三横两纵。街巷以卵石平铺,水渠流经每家每户门口,可洗菜、浣衣。屋舍沿溪依山而筑,现存明清古建筑80多幢,有福州十邑名祠之一的甘氏宗祠,接待政府官员的官厅,递送关文书信的驿站,以及钱庄、武馆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
始建于明朝中期,重修于清光绪年间的马氏仙宫是福建省罕见的外方内圆建筑,同北京天坛构造有异曲同工之妙。仙宫四周壁画,构图新颖,人物花草、鸟兽虫鱼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其色彩历经风雨侵蚀而不褪色,足见当时工匠技术之高和用料之精。
尚武情结
走一趟村子,发现这里的布局也很特别。560年前,漈下始祖从浙江入闽,定居于此。明末清初时,附近山上盗匪横生。为了自卫,村民把村庄围了起来,筑起城墙、城楼,布局成“臼”字。土匪来时,村民可四通八达,便于避难和防御。现在村中一些民居土墙上还有枪眼,十足碉堡韵味。
村子武风甚浓,民间拳术代代相承,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虎尊拳。除了这个传统拳种,当地习武之人的器械亦是十分奇特。板凳、锄头、狼羌、木棍都可以成为武器,对练起来,精彩纷呈。现在村里成立了武术表演队,他们会在甘氏宗祠里表演一番。
而古城楼下两个先人用过的大石锁,至今仍有不少村民会上前去试试手。这石锁,一个200公斤,一个150公斤。
村尾还有甘国宝童年时玩耍练武的场所——峙国亭,这也是漈下村最具标志性建筑。峙国亭俗称四角亭,建于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亭子正中神龛上供着关云长、关平、周仓三位武将,顶梁之上还刻着水浒108将的壁画。亭子建筑极具特色,主体为15根柱子结构,往漈川溪取水的台阶共15级,北面连接村道的台阶还是15级。过去,漈下人到外地如有遇到甘氏后裔,必先问:“四角亭有多少柱子?东南北三向各多少级台阶?”对方答对了才予以认亲,要是答不上则被视为不是真正的漈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