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住证3.0版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so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社会改革
  
  2004年初,在梳理新领导集体执政一年的作为后,本刊曾提出,2003年是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社会效应空前放大的一年,谓之“社改元年”,并提出了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制度建设、社会良性变革的第二次转型的概念。
  其间经过无数争论、反复、博弈,2009年之初,我们看到;社会改革正全面推进。无论教育、医疗、社保,还是户籍制度,旧的樊篱在瓦解,而新的模式远未成型。社改与每一个人的利益关系更密切,谁不关心子女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谁不关心户口问题?
  更重要的是,与政改的步履惟艰相比,社会改革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改变党政主导一切的可行领域。在这方面,孙中山关于政治的定义——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再合适不过了。众人之事,自然需要众人一起参与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轮社会改革将决定中国人的未来。
  对现有的上海居住证版本——准户口标准的2.0版本,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发出修正令,正待升级为3.0版本,居住证与户籍衔接的原则已经敲定,升级条件则正在制定中,“基本思路就是把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把入户的门开大点,达到条件就转为上海户口”。而市长韩正透露,2月份将会有相关文件出台。
  居住证是上海这个特大移民城市转型期的产物,在不触及老上海人既得利益的情况下,部分牺牲新上海人的社会福利为代价换取发展效率,号称“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意在引来一个知识阶层打造人才高地,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然而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上海想要的人才”亦被这个制度繁琐的申请程序与不完整的市民待遇泼冷水,有的扭身就走,有的半途离去。2008年1月,来沪不到3个月的俞正声在上海两会上坦言,上海的人才政策、人口政策要调整,要海纳百川,“心态要更加开放”。
  不久,俞正声更是说了一番令新上海人为之动容的话:“人才不只是博士硕士海归,包括我们工人也算是人才,包起帆(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就是工人啊。包括我们农民工中间,也有人才上海工人阶级总要补充啊。”
  在上海滩,久撼不动的户籍制度改革之门开始传来开启的“咿呀”声。
  
  尴尬新上海人
  
  2008年底上海市人大公布消息称,截至2007年底上海常住人口总量为1858万人,截至2008年上半年累计发放居住证600余万张。另一个事实是,上海户籍人口从1993年起持续负增长至今。也就是说,600多万上海新移民基本上拿的是居住证。
  这是一个超级庞大的群体,他们忍受着“准上海人”身份在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为这座移民城市挥汗如雨,然而由于旧移民或多或少有着不希望后来者分享上海发展成果的“围城观”,这座城市拒绝在子女教育、国民福利、办理护照、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等诸多方面给予“准上海人”全部市民待遇。
  这是一种制度性的“整体排斥”,而非对新移民设置先来后到的分级分段共享门槛。诚然,比起暂住证,居住证是一个进步,上海创造性地将部分社会福利与居住证挂钩,比如通过居住证账号缴纳“三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但与户籍人口市民待遇有着质的差别,因为居住证持有者年满60岁后必须回到户籍属地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即使他在上海拥有住房。
  “没有拿到户口的将来退休只能同原籍,对于这些人我们现在只能含糊其辞,安慰他们说将来户口制度是会取消的。”上海一位大学校长如是说。这所大学每年新进教师50到60人,其中有30人左右具有正高职称,不到10人能拿到户口,大多数申领上海居住证。
  这是《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最遭人诟病的一点。事实上,这是把新移民当作这座城市发展的“人才工具”,带有较强的功利特征,梦想新移民拥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一旦失去使用价值即抛弃之。事实上,当初居住证持有者被纳入社会保障体制,原因是这能扩大上海社保资金来源、解决社保基金不足的困难局面。
  不过,推行居住证不全是功利主义,为持证者提供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理念亦部分被执行。譬如一开始,发证机关上海市公安局还为居住证持有者办理护照。遗憾的是,不久这项公共服务就被取消了,原因是目前护照一般都由户口所在地办理,上海市公安局必须致函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核实相关信息,工作量因而增加,耗资耗时耗力,终于停办了。
  上海市公安局省事了,新上海人出国公务或旅游却麻烦了,必须亲自赶回户口所在地办理。媒体上时有披露谁谁又错失去美国培训的机会了,这说明,“人才服务上海”与“上海服务人才”之间不尽对称。俞正声到上海后,他严肃地对上海官员说,“我们户口政策要调整,但人才政策不光是户籍政策,还应该关心人,尊重人。”
  否则,上海付出的代价是人才的流失。
  上海市委组织部主办的《组织人事报》曾刊登一则消息,报道沪上某科研院所持居住证的栾先生,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终止了与该研究所的聘任关系,“挈妇将雏”返回东北。原因是,持上海居住证的应届高中生,只能报考上海本市大学。也就是说,栾先生的孩子再优秀,都与清华北大等名校无缘,栾先生不得不弃上海而去。
  事实上,自2002年出台,2004年升级为2 0版的上海居住证制度,已具备“准市民待遇”水平,但居住证2.0版本种种弊端已令像栾先生这样的人才即使已经待了数年,亦不得不离开。上海有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为“留才短期效应”。
  上海居住证是在新上海人对老上海人贵族化的就业观念和实际的就业岗位不断造成冲击的背景下诞生的,由于担忧生活质量被挑战,老上海人倾向于维持人口现状,居住证明里说是“引智工程”,暗里它则有“防洪工程”的作用,替老上海人挡住新移民一步到位分享上海的发展成果。
  事实上,新上海人在申请办理居住证的过程便可充分领略这种保守观念。这一点,已经让很多人才不愿意来上海,而来者第一关就是要直面被排斥的尴尬。除了满足本科以上学历,在沪固定住所,供职公司注册超100万等条件外,新上海人还发现人才服务中心服务差强人意,不少人领取的是一年期居住证,10个月后得重新提交续办材料,但连年遭遇新规,又得准备新材料,不胜其烦。
  申办过程的繁琐与麻烦就像这个制度的表情,反映的是居住证2.0版本下的上海人才环境,其别名“上海绿卡”名不副实。像美国绿卡,可以升级为美国国籍,通道畅通,但上海居住证制度诞生之时却没有架设与上海户籍的通道。
  千呼万唤始出来,2008年底,上海终于郑重宣布,上海居住证与户籍的衔接办法原则已定,改革开放之窗浦东将第一个试水升级居住证为3.0版本。
  
  3.0版本有限进步
  一旦通道打通,居住证将成为户籍制度的一部分,成为真正的“上海绿卡”。
  来自上海官方的信息,这次革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除了打通居住证和户籍的通道,还将简化居住证申办程序,更重要的是改变上海户籍管理模式,变指标管理为条件管理。这是革命性的,从此微观调控人口规模将变成宏观调控。
  多年来上海把持户籍门槛之严格,为古今中外之传奇。上海媒体曾自豪地报道说,首批获得《上海市居住证》者,既有正当壮年的美籍华人、上海证交所副总裁刘啸东,也有年过六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李三立。也就是说,居住证制度起到了分洪作用,连院士也居尊准市民。其实,上海仍保留少量户籍指标引进人才的政策,但重点面向13大类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缺人才,比如金融人才、软件设计人才等,但每年约1.5万个指标发放后上海户籍人口依然负增长,管控之严可见一斑。
  上海市人事局局长肖贵玉曾向记者谈及居住证对新上海人的困扰。比如,一个博士生从大学毕业,进到上海拿的是居住证,在上海工作三五年之后,很多需求就出来了,比如谈婚论嫁,在传统观念里面,大家认为只有拿了上海户籍才是真正的上海人,他就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不便。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瑞君曾建议,持有10年居住证后可转为沪籍,这是破解新上海人没有归属感的良策。此外,他还建议,转为户籍之前,出入境和婚姻登记等可实施第三方登记和服务制度,为居住证持有者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政府正在闭门研究讨论中的居住证3.0版本会采纳这些意见吗?
  具体划定居住证3.0版本衔接户籍的年限,其实是给上海时间来打开大门。另一方面,在大门仍然紧闭的数年里,为居住证持有者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尤为关键。为了明天转为户籍,居住证持有者真的会忍受数年缺乏公共服务的口子?如果居住证3 0版本只解决“明日”问题,对“今日”问题置之不理,那是最大的遗憾。稀缺的公共资源如何让大家利益均沾又能体现“工龄优势”,得有一套分享规则。然而,上海媒体却报道说,居住证的功能经过多次技术性调整,已经是“准市民待遇”,居住证本身的功能扩展已难有更大的突破。
  换言之,居住证功能再突破,就是“市民待遇”了,那就触及户籍人口既得利益,“对于生活质量的担忧会使上海本地人倾向于维持人口现状,不太愿意与其他人分享上海的发展成果”。随着大量较高素质的新上海人的流入,一部分本地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人已经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个现实正在左右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
  事实上,居住证升级换代问题就是在动户籍制度的奶酪。种种迹象表明,保持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以保持户籍人口的既得利益的传统思路正在变化,上海已表露出愿意承担短时期内人口规模的适度扩张作为上海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代价。15年来户籍人口持续负增长,但2009年居住证与户籍的衔接改革后就可能会止跌为升。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的桂世勋教授受托主持了上海市2001-2050年户籍人口发展趋势的多方案预测,他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是,上海户籍人口2010年为1400万左右,2020年为1500万左右。未来数年上海户籍人口基本盘不会离这个基数太远。而目前,上海户籍人口已在1379万上下。
  可以肯定地说,新上海人有奶酪吃了,但眼下数量有限。
  
  仍是功利政策?
  
  2009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宣布七大抢救失业措施,其中有一条涉及户籍制度,要求4个直辖市以外的次级城市,取消大学生落户限制。尽管国务院没有要求,但第二天上海立即表态,“本市高校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在沪创业并吸纳本市劳动者就业的,在申请户籍时予以政策倾斜”。
  检视上海户籍改革轨迹,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类权宜之计或功利主义贯穿其中。加上这次居住证升级换代与户籍衔接的探索,上海户籍制度已经经历三次大变革。此次变革离不开俞正声的亲民施政,但就改革动力而言,起因是“人才饥渴症”。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彭希哲教授被称为沪上最权威的人口学者,他预测说,如果不实施更为积极的人口政策,未来上海将遭遇危机:一是,人口的极端老龄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危机和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下降;二是,劳动力素质和价格优势的消退,上海整体综合竞争能力降低,中心城市地位丧失。
  1月13日,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俞正声介绍:“上海民生第一大问题就是社保的可持续。”上海社保现在的城镇参保人口要少于总人口,2008年,上海市本级财政用于填补社保“窟窿”的资金就达到100多亿元之多。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参加上海社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上海的老年人口比重又高,社会保障的负担重,造成目前财政很大一块要被用于补贴社保基金的不足。
  比起第一个危机,第二个危机最让上海执政者紧张。
  记者了解到,与上海仅有30分钟动车组距离的苏州2007年就向国务院申请建成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赶超上海的目标。而浙江杭州、宁波等城市省域内放开户籍制度呼之欲出,温州不久更会成为全国第一个自由迁移城市。上海面临着与周边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激烈争夺。数字显示,上海户籍适龄人口中,每一万人拥有大学生1210人,与香港、新加坡、东京、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非常明显。然而,越是高素质人才对公共服务越敏感。
  然而,如果户籍大门只对知识阶层打开,依然是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追求发展效率。正如俞正声到上海后提问上海官员的那样:“上海人连工人农民都不愿意做了,外地人愿意来做工人,为什么不能把他们变成上海的市民啊?”俞正声自己的答案是,“总要有选择地吸纳一部分”。
  人们知道,居住证是取代上海蓝印户口制度而诞生的。1994年起实施的蓝印户口制度至2002年寿终正寝,它的目的是“引财”,对象是在上海市投资、购买商品住宅或者被上海市单位聘用的外省市来沪人员。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公平的户籍制度,及其上海的公共资源,就这样被当作政策工具,向资本阶层倾斜,一时间上海各优质公办中小学挤满富家子弟。
  2002年居住证出台,上海转向“引才”,“把急需的、有用的优秀人才引进上海”。但吸取蓝印户口制度的教训,居住证制度享受的待遇仅为“准户口”标准,一点电没有蓝印户口的耀眼光环。如今,居住证要升级为3.0版本,意味着拥有更多市民待遇,这会否重演蓝印户口制度的尴尬,再次沦为政策工具呢?人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浙江经济发展动力过早衰退?    浙江经济近年来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相比,出现增速相对不断下滑、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如与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相比,200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9050亿元,江苏则实现了12451.8亿元,两省的差距为3000多亿;但2009年,江苏实现了34061亿元生产总值,浙江则为22832亿元,两省的差距超过了1万亿。在人均GDP的优势上,浙江也在日渐衰退,在2003年,浙
2020年的远景就像一块做大的蛋糕。人们普遍相信,执政党所界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甚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中国有能力实现,更可能会提前实现。但人们对未来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受保障水平、公平正义程度等抱有怀疑。这也是蛋糕早就摆在面前,而人们却不那么激动的原因之一。    為什么要谈论2020年?政治家和官员会时不时挂在嘴上,这不奇怪。因为执政党承诺要
2007年,在进退维谷之间,法国人慷慨地选择了一位移民之子做他们的利益代理人。这位被赋予“小拿破仑”光环的尼古拉·萨科奇能否带领法国人走出“卡夫丁峡谷”?  “大胆的行动比谨慎行事更谨慎”,萨科奇回答说,法国必须冒险,在一个飞速变动的世界上,停滞主义才是法兰西的最大风险。    “错误思想的力量”    在奥威尔笔下,“1984”年是个危险的年份。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法国人——关于一国人民的思考》
当今的中国经济现实是,在和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人民币保持低价格的制度下,只要美元贬值,中国就会通货膨胀。  对于人民币的汇改,大家最熟悉的是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汇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了11%到13%。  但是,在此同一时间内,美元对欧元却贬值了21%还多。这一句话,是经常发布人民币汇改消息的通稿里,无意或者有意不提的。实际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并不是中国汇改的成果,因为在全球经济体
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模式掏空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农村的传统养老风俗在无奈中被改变,提前进入了“超高老龄化”社会。越穷的地方,外出打工的人越多,留守在家的老人景况越凄凉,老人们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冬日的上午,行进在河南省陕县“村村通”的公路上,路面坑洼,汽车颠簸。但见路边的村庄空巷荒凉,人烟萧瑟,令人咂摸出杜甫诗篇中乡村凋敝的况味。  30年来的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冲刷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淘空了这
国际社会中关于中国的“知识库”(即公共知识)是认识中国的过滤器和导航仪,决定着来自中国的新信息能否被接受。策略性地向国际社会输入高质量的知识性信息,是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    2009年2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神经。该调查显示,39%的受访者对中国持积极评价,同比下降6%;40%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印象,同比增加7%;调查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负
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在某种程度上与二次大战结束时相似。那时主流体系已经崩溃,一个全新体系有待重建。中国在这场世界裂变中能否树立起新的游戏规则?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功能在2009年进一步得到强化,与美国消费力作为世界持续推动力的地位,二者正在进行结构性的交替,第三方也在随着积极能动的脉搏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这是全球政治经济中最可预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趋势。在低碳经济、产业大转移、贸易保护、国
专业调查显示,澳门市民更倾向于认为下届特首与利益团体的关联应尽量减少,以确保特首日后施政不会过分偏袒某些利益界别。    7月26日上午,澳门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将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由于何厚铧已经担任两届特首,按规定不能连任,届时300位选举委员会委员将选出新一任的行政长官。  按照选举规则,候选人必须要获得至少50位选委的提名才有参选资格。由于早在6月16日,前社会文化司司长
2008年1月5日,被视为巴基斯坦“民主化身”的贝娜齐尔·布托女士遇袭身亡的第10天,6名英国探员在巴警方开道下进入了拉瓦尔品第的刺杀现场——利亚卡特。巴格公园,掀开了举世关注的贝·布托死因调查的序幕。当天,一身便装的穆沙拉夫在接受美国CBS“60分钟”节目采访时,坦然承认贝·布托是死于枪手的子弹,但坚持称,贝·布托明知处境凶险仍执意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她本人才最应该对遇刺事件负责。  往前两天
寰球眼  中美“并行外交”如何不悖  谢奕秋    去年11月新加坡APEC峰会前后,奥巴马接连访问了日中韩三国,重点是中国,闪光点是在上海,而这次横滨APEC峰会之前,奥巴马接连访问了印度、印尼和韩国,重点是印度,聚焦点是孟买。从对中国“软接触”到支持印度“入常”,一年来美国外交基点转了个大圈;而在美日、美韩同盟的基础上,美、日、韩、越、印、澳“海洋联盟”正在浮现。  11月8日美国与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