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长久以来都没有确切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同时也对实践起着反作用。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含义入手,可以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分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30-02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实施起着指导性作用;教育实践是对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真实反馈,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着理论界与实践界相互对立的现象,致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这给我国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实践孕育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让二者有机结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含义
(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即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教育概念的判断、命题,并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形成有关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教育理论必须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构成。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对概念的判断与命题。如果脱离了教育概念、教育命题,那么所谓的教育理论则不能称之为“理论”,只能称其为对教育现象的陈述。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的抽象概括。教育理论的内容是对教育事实和教学经验的浓缩阐述,是间接的抽象反映,而不是对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的直接复制。第三,教育理论是系统的理论。单个的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只是一种零散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它不具备系统性,只是单纯的反映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不能构成教育理论。
(二)教育实践
实践是人类主观思想见之于客观现象的一切行为,是人们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实践则是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是实践的一种。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离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首先,教育理论主体内部存在问题。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为两类,一是基本理论研究者,二是应用研究者。这种分层化有助于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更加专业,但同时也造成了内部主体思想观念的不统一。对于基本理论研究者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大多基于已有的理论,运用思维辩证法对于这些理论进行重建并研究,故而研究方向脱离实际,成果缺乏科学性。受分层化的影响,应用研究者被认为比理论研究者低一级,在现实的理论研究中他们往往被轻视。由于缺乏学习理论的机会,很多研究人员对支撑应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概念认识不全面。其次,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也存在思想误区。教育实践者通常过分依赖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指导,对于教育理论缺乏探究精神,不能够通过对教育实践的仔细分析而对教育理论产生理性认识,也就无法对教育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
2.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利益立场不同。由于工作环境不同,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所处的立场也就不同,追求的利益自然不一样。教育理论研究者多存在于各大高等院校或是研究院,他们的职称、职位和工资水平与其科研成果密切相关。因此,他们更愿选择写一些耗时短、易发表的思辨性文章,对于实证性文章则不感兴趣。而教育实践者大都处于学校生活当中,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思辨性理论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形式化,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教育理论。由此看来,教育理论研究者追求的是学术利益,教育实践者追求的是学生成绩快速提升以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这两种不同的利益驱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相背离。
3.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思维方式存在分歧。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思维较强,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工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而教育实践者拥有体验性思维,这是一种将直观情感与主观体会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要求实践者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迅速做出决定并采取一定的行动。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教育实践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的理论,导致实践者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实践过程中违背教育理论的指导。
(二)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原因
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主要原因有个两方面,具体如下。
1.二者的核心思想不同。教育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体系,注重把繁芜丛杂的教育实践过程抽象地概括为更加系统的理论点。而教育实践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人,它是各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的总称,有着生动的教育细节和详细的教育流程。可以说,教育理论是笼统的、概括的,教育实践是详尽的、鲜活的,二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2.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首先,教育理论同时具备超前性与滞后性。教育理论的超前性,也可称为预见性,是指教育理论能够先于当前的教育实践而完成,即提前规划好各种教育活动,为以后所要实施的教育实践做充分的准备。另外,教育理论往往滞后于教育实践。换句话说,教育理论作为对教育实践的回应,常常会受到教育实践的制约。教育理论超前或滞后于教育实践,使得二者不能同时呈现,必然会出现分离的状态。其次,教育实践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实践包括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教育实践也会受到诸如学生群体、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使教育实践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同特性导致二者无法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呈现分离的态势。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
1.教育实践的理论性。教育实践是对所有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总称,实践对象是学生群体,因此它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综合性、理论性等特性。教育的理论性,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孕育,另一方面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孕育作用体现在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来源。其具体表现是:在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从教育出现在人类社会以来,人们便开始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人们都会想办法进行修正,并逐渐积累教育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教育理论的最初发展形式。因此可以说,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理论,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不但体现在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理论,还体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直运用着教育理论。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关键是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只有具备理论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教育理论旨在研究教育教学的活动规律,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其具有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且教育理论实践主体与教育理论实践客体之间呈双向对象化。教育理论实践主体将其实践客体视为实践对象,对其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另外,教育理论实践客体制约其实践主体的活动范围,并为其设定研究框架。教育理论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教育实践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实施。因此,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是由教育产生的实践,它致力于完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实践的实施与发展。教育理论需依照教育实践而产生,围绕教学活动而进行,着重研究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根据实践完成的情况及时调整理论指导方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融合。因此,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分别致力于教育理论的深化及教育实践的改善,又要合理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完善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用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更要通过教育实践的实施经验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聪,于伟.近十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9).
[2]杨洁,莫瑞柏.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陈立鸿.让教育理论走进教育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4]伍红林.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李震峰.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兼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6]曾茂林,柳海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及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7]李亚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断裂及对接[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责任编辑:陈明]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分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30-02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实施起着指导性作用;教育实践是对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真实反馈,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着理论界与实践界相互对立的现象,致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这给我国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实践孕育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让二者有机结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含义
(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即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教育概念的判断、命题,并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形成有关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教育理论必须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构成。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对概念的判断与命题。如果脱离了教育概念、教育命题,那么所谓的教育理论则不能称之为“理论”,只能称其为对教育现象的陈述。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的抽象概括。教育理论的内容是对教育事实和教学经验的浓缩阐述,是间接的抽象反映,而不是对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的直接复制。第三,教育理论是系统的理论。单个的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只是一种零散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它不具备系统性,只是单纯的反映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不能构成教育理论。
(二)教育实践
实践是人类主观思想见之于客观现象的一切行为,是人们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实践则是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是实践的一种。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离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首先,教育理论主体内部存在问题。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为两类,一是基本理论研究者,二是应用研究者。这种分层化有助于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更加专业,但同时也造成了内部主体思想观念的不统一。对于基本理论研究者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大多基于已有的理论,运用思维辩证法对于这些理论进行重建并研究,故而研究方向脱离实际,成果缺乏科学性。受分层化的影响,应用研究者被认为比理论研究者低一级,在现实的理论研究中他们往往被轻视。由于缺乏学习理论的机会,很多研究人员对支撑应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概念认识不全面。其次,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也存在思想误区。教育实践者通常过分依赖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指导,对于教育理论缺乏探究精神,不能够通过对教育实践的仔细分析而对教育理论产生理性认识,也就无法对教育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
2.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利益立场不同。由于工作环境不同,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所处的立场也就不同,追求的利益自然不一样。教育理论研究者多存在于各大高等院校或是研究院,他们的职称、职位和工资水平与其科研成果密切相关。因此,他们更愿选择写一些耗时短、易发表的思辨性文章,对于实证性文章则不感兴趣。而教育实践者大都处于学校生活当中,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思辨性理论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形式化,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教育理论。由此看来,教育理论研究者追求的是学术利益,教育实践者追求的是学生成绩快速提升以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这两种不同的利益驱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相背离。
3.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思维方式存在分歧。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思维较强,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工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而教育实践者拥有体验性思维,这是一种将直观情感与主观体会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要求实践者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迅速做出决定并采取一定的行动。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教育实践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的理论,导致实践者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实践过程中违背教育理论的指导。
(二)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原因
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主要原因有个两方面,具体如下。
1.二者的核心思想不同。教育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体系,注重把繁芜丛杂的教育实践过程抽象地概括为更加系统的理论点。而教育实践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人,它是各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的总称,有着生动的教育细节和详细的教育流程。可以说,教育理论是笼统的、概括的,教育实践是详尽的、鲜活的,二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2.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首先,教育理论同时具备超前性与滞后性。教育理论的超前性,也可称为预见性,是指教育理论能够先于当前的教育实践而完成,即提前规划好各种教育活动,为以后所要实施的教育实践做充分的准备。另外,教育理论往往滞后于教育实践。换句话说,教育理论作为对教育实践的回应,常常会受到教育实践的制约。教育理论超前或滞后于教育实践,使得二者不能同时呈现,必然会出现分离的状态。其次,教育实践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实践包括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教育实践也会受到诸如学生群体、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使教育实践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同特性导致二者无法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呈现分离的态势。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
1.教育实践的理论性。教育实践是对所有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总称,实践对象是学生群体,因此它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综合性、理论性等特性。教育的理论性,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孕育,另一方面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孕育作用体现在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来源。其具体表现是:在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从教育出现在人类社会以来,人们便开始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人们都会想办法进行修正,并逐渐积累教育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教育理论的最初发展形式。因此可以说,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理论,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不但体现在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理论,还体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直运用着教育理论。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关键是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只有具备理论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教育理论旨在研究教育教学的活动规律,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其具有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且教育理论实践主体与教育理论实践客体之间呈双向对象化。教育理论实践主体将其实践客体视为实践对象,对其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另外,教育理论实践客体制约其实践主体的活动范围,并为其设定研究框架。教育理论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教育实践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实施。因此,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是由教育产生的实践,它致力于完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实践的实施与发展。教育理论需依照教育实践而产生,围绕教学活动而进行,着重研究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根据实践完成的情况及时调整理论指导方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融合。因此,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分别致力于教育理论的深化及教育实践的改善,又要合理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完善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用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更要通过教育实践的实施经验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聪,于伟.近十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9).
[2]杨洁,莫瑞柏.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陈立鸿.让教育理论走进教育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4]伍红林.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李震峰.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兼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6]曾茂林,柳海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及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7]李亚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断裂及对接[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