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从三个方面阐述学生的能力培養。
[关键词]观察实验能力 思维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10133-01
学习物理必须从观察实验出发,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或运用教学工具建立要领体系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得到反映客观事物性质的基本规律,最后运用它们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有关的问题。也就是说,学习物理要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因此,物理教学中应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通过感官器官并且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规律,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能力。实验能力是指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记录必要数据、会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必要的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等一系列能力。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等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人们每天都在观察,但观察的能力和结果却不同。
首先观察要有目的性:
1.了解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发生发展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仔细观察,从平常现象中捕捉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上彼此无关的东西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因果关系。
2.取得可靠资料,以备进一步研究之用。
3.善于发现或提出问题,有些表面上看来十分细微的问题,有时就很有意义。
为了有计划地培养观察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重点。由于客观现象往往稍纵即逝,因此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
2.观察训练中要严格要求,注意观察得全面、准确、细致、敏锐,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通常有重点观察法(即重点观察与目的性直接有关的现象及其特征)。对比观察法(两种事物发生前后的对比),归纳观察法(就个别现象观察后加以归纳)。
3.鼓励学生养成课内外随时观察的习惯,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出种种启发性问题。如:电是怎么来的?翻滚过山车人为什么不掉下来?物体为什么能做曲线运动?并鼓励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而且培养能力更比传授知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等。
归纳推理是由一些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一般性规律的方法,例如楞次定律即,把条形磁铁的N极插入线圈再从线圈中拔出,把条形磁铁的s极插入线圈再从线圈中拔出,分别记下产生的感生电流的方向,由上面的四个实验即由特殊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即楞次定律。
类比推理是从个别的结论推出个别的结论。类比推理在物理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讲电容的概念时,为了避免学生容易得出电容器的电容跟它的带电量成正比而跟两板间的电压成反比的错误结论,可以用圆柱形水桶的容量来进行类比推理,水桶的容量不因盛水的多少而变化,它是由水桶本身的性质(底面的大小、桶的深度)而决定的,电容器也是由它本身的性质(两板正对面积、两板间距以及其间的电介质)而定的,不因容纳电荷的多少或电压的高低而变化,也就是电容不变。用这样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使学生加深了对电容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是由一般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结论。例如: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是做什么运动?设单摆摆长为L,摆的质量为m,解出结果:F=mg/L此题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因为简谐振动的物体受力F=KX,而分析单摆受力所以单摆运动是简谐振动,这些就用了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维,很容易解决了问题。
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它包括运用教学工具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运用观察、实验的手段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物理知识说明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以及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也是把知识变为实际行动过程中手脑并用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乱套公式的坏习惯,必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小棍敲打晾在绳子上的毛毯,会使毛毯上的灰尘掉下来。为什么?答:受小棍敲打的毛毯突然离开原来位置向后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仍留在原来位置,因此脱离毛毯而掉下来。这样可以把惯性一概念应用到实际当中,使学生们能够正确分析,达到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知识和能力是极为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而能力反过来制约着知识掌握的速度、深浅和成效,因此,知识掌握的过程特别是运用的过程,往往是以能力的增长为结局的。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是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邀游,能力一旦形成以后就具有了开发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本领。总之,必须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而知识的传授又必须着眼于培养能力。
[关键词]观察实验能力 思维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10133-01
学习物理必须从观察实验出发,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或运用教学工具建立要领体系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得到反映客观事物性质的基本规律,最后运用它们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有关的问题。也就是说,学习物理要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因此,物理教学中应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通过感官器官并且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规律,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能力。实验能力是指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记录必要数据、会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必要的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等一系列能力。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等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人们每天都在观察,但观察的能力和结果却不同。
首先观察要有目的性:
1.了解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发生发展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仔细观察,从平常现象中捕捉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上彼此无关的东西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因果关系。
2.取得可靠资料,以备进一步研究之用。
3.善于发现或提出问题,有些表面上看来十分细微的问题,有时就很有意义。
为了有计划地培养观察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重点。由于客观现象往往稍纵即逝,因此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
2.观察训练中要严格要求,注意观察得全面、准确、细致、敏锐,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通常有重点观察法(即重点观察与目的性直接有关的现象及其特征)。对比观察法(两种事物发生前后的对比),归纳观察法(就个别现象观察后加以归纳)。
3.鼓励学生养成课内外随时观察的习惯,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出种种启发性问题。如:电是怎么来的?翻滚过山车人为什么不掉下来?物体为什么能做曲线运动?并鼓励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而且培养能力更比传授知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等。
归纳推理是由一些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一般性规律的方法,例如楞次定律即,把条形磁铁的N极插入线圈再从线圈中拔出,把条形磁铁的s极插入线圈再从线圈中拔出,分别记下产生的感生电流的方向,由上面的四个实验即由特殊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即楞次定律。
类比推理是从个别的结论推出个别的结论。类比推理在物理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讲电容的概念时,为了避免学生容易得出电容器的电容跟它的带电量成正比而跟两板间的电压成反比的错误结论,可以用圆柱形水桶的容量来进行类比推理,水桶的容量不因盛水的多少而变化,它是由水桶本身的性质(底面的大小、桶的深度)而决定的,电容器也是由它本身的性质(两板正对面积、两板间距以及其间的电介质)而定的,不因容纳电荷的多少或电压的高低而变化,也就是电容不变。用这样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使学生加深了对电容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是由一般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结论。例如: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是做什么运动?设单摆摆长为L,摆的质量为m,解出结果:F=mg/L此题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因为简谐振动的物体受力F=KX,而分析单摆受力所以单摆运动是简谐振动,这些就用了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维,很容易解决了问题。
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它包括运用教学工具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运用观察、实验的手段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物理知识说明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以及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也是把知识变为实际行动过程中手脑并用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乱套公式的坏习惯,必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小棍敲打晾在绳子上的毛毯,会使毛毯上的灰尘掉下来。为什么?答:受小棍敲打的毛毯突然离开原来位置向后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仍留在原来位置,因此脱离毛毯而掉下来。这样可以把惯性一概念应用到实际当中,使学生们能够正确分析,达到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知识和能力是极为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而能力反过来制约着知识掌握的速度、深浅和成效,因此,知识掌握的过程特别是运用的过程,往往是以能力的增长为结局的。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是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邀游,能力一旦形成以后就具有了开发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本领。总之,必须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而知识的传授又必须着眼于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