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爱玲的一生本身就是个传奇,犹如精致的香炉中燃着的沉香屑,尊贵、精致、冷傲、氤氲,让人不敢触及,只能遥遥相望;她一世的繁华和才气,一生的灵魂和孤寂,集结成的人生传奇,没人能够写尽;她低到尘埃的爱恋里不知名的“恋父情结”,却也神秘不同寻常;她以参差对照之美、独特的现代体验和诡异的人体叙事,讲述的现代上海普通人的传奇故事,更是完成了她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
关键词:传奇;苍凉;恋父情结;张爱玲;普通人
作者简介:王佳佳,女,汉族,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一、传奇身世下极端的自卑和疏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足以概括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外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家境优渥,典雅高贵;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乖戾暴虐;母亲是出洋留过学的新式女子,辽远神秘,勇敢美丽;这样的家庭足以称得上“华美”,但这华美的背后更多的却是荒凉和不堪。
她出生在李鸿章陪嫁给女儿的宫殿般的大房子中,在这砖瓦堆积出的别致和壮观的里,更多的却是孤独、荒凉和禁锢。在家时,张爱玲总是喜欢待在透不过光的地方,她觉得有光的地方是颓废、慵懒而又沉重的,黑暗处却有一种古墓般的静谧的清凉,有一种踏实的安全感;她也曾说,她就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把世界强分成兩半——光明和黑暗,善和恶,神和魔。那冷酷无情、杀机四伏的家庭氛围,早就在她心里生下了阴郁的“虱子”,变成了她一生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后来她更是用“张爱玲不在”来打发那些拜访她的人;她自己也曾说道“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这样的她有的不是清末贵族小姐的清高,而是深入灵魂的孤独和自卑,是恐惧的自我疏离,是清醒的自我牺牲,是极端的“小仙子病”。
二、传奇爱情中的恋父情结
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勤奋好学,所以父亲很喜欢她,给她念诗,教她讀书,把她稚嫩的作文装订成册;闲暇时带她去吃点心、去咖啡馆,去夜总会。就这样她和父亲形影不离、相依为命,享受着极尽温柔的父爱,不知不觉就埋下了深深的恋父情结。可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很快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恋父情结却持续了一生。张爱玲老年的时候,忽然翻看旧书,看到父亲的英文体的字迹时,还会有一种春日迟迟的厚重温暖的感觉。
张爱玲作品中的爱情把这种恋父情结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数作品都有不伦恋的倾向,男主人公一般年长女主人公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张爱玲的《心经》,这部作品大胆地直白地写父女相恋的故事。张爱玲的恋父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不仅体现在作品中,还体现在自己亲身经历的传奇爱情中。纵观张的两次婚姻,她生命中遭遇的这两个男人有着明显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具有文学天赋和文字功底。胡早年因文得宠,极受汪精卫赏识,号称汪氏的“文胆”;而赖在年轻时被视为文学天才,个性洒脱,知识渊博。其次,他们的年龄都比张大许多。胡比张大14岁。而赖雅,则整整比张大29岁。这让很多人不解,我想,这悬殊的年龄应该有一种厚重的安全感吧!
在初遇胡时,她感觉似乎对了,他的才情、他的温柔,让她无法自拔的深陷其中。“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遇见他,她放下了所有骄傲,为爱俯首低眉,牵肠挂肚,即使他已有家室,且背景复杂,她也在所不辞。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即使胡叛她弃她,她也不恨不怨、只自此凋落。直到她遇见赖雅,她仿佛又找到了那种父爱般的温暖和依靠。所以,即使他瘫痪在床,她依然不离不弃、甘心守候11年。或许,潜意识里她已经把赖当成了父亲,她所有的不介意和甘之如饴都是想要延续那极尽温柔、有着落感的父爱吧!
三、对普通人的独特关注
我觉得“返璞归真”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再怎么轰轰烈烈到最后都是要归于平淡,对普通人的关注才是文学中的至高境界;普通人存在于各个时代,这才代表着永恒。
1944年,张爱玲出版第一部小说集《传奇》,扉页上她这样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张爱玲对于普通人的“琐碎人生”的关注和对人生“传奇”的关怀是20世纪40年代国人在旧式世界中寻找生命爆发的冲力。
张爱玲虽是没落贵族的大家闺秀,但她笔下的人物却多是普通的平凡人,就连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从最初的《金锁记》里封建家庭的压抑氛围,到《倾城之恋》,从封建家庭走向现代的人物,再到《年轻的时候》里的潘汝良,《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佟振保,《封锁》里的吕宗祯、吴翠远,都是已经走出封建宗法背景的普通都市人。他们与芸芸众生一样有着卑微而琐碎的日常人生,一样逃不出人间烟火味,一样困在千疮百孔的男女情感世界里,一样有着普通人性的自私贪婪、冷酷无情。所以她说她的小说是“从传奇中发现普通人,从普通人中发现传奇”。
四、结语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天才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张爱玲文集(四)[C].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C].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传奇;苍凉;恋父情结;张爱玲;普通人
作者简介:王佳佳,女,汉族,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一、传奇身世下极端的自卑和疏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足以概括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外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家境优渥,典雅高贵;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乖戾暴虐;母亲是出洋留过学的新式女子,辽远神秘,勇敢美丽;这样的家庭足以称得上“华美”,但这华美的背后更多的却是荒凉和不堪。
她出生在李鸿章陪嫁给女儿的宫殿般的大房子中,在这砖瓦堆积出的别致和壮观的里,更多的却是孤独、荒凉和禁锢。在家时,张爱玲总是喜欢待在透不过光的地方,她觉得有光的地方是颓废、慵懒而又沉重的,黑暗处却有一种古墓般的静谧的清凉,有一种踏实的安全感;她也曾说,她就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把世界强分成兩半——光明和黑暗,善和恶,神和魔。那冷酷无情、杀机四伏的家庭氛围,早就在她心里生下了阴郁的“虱子”,变成了她一生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后来她更是用“张爱玲不在”来打发那些拜访她的人;她自己也曾说道“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这样的她有的不是清末贵族小姐的清高,而是深入灵魂的孤独和自卑,是恐惧的自我疏离,是清醒的自我牺牲,是极端的“小仙子病”。
二、传奇爱情中的恋父情结
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勤奋好学,所以父亲很喜欢她,给她念诗,教她讀书,把她稚嫩的作文装订成册;闲暇时带她去吃点心、去咖啡馆,去夜总会。就这样她和父亲形影不离、相依为命,享受着极尽温柔的父爱,不知不觉就埋下了深深的恋父情结。可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很快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恋父情结却持续了一生。张爱玲老年的时候,忽然翻看旧书,看到父亲的英文体的字迹时,还会有一种春日迟迟的厚重温暖的感觉。
张爱玲作品中的爱情把这种恋父情结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数作品都有不伦恋的倾向,男主人公一般年长女主人公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张爱玲的《心经》,这部作品大胆地直白地写父女相恋的故事。张爱玲的恋父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不仅体现在作品中,还体现在自己亲身经历的传奇爱情中。纵观张的两次婚姻,她生命中遭遇的这两个男人有着明显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具有文学天赋和文字功底。胡早年因文得宠,极受汪精卫赏识,号称汪氏的“文胆”;而赖在年轻时被视为文学天才,个性洒脱,知识渊博。其次,他们的年龄都比张大许多。胡比张大14岁。而赖雅,则整整比张大29岁。这让很多人不解,我想,这悬殊的年龄应该有一种厚重的安全感吧!
在初遇胡时,她感觉似乎对了,他的才情、他的温柔,让她无法自拔的深陷其中。“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遇见他,她放下了所有骄傲,为爱俯首低眉,牵肠挂肚,即使他已有家室,且背景复杂,她也在所不辞。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即使胡叛她弃她,她也不恨不怨、只自此凋落。直到她遇见赖雅,她仿佛又找到了那种父爱般的温暖和依靠。所以,即使他瘫痪在床,她依然不离不弃、甘心守候11年。或许,潜意识里她已经把赖当成了父亲,她所有的不介意和甘之如饴都是想要延续那极尽温柔、有着落感的父爱吧!
三、对普通人的独特关注
我觉得“返璞归真”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再怎么轰轰烈烈到最后都是要归于平淡,对普通人的关注才是文学中的至高境界;普通人存在于各个时代,这才代表着永恒。
1944年,张爱玲出版第一部小说集《传奇》,扉页上她这样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张爱玲对于普通人的“琐碎人生”的关注和对人生“传奇”的关怀是20世纪40年代国人在旧式世界中寻找生命爆发的冲力。
张爱玲虽是没落贵族的大家闺秀,但她笔下的人物却多是普通的平凡人,就连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从最初的《金锁记》里封建家庭的压抑氛围,到《倾城之恋》,从封建家庭走向现代的人物,再到《年轻的时候》里的潘汝良,《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佟振保,《封锁》里的吕宗祯、吴翠远,都是已经走出封建宗法背景的普通都市人。他们与芸芸众生一样有着卑微而琐碎的日常人生,一样逃不出人间烟火味,一样困在千疮百孔的男女情感世界里,一样有着普通人性的自私贪婪、冷酷无情。所以她说她的小说是“从传奇中发现普通人,从普通人中发现传奇”。
四、结语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天才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张爱玲文集(四)[C].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C].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