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表现性学习就是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主动作业)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物理课堂中要开展表现性学习,要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编写好导学案,加强课堂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合作探究等,同时开展好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表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物理 表现性学习 合作探究 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学习的基本理解
1. 表现性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的从求知转向表现的学习,表现的本质是实践与应用,就是通过一定情景中的表现(主动作业)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任务型学习,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己为什么会做对或者做错进行反思,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表现的形式对话,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 表现性学习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现。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
二、物理课堂中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物理课堂教学是开展物理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表现性学习活动进入课堂,才能真正影响和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如何开展表现性教学呢?
1. 科学合理的组建表现性学习小组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分组要求:学生成绩方面,采用龙摆尾的方式,并且做好搭配和组内的帮扶;性格方面,刚柔结合;表达能力,每个小组内要有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管理能力,每个组必须有一个管理能力强的人;动手能力,由于物理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每个小组应该有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分组的时候要有观察周,观察周很重要,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组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在开展物理实验时候,看看哪些学生喜欢动手;分组讨论时候看看哪些学生喜欢表达等。
2. 编写好表现性学习导学学案
要开展课堂表现性学习,教师编写的学案不同于旧的教案模式,旧有的教案以教师教为主,而学案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中小组以学案导学为载体,以小组围坐为形式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在学案和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先独立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讨论,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展示,并辅助教师精讲、点评。物理《导学案》应该包括如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学习过程、课堂测评、课堂小结、课堂反思。同时物理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主体性、基础性和导学性原则。例如:在编写《压强》一节的导学案时,完成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后,对建构压强概念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模仿速度概念,自主建构压强的概念。
3. 加强课堂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是开展表现性学习的保证。在表现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是倡导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因为即使个人的表现也离不开团体的支持和关注。为此,在表现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责任到人、协同互助,分享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或前概念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原有经验或概念的不足或局限性,适时引入新概念。如:在上《熔化和凝固》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出连绵不断的春雨、大雪纷飞的北国,问:这些图中涉及到物体的哪些状态呢?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回答:“液态、固态、还有气态。”我又问:“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你能从生活中举些例子吗?”学生感觉这问题生活中很多,纷纷都举手,举了很多例子,在此基础上我直接引出了熔化和凝固的课题。并且紧跟着提出:“有关这两个现象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等等。由于课堂上学生分别是4—6人为单位小组合作,学生讨论时,老师要组织、协调、参与、指导,老师要穿行各组之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要开展展示与点评,通过展示与点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三是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或者在全班同学面前充分表现自己,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严谨、科学、规范的良好习惯。
4. 全面评价,激励表现
物理学科的特点适宜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评价要依据教育部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内容应涵盖以下方面:(1)物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2)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具体内容可根据每次评价的目标而定,由教师灵活把握。不要求每次评价都包括以上所有方面,可以就物理知识与技能或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中的一方面进行评价,也可将它们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起来评价。例如,在实验探究的具体评价中,要对该次评价目的作进一步地明确。也就是说,在该次评价中,要确定是要对学生科学探究总体能力进行评价,还是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与合作”等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分项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任务的内容。如:要在“蒸发”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在教学中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大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让学生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手掌“冷飕飕”,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表现性学生评价方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和发展,表现性学生评价的方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深层理解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表现自己,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钰城. 表现性教学的现代教学理论基础. 上海三知教育理论研究所.
【关键词】物理 表现性学习 合作探究 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学习的基本理解
1. 表现性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的从求知转向表现的学习,表现的本质是实践与应用,就是通过一定情景中的表现(主动作业)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任务型学习,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己为什么会做对或者做错进行反思,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表现的形式对话,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 表现性学习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现。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
二、物理课堂中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物理课堂教学是开展物理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表现性学习活动进入课堂,才能真正影响和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如何开展表现性教学呢?
1. 科学合理的组建表现性学习小组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分组要求:学生成绩方面,采用龙摆尾的方式,并且做好搭配和组内的帮扶;性格方面,刚柔结合;表达能力,每个小组内要有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管理能力,每个组必须有一个管理能力强的人;动手能力,由于物理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每个小组应该有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分组的时候要有观察周,观察周很重要,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组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在开展物理实验时候,看看哪些学生喜欢动手;分组讨论时候看看哪些学生喜欢表达等。
2. 编写好表现性学习导学学案
要开展课堂表现性学习,教师编写的学案不同于旧的教案模式,旧有的教案以教师教为主,而学案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中小组以学案导学为载体,以小组围坐为形式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在学案和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先独立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讨论,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展示,并辅助教师精讲、点评。物理《导学案》应该包括如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学习过程、课堂测评、课堂小结、课堂反思。同时物理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主体性、基础性和导学性原则。例如:在编写《压强》一节的导学案时,完成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后,对建构压强概念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模仿速度概念,自主建构压强的概念。
3. 加强课堂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是开展表现性学习的保证。在表现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是倡导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因为即使个人的表现也离不开团体的支持和关注。为此,在表现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责任到人、协同互助,分享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或前概念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原有经验或概念的不足或局限性,适时引入新概念。如:在上《熔化和凝固》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出连绵不断的春雨、大雪纷飞的北国,问:这些图中涉及到物体的哪些状态呢?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回答:“液态、固态、还有气态。”我又问:“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你能从生活中举些例子吗?”学生感觉这问题生活中很多,纷纷都举手,举了很多例子,在此基础上我直接引出了熔化和凝固的课题。并且紧跟着提出:“有关这两个现象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等等。由于课堂上学生分别是4—6人为单位小组合作,学生讨论时,老师要组织、协调、参与、指导,老师要穿行各组之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要开展展示与点评,通过展示与点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三是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或者在全班同学面前充分表现自己,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严谨、科学、规范的良好习惯。
4. 全面评价,激励表现
物理学科的特点适宜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评价要依据教育部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内容应涵盖以下方面:(1)物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2)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具体内容可根据每次评价的目标而定,由教师灵活把握。不要求每次评价都包括以上所有方面,可以就物理知识与技能或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中的一方面进行评价,也可将它们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起来评价。例如,在实验探究的具体评价中,要对该次评价目的作进一步地明确。也就是说,在该次评价中,要确定是要对学生科学探究总体能力进行评价,还是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与合作”等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分项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任务的内容。如:要在“蒸发”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在教学中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大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让学生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手掌“冷飕飕”,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表现性学生评价方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和发展,表现性学生评价的方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深层理解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表现自己,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钰城. 表现性教学的现代教学理论基础. 上海三知教育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