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容不下妖怪的地方,人的存在也会受到威胁。如果一味追求成为经济大国,完全无视和排斥科学理性之外的东西,国民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我最不喜欢气势、干劲
人物周刊:您是什么时候对日本古典文化和妖怪文化产生兴趣的呢?
京极夏彦:我从小喜欢所谓的“日本风味”。夏天盂兰盆会看到灯笼,或参加葬礼而看到坟墓就很高兴,就是这样的小孩。还有日本式的设计和风景也特别喜欢。最初就是这样,并非特别喜欢怪异或恶心的东西。
我出生在北海道,那里除了阿伊努文化,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并不深。日常生活中也没机会看到日本式的建筑物,反而是现代街道、房屋比较多。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在宗教仪式上能看到日本式的设计,寺庙、神社、盂兰盆会、庙会这些场所。对妖怪或所谓“怪异”的兴趣就这样开始了。而且我喜欢的故事也带着“和风”味儿。漫画也是,比起《阿童木》,我更喜欢水木茂先生的《墓场鬼太郎》。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学校不太会教“日本式”的事情。日本的教育较倾向于排除日本背景,而我自己,喜欢上了被排除的那一头。
我没有过当小说家的愿望,后来成为小说家是偶然的,创作的动机也相当简单。关于妖怪,水木茂先生曾画过漫画。小说方面,情节上涉及妖怪的作品是有的,但故事里直接出现妖怪的不多。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完全是个外行,没人教我怎么样写,直接写自己想要的东西。写出来一看就成了“妖怪度”蛮高的作品了。
人物周刊:从您出版第一部小说《姑获鸟之夏》以来,您以每年两部的速度推出作品,这些作品篇幅很长,故事也并不简单。听说,您每天只睡4个小时。这是不是创作出超长篇的秘密?
京极夏彥:你觉得这个速度很快吗?有人还跟我说太慢了呢。(笑)不过我想以后把写作重点放在杂志连载。我不是为了写作才睡得很少,其实从初中或高中开始就晚睡了,但早上也没迟到过。一般睡到4个小时以上,身体反而会有点不舒服。电脑游戏迷常会说“不知不觉,打了一整天的游戏”这样的话,大家能理解吧。我也是,忽然发现自己工作了一整天,如果常能进入这种状态稿费可就多了。(笑)不过现实中不会经常这样。我最不喜欢的词是“气合”(kiai,气势、干劲之意),好像日本人蛮喜欢“气合”的,但世上的问题并非靠“气合”就能解决。靠干劲就能赢得比赛获得奥运金牌吗?人啊,过得普普通通的,没有太大压力的状态下,效率最高。我自己保持很自然的状态,能做就做,不能做的不硬做。
人物周刊:您的小说《姑获鸟之夏》和《魍魉之匣》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动画,您对改编作品有什么要求吗?
京极夏彦:做影视改编时,小说已成为素材,我就像把原材料提供给餐厅的人。有的餐厅给他们再好的材料也做不出好菜来,有的餐厅无论什么材料都能調理好,这就是厨师的力量吧。若厨师想做成法国菜,“素材家”插嘴说“这个更适合做成中华料理”,这样不太礼貌吧。我应该说的是“拜托尽量做成好吃的”,如果改编者太注意忠实于原作,做出来的影像不好玩,我反而会难过。
小说读者会培育自己的感觉与image(印象),而这个“image”不是原作者硬塞给读者的。100个人看了,就会有100种感想,完全一样的“image”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希望改编作品拥有拂去读者原有印象的力量,好的改编能到达那样的程度。
人物周刊:据说您还曾好几次在动画和电影中配音,这也是您的爱好吗?
京极夏彦:不是不是,这也是工作,他们请我做的。
不好看的书是不存在的
人物周刊:据说您的藏书达到了一万多册,冒昧地问一句,您读过其中的多少册?
京极夏彦:是么?我还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书,没去一册一册数过啊。(笑)别人送给我的有些还没看完,自己买的都看过。
人物周刊:在中国一个叫“豆瓣”的网站,您的几百位书迷建立了关于您的小组,他们喜欢您的理由是“爱推理,爱妖怪,爱理论,爱人物”,您自己最满意哪一项?
京极夏彦:这里的“推理”是指故事的基本结构,“理论”是指知识吧?其实可以连接起来。“妖怪”是靠故事中较多“知识”的部分产生的,“妖怪”故事的传播则要通过书中的“人物”。这4个都是构成作品的重要因素,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大家指出的每一项我都满意哦。
人物周刊:您本人喜欢什么风格的推理小说?能否举出一位外国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您欣赏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京极夏彦:嗯。在中国大家看古典文学的机会多不多呢?首先我想推荐古典作品。中日之间有悠久的交流传统,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小。我追溯妖怪这个角色的根子时,一定会碰到中国、韩国和亚洲其他地区丰盈的文化背景,已不能从国家的角度分得很清楚了。
就拿“姑获鸟”来说吧,在日本的话起源于平安时代(8-12世纪)的妖怪“产女”(日语发音:ubume,意为流产孕妇的化身)。到了江户时代(17-19世纪)从中国传来了“姑获鸟”这个说法。当时日本正兴起“名物学”,就是把中文词语和日文词语对应起来。当时的学者把“姑获鸟”列到日文的“产女”条目下,我们也就开始把“姑获鸟”这几个汉字念成“ubume”了。
对没有固定形态的东西,我们只看某一个国家就不太够了。妖怪就是,它的根是延伸到四面八方的。
古典作品正是历史和文化的长久累积,对我来说,也是创作素材宝库。不读的话就太浪费、太可惜了。
我想,不好看的书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人觉得一本书无趣,那是因为无法了解其内容。读书,本来就是靠读者自身的努力,由文字在头脑里构成画面,的确需要相当的努力和才能。你觉得不好看,也许是“看出好看来”的努力还不够。如果你觉得某书很精彩,那是你的才能,而非作者的才能。那么多读者喜欢我的作品是我的幸运。把小说完成的是读者,而故事也在读者当中。
人物周刊:能对中国读者说两句吗?
京极夏彦:还是刚才说的,我很推荐大家翻翻那些古典作品。从中国的古典作品开始,还有余力的话,请看看日本或者其他国家的古典作品。我想爱看书的人当中不会有坏人,这是全球通行的法则吧。(笑)
回答问题前,京极夏彦总会先沉默几秒,然后开始滔滔不绝。他的话题涉及中国古代、日本近代、欧洲宗教史等等,这篇文章介绍的,不到其中50%。预定采访时间为一个小时,经纪人安排得很精确,没有一分钟的误差。一小时之后当记者踏出事务所大门,走廊里已排了一队人,看来都是要拍摄和采访京极的。1994年出道的京极在推理文学江湖上行走已有10多年了,“京极世界”一如既往地热闹。
我最不喜欢气势、干劲
人物周刊:您是什么时候对日本古典文化和妖怪文化产生兴趣的呢?
京极夏彦:我从小喜欢所谓的“日本风味”。夏天盂兰盆会看到灯笼,或参加葬礼而看到坟墓就很高兴,就是这样的小孩。还有日本式的设计和风景也特别喜欢。最初就是这样,并非特别喜欢怪异或恶心的东西。
我出生在北海道,那里除了阿伊努文化,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并不深。日常生活中也没机会看到日本式的建筑物,反而是现代街道、房屋比较多。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在宗教仪式上能看到日本式的设计,寺庙、神社、盂兰盆会、庙会这些场所。对妖怪或所谓“怪异”的兴趣就这样开始了。而且我喜欢的故事也带着“和风”味儿。漫画也是,比起《阿童木》,我更喜欢水木茂先生的《墓场鬼太郎》。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学校不太会教“日本式”的事情。日本的教育较倾向于排除日本背景,而我自己,喜欢上了被排除的那一头。
我没有过当小说家的愿望,后来成为小说家是偶然的,创作的动机也相当简单。关于妖怪,水木茂先生曾画过漫画。小说方面,情节上涉及妖怪的作品是有的,但故事里直接出现妖怪的不多。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完全是个外行,没人教我怎么样写,直接写自己想要的东西。写出来一看就成了“妖怪度”蛮高的作品了。
人物周刊:从您出版第一部小说《姑获鸟之夏》以来,您以每年两部的速度推出作品,这些作品篇幅很长,故事也并不简单。听说,您每天只睡4个小时。这是不是创作出超长篇的秘密?
京极夏彥:你觉得这个速度很快吗?有人还跟我说太慢了呢。(笑)不过我想以后把写作重点放在杂志连载。我不是为了写作才睡得很少,其实从初中或高中开始就晚睡了,但早上也没迟到过。一般睡到4个小时以上,身体反而会有点不舒服。电脑游戏迷常会说“不知不觉,打了一整天的游戏”这样的话,大家能理解吧。我也是,忽然发现自己工作了一整天,如果常能进入这种状态稿费可就多了。(笑)不过现实中不会经常这样。我最不喜欢的词是“气合”(kiai,气势、干劲之意),好像日本人蛮喜欢“气合”的,但世上的问题并非靠“气合”就能解决。靠干劲就能赢得比赛获得奥运金牌吗?人啊,过得普普通通的,没有太大压力的状态下,效率最高。我自己保持很自然的状态,能做就做,不能做的不硬做。
人物周刊:您的小说《姑获鸟之夏》和《魍魉之匣》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动画,您对改编作品有什么要求吗?
京极夏彦:做影视改编时,小说已成为素材,我就像把原材料提供给餐厅的人。有的餐厅给他们再好的材料也做不出好菜来,有的餐厅无论什么材料都能調理好,这就是厨师的力量吧。若厨师想做成法国菜,“素材家”插嘴说“这个更适合做成中华料理”,这样不太礼貌吧。我应该说的是“拜托尽量做成好吃的”,如果改编者太注意忠实于原作,做出来的影像不好玩,我反而会难过。
小说读者会培育自己的感觉与image(印象),而这个“image”不是原作者硬塞给读者的。100个人看了,就会有100种感想,完全一样的“image”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希望改编作品拥有拂去读者原有印象的力量,好的改编能到达那样的程度。
人物周刊:据说您还曾好几次在动画和电影中配音,这也是您的爱好吗?
京极夏彦:不是不是,这也是工作,他们请我做的。
不好看的书是不存在的
人物周刊:据说您的藏书达到了一万多册,冒昧地问一句,您读过其中的多少册?
京极夏彦:是么?我还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书,没去一册一册数过啊。(笑)别人送给我的有些还没看完,自己买的都看过。
人物周刊:在中国一个叫“豆瓣”的网站,您的几百位书迷建立了关于您的小组,他们喜欢您的理由是“爱推理,爱妖怪,爱理论,爱人物”,您自己最满意哪一项?
京极夏彦:这里的“推理”是指故事的基本结构,“理论”是指知识吧?其实可以连接起来。“妖怪”是靠故事中较多“知识”的部分产生的,“妖怪”故事的传播则要通过书中的“人物”。这4个都是构成作品的重要因素,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大家指出的每一项我都满意哦。
人物周刊:您本人喜欢什么风格的推理小说?能否举出一位外国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您欣赏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京极夏彦:嗯。在中国大家看古典文学的机会多不多呢?首先我想推荐古典作品。中日之间有悠久的交流传统,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小。我追溯妖怪这个角色的根子时,一定会碰到中国、韩国和亚洲其他地区丰盈的文化背景,已不能从国家的角度分得很清楚了。
就拿“姑获鸟”来说吧,在日本的话起源于平安时代(8-12世纪)的妖怪“产女”(日语发音:ubume,意为流产孕妇的化身)。到了江户时代(17-19世纪)从中国传来了“姑获鸟”这个说法。当时日本正兴起“名物学”,就是把中文词语和日文词语对应起来。当时的学者把“姑获鸟”列到日文的“产女”条目下,我们也就开始把“姑获鸟”这几个汉字念成“ubume”了。
对没有固定形态的东西,我们只看某一个国家就不太够了。妖怪就是,它的根是延伸到四面八方的。
古典作品正是历史和文化的长久累积,对我来说,也是创作素材宝库。不读的话就太浪费、太可惜了。
我想,不好看的书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人觉得一本书无趣,那是因为无法了解其内容。读书,本来就是靠读者自身的努力,由文字在头脑里构成画面,的确需要相当的努力和才能。你觉得不好看,也许是“看出好看来”的努力还不够。如果你觉得某书很精彩,那是你的才能,而非作者的才能。那么多读者喜欢我的作品是我的幸运。把小说完成的是读者,而故事也在读者当中。
人物周刊:能对中国读者说两句吗?
京极夏彦:还是刚才说的,我很推荐大家翻翻那些古典作品。从中国的古典作品开始,还有余力的话,请看看日本或者其他国家的古典作品。我想爱看书的人当中不会有坏人,这是全球通行的法则吧。(笑)
回答问题前,京极夏彦总会先沉默几秒,然后开始滔滔不绝。他的话题涉及中国古代、日本近代、欧洲宗教史等等,这篇文章介绍的,不到其中50%。预定采访时间为一个小时,经纪人安排得很精确,没有一分钟的误差。一小时之后当记者踏出事务所大门,走廊里已排了一队人,看来都是要拍摄和采访京极的。1994年出道的京极在推理文学江湖上行走已有10多年了,“京极世界”一如既往地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