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哈尔滨方言中,哈尔滨的“哈”的语音存在阴平和上声的变异.本文通过调查“哈”声调变异在共时上的分布,考察“哈”声调历史演变的过程,从社会背景和心理角度分析了“哈”声调变异的动因.我们得出结论:哈尔滨方言中“哈”的上声调有逐渐向阴平调发展的趋势,其消变的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向低文化人群、老年人群扩散,渐渐退化为语言的交际底层,这种历时变化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密切相关.
【机 构】
: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哈尔滨方言中,哈尔滨的“哈”的语音存在阴平和上声的变异.本文通过调查“哈”声调变异在共时上的分布,考察“哈”声调历史演变的过程,从社会背景和心理角度分析了“哈”声调变异的动因.我们得出结论:哈尔滨方言中“哈”的上声调有逐渐向阴平调发展的趋势,其消变的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向低文化人群、老年人群扩散,渐渐退化为语言的交际底层,这种历时变化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2017、2018两年,以《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为代表的宝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表现突出,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大部分国产及好莱坞影片无法提供的公共性,构成了某种另类公共空间(alternative public sphere).经历了缙绅化(gentrification)转型的宝莱坞电影工业从原来主要适应普罗大众品位的阶级对立故事转向了更符合印度经济制度改革以来新崛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和海外印度裔需求的议题,而这些议题同样投合处于转型期中国的观众们.同时,缙绅化的宝莱坞情节剧在中国的观看机制(spectat
雅各布森在小说《J》中,以晚近的大屠杀史实为模型,以现代化社会为蓝本,建构了多重记忆,它们从不同层面指涉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当下”政府利用同化政策强行隔断社会成员的文化记忆,本质上反映了大屠杀施暴者企图逃避罪责的狡诈本性,同时也勾连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待“他者”的霸权渊源;以因果意识为纽带的家庭记忆,维持着人物对外部世界的反抗,表达了以犹太民族为代表的族性意识;后灾难记忆通过对普遍人性的思考,以主体之间的伦理责任来反拨萨特式的他者关系,以期将现实引向更加积极的未来.雅各布森虽然在时间观上与列维纳斯互
作为一种艺术,绘画何以可能?在这个艺术本体论问题上,梅洛-庞蒂与马尔罗持不同的观点,这可从二者对艺术、风格、历史的不同阐释中得到体现.马尔罗将艺术看作艺术家在对现实世界摧毁的基础上建立艺术世界的手段,梅洛-庞蒂则认为艺术是表达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马尔罗认为风格是现代画家所独有的,且为画家自身所知的创新方式,梅洛-庞蒂则将风格看作每位在世存在的主体与世界打交道的独特方式;马尔罗认为绘画的历史是断裂的,梅洛-庞蒂则提出历史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建制.在梅洛-庞蒂看来,马尔罗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夸大了艺术家个人的作
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喜为古书作跋.通过梳理黄丕烈古书题跋,考证出黄丕烈及家中修护人员影钞与钞补古书共34种.黄丕烈家中不仅常年聘请影钞、钞补古书的护书工匠,黄氏本人与著名校勘家顾广圻亦均从是役,其中言其姓名者达7人,具体的古书修护方法也多有记载.
李佩甫、阎连科是当代文坛乡土写作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他们深情凝望故土,描写中原地区乡村社会的生存苦难和乡村政治的权力阴影,作品沉重、感伤.李佩甫豫中平原书写和阎连科豫西山地书写尽管都是在中原文化大背景下展开的,但由于生存区域的差异,二者之间又有诸多不同,呈现出中原乡村丰富复杂的地域性特征.总体来说,李佩甫、阎连科乡土书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乡村生存状态、政治权力运作、乡土写作风格三个方面,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与二者的审美价值取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力”并非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是孔子“不语”的对象,却因其模糊的定义而具有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历代学者对“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的注解,揭示了“力”所具有的阐释张力和强大生命力.“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不语力”后面是“不语何力”,“不语何力”后面是“论何力”.沿着这一逻辑线索,可以发现孔子崇尚与“仁”“义”相合的力,使天下得到治理、百姓从中受惠的力,反对与“德”相悖的暴力、蛮力.通过对孔子文学思想的归纳,对《诗经》中“力”的意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孔子的文学思想延续其道德、政治思想,将“
2018年6月30日至7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和《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代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差异与通融、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这一学界前沿议题展开过充分讨论,会上达成诸多共识,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J].文学院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依托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成立了一支“文本生成与古代文学经典阐释”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以付林鹏老师为主要负责人,成员包
罗伯特·达恩顿从个体化、深描和小写三个维度展开书籍史研究,把关注视角和重心转向文学和书籍生产领域的布拉格街头文人的地下写作,传播领域的公共舆论、电视媒介、把关人和审查机制,以及图书出版和贸易领域的运输商、书商、批发商、零售商、书贩等历史个体、细节和细部,并以此构建书籍传播的传播循环模式,重构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历史,具有了历史人类学和文学社会学的属性与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书籍史研究路径.
《邓析子》作为先秦名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历代文献所记录.现流传的《邓析子》应源出宋刊本,在宋刊本影响下形成了正嘉《十二子》本、《说郛》本、睢阳朱氏本、江山刘氏覆本等系统.其中,《子汇》本与《十二子》本较为接近,绵眇阁本又是对《子汇》本的继承和发展,且绵眇阁本对后世影响最大,是《邓析子》所有版本中被传抄、刊刻次数最多的版本.理清《邓析子》版本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此书.
两岸少数民族作家阿来(藏族)、羌人六(羌族)、奥威尼·卡勒盛(高山族鲁凯人)、瓦历斯·诺干(高山族泰雅人)、阿苏越尔(彝族)等,透过文学书写的方式展现了汶川地震、九二一大地震等灾害,对族人带来的伤痛与创伤.作家借由灾害文学书写,抚慰存活下来的人们,帮助流离失所的族人重建精神家园,从而更好地连接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共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