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社会需要和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及新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学术导向,提出当前中医药学术期刊,应当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等科研项目、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升、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整理、文献资源的数据挖掘、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推广应用和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采用特别约稿、社会征稿、举办学术会议集稿、专家推荐引荐等形式落实选题,并通过评论、编者按、致读者等充分表达办刊人编辑策划意图。
【关键词】中医药学术期刊 编辑策划 整体设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保障人民健康的优势领域,而中医药学术期刊则是传播和弘扬中医药科技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是交流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成果的重要理论阵地,在宣传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上,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社会贡献率上,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学术性期刊具有权威性高、信息量大、时效性长、针对性强的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办刊人的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本人根据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结合自己近20年的办刊经验,通过中医药信息的采集筛选、思考论证和有机组合,认为当前中医药学术期刊,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
一、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等科研项目入手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一再申明“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还单列一节阐述中医药发展,相应的,针对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已纳入我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和省级各项科研攻关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不断战胜疾病的同时,新的疾病又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譬如各级各类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威胁人类的健康,从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痢疾、乙脑、流脑、狂犬病、白喉、麻疹,到艾滋病、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感等,新的疫病疫情层出不穷,传染病仍然是医疗上的重点、难点。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学术期刊选题设计,就要恰当地反映疾病谱的变化,交流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项目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譬如《中医药临床杂志》,无论是1988年创刊时期针对当时流行的甲型肝炎,还是2003-2008年针对非典、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都作了中医药防治成果的专题报道,近年来有目的、有预见地约请、取舍稿件,开辟了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研究”专题专栏,集中选题,突出重点,广泛征文引导,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为适应疾病谱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医药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出了一系列科研重大项目,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重点病种研究、优势病种筛选推广等项目,力求找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争取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取得实质进展。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得到国家、省、部等科研基金和重大课题资助,也是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竞选项目;中医药在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癌症、慢阻肺、肝病、慢病等诊治中的重大进展,在常见大病防治中的作用,百姓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也是当前选题策划的重点。我刊近三年来针对安徽省的国家中医药临床基地(设在安徽省中医院)的建设病种——糖尿病,针对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脑病、肺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和省级的中医药专业学会中去,承办协办专科学术会议,注重充分发挥专科编委的积极性,提出可操作性的策划方案,开辟了各大项目病种的专栏专刊,通过编委自投、推荐和会议征集等形式,组织到一大批优秀科研论文,精心细分编排,充分表达出本刊以临床科研为主的学术导向和意图,重点突出、整体效果很好,通过临床试验栏目的冲击力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医脑病临床路径研究成果,已被国家中医药局采纳并发布,成为国家级标准。
二、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升入手
除科研成果外,倡导符合中医药规律、体现特色优势的独特研究方法,发表运用中医理论方法研究的科研论文,也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策划设计的思路。中医在疑难杂症、慢病、老年病、病因不明性疾病、多因素疾病、非实体性疾病的诊治上,都有明显的优势。譬如急慢性肝炎西医少有办法,中医却有较好的疗效;虚损性疾病,中医补法可改善系统低下的功能,逆转或明显改善生存状态,而现代补充替代疗法必须依赖药物长期使用、不能停药;骨科疾病,中医不仅注意局部的手法整复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综合疗效显著。西医手术在术前、术中、术后配合中医疗法,往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死亡率。许多疾病在西医基础上配合中医,可起到了减毒增效、减停激素的作用。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和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危机,中医也有优势。针对中医特色优势领域开设栏目,有针对性地策划征稿,是体现中医药期刊特色的主要方面。
中药方剂成分复杂,可以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发挥整合调节作用,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相适应,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特点。针灸、推拿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副作用极少。还有食疗、药膳、膏方、刮痧、拔罐、穴位埋线、理疗、正骨、熏蒸熏洗、贴敷、导引、气功、太极拳、心理疗法等多种多样的适宜技术。一些常见小病,传统的适宜技术不需要改变病人的自然生存状态,不需要进入修理站式的冰冷的医院环境,在正常生活状态下就可以进行调理,体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生态特性。中医起源于民间,民间藏龙卧虎者大有人在,不乏有身怀绝技者,不乏有实用的秘方绝技,但有的却濒临失传。深藏于民间的验方秘方、土方偏方、绝招绝技,对于解决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非常有效,往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药简效灵而费用则仅仅是西药的一个“零头”。虽然不属于什么“高科技”,但绝不意味着就缺少科技含量,更为关键的是,它能以较低廉的成本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能使绝大多数人受益,给广大群众带来的实惠远远大于所谓的“高精尖”技术。具“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适宜技术,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发挥出了有效作用,有助于控制医药费用的上涨,有助于医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学术期刊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发表高新科研成果与传播特色优势两者不可偏废,不能束缚民间人才的发言权,要及时报道医疗第一线的宝贵经验和防治方法,通过编辑有针对性的策划,让秘方绝技等优秀遗产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造福于社会。从办刊规律看,也不可能每期每篇都是高精尖科研论文,既要有重点也要有一般,以一般作全面烘托,才能构建一个网状的阅读面。一般内容要贴近临床,注重实用,考虑到简单、廉价、有效、方便,充分照顾到各个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重点与一般点面结合,形成一定的板块结构,使期刊的整体结构合理,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医药期刊的特色。 三、从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整理入手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中医药的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但鲜活的隐性诊疗学术往往会随着名老中医的谢世而销匿。为了抢救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从1990年起国家就组织开展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0年来已先后分五批为2300多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继承人,2009年还首次评选出了新中国成立60年30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多以传统的思路方法、医案医话、方药运用、典型个案等形式,表面上似乎不符合科研报道规范,但却是临床科研珍贵的资源,为科研提供思路和线索,可以开阔思路、拓展运用,临床医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后能得到启迪,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策划的当然选项。我刊2009年以来,抓住国医大师评选的契机,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策划征稿,配合安徽近20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研讨会,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基本上保证期期有名老中医献身说法,介绍成长历程,传授独特的诊疗方法、辨治特色和学术思想,提供学习的榜样和高端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评论、编者按、致读者等充分表达我们的策划意图,从而提升了期刊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当前,国家还开展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层次和规格不断提升。名老中医由于大量鲜活的隐性学术传承困难,建议开展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的编辑策划和设计,刊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载体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科研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使显性知识数字化,而且还可快速发现隐藏在大量模糊数据中潜在的、有价值的创新点,使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提取其辨证特点和遣方用药规律,揭示其独特的理论认识、辨治经验。在大量个体学术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群体的综合挖掘,揭示群体共性规律,进而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值得期待。
四、从中医文献资源的数据挖掘入手
古代医药典籍留下了先人探索的足迹和无尽的宝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以军工项目紧急研制抗疟新药,中医研究院屠呦呦从浩如烟海的医籍本草及中医验方中筛取2000多个方药,最终从晋《肘后备急方》青蒿“绞取汁治疟”的记载得到启发,锁定青蒿发现低温提取物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有“美国诺贝尔奖”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中医药典籍浩中医经医案、经络穴位、本草方药、临床各科数不胜数,是现代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断出土的医药文献,像武威汉代医简、马王堆医书、敦煌医学卷中还隐藏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失传久已的古佚方如何古为今用?用文献学方法来挖掘中医药资源,运用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开展文献研究,破解古代密码,传承隐藏其中但已现实失传的医药知识,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医学输送营养,往往可能有创新性的发现,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以安徽省古徽州地区为例,历史上涌现出高素质、高修养的儒医群体,他们重经典、重传承、重积累、重临床、重创新、重著述,800位儒医留下了800多部医著,蔚然形成新安医学。我刊从创刊起就开辟了“新安医学研究”栏目,近年来更是加大力度,刊发了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新安医学一些事先未知、靠直觉未发现的用药规律和模式的科研论文。这一富有安徽特色的策划设计,不仅提高了安徽中医药学术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提高了本刊在全国的影响力。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有助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日益增长的国际中医药需求有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和服务贸易水平。中药源于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研发特色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发展非药物疗法,有助于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策划设计中医药产业研究内容,刊发中西医卫生经济学比较研究和合理用药等研究论文,也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的选项之一。
五、从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推广应用入手
与西医“有病治病”的理念不同,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保健。养生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不生病,并且延年益寿。顺应四季变化,养心养神,保养正气,颐养天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而且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像导引术、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养生方法,民众自发地锻炼身体,还有食疗、药物、情志养生等。珍惜生命、保护健康、延年益寿,总结推广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中医养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安徽省,“南新安,北华佗”是中医学术的两大重点,我刊2011年策划了“华佗医学”研究,“华佗五禽戏”的术式及其药物养生是重点。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发等方面,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要求各级中医院要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将来我国实现小康、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完全有可能把养生保健纳入了国民的福利待遇之中。“养生治未病”的科研论文还是有待开发的空白,也是选题策划的亮点、热点,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中医药期刊应当广泛宣传和传播“治未病”的先进理念,引领健康观念的转变。
六、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研究入手
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采用了人文的形式和方法来表达和反映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的内容,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烙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生命健康观念。中医学的名词术语往往都带有深厚的哲学内涵,譬如“五脏六腑”,并非纯粹实指人体解剖学上的血肉脏器,而是在实体基础上上升为功能态藏象,蕴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体现有天人相应的宇宙观、生命观。中医所说的“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思维,与中华文化的心性内涵是相统一、相一致的,而不完全指解剖上起血泵作用的心脏。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观点,协调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卫生”思路,也明显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那种军备竞赛式的“抗生”思路。当抗生素毒副作用及病菌病毒抗药性越来越大时,当人们为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滥施手术问题所困扰时,中医学却一再显示出灵验、简便、价廉、安全的比较优势。现代人与古人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往往会曲解、误解中医的本意,未能从本质上对中医进行解读和表述。因此,进行中医认知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是迫切需求进行策划设计的课题。 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更包含无尽的科学成分。譬如天人相应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随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变化的规律,中医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中医的病因学、病理学、诊疗学、药物学和养生康复学,处处体现着“天人相应”的思路和方法。现代时间医学研究证明,不同疾病的发病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确有一定的规律性。五运六气学说认为,时空运变具有周期性、节律性,时行疫疠发生和流行有一定规律,安徽中医学院有一位专家运用这一学说,事先对2003年非典及随后的禽流感疫情做出过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在《中医药临床杂志》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根据天赋差别对人体体质进行分类的体质学说,也极具学术和应用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传统科技文化中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继续发展的学科,只有中医药学。孕育于中华文化的摇篮里,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最有价值的、最有活力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结合历史背景并利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来分析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阐明中医药学的精髓和灵魂所在,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当然也是选题策划的重中之重。在全社会树立起健康医学观念,护卫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也是编辑出版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医药临床杂志》的主要负责人,近年来我及时抓住中医药文化这一新的生长点,策划设计了“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选题,以这一选题构思为基础,由我执笔对照选题要求、明确写作目标、选择创作方法,很快进入写作状态,于2011年初连续三期刊发讲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13年我们还将配合中医药文化建设,策划中医药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探讨性论文。另外,中医学是一门科学内涵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学问,随笔心得、医话杂谈、书评札记等活泼生动的文体形式,也不可或缺。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期刊可以适当作一些艺术化的设计和点辍,增强杂志的亲和力,使读者在翻阅充满专业性、学术味的严肃期刊时,也还能得到一种文化艺术的享受。那些针对性强、短小实用的千字短文,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作为补白也颇有特色,长短结合,错落有致,版式上也显得活泼美观。
肩负起编辑出版的社会责任,把握国家的导向政策和学术导向,做好中医药科技文化精神产品的设计,启迪中医药工作者的研究和创作,相信通过中医药期刊编辑的信息采集和有预见地策划设计,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能够为人们的思维插上一双灵动的翅膀,能够在新时期谱写出一曲“悬壶济世”、“经国济民”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中医药学术期刊 编辑策划 整体设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保障人民健康的优势领域,而中医药学术期刊则是传播和弘扬中医药科技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是交流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成果的重要理论阵地,在宣传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上,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社会贡献率上,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学术性期刊具有权威性高、信息量大、时效性长、针对性强的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办刊人的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本人根据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结合自己近20年的办刊经验,通过中医药信息的采集筛选、思考论证和有机组合,认为当前中医药学术期刊,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
一、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等科研项目入手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一再申明“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还单列一节阐述中医药发展,相应的,针对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已纳入我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和省级各项科研攻关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不断战胜疾病的同时,新的疾病又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譬如各级各类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威胁人类的健康,从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痢疾、乙脑、流脑、狂犬病、白喉、麻疹,到艾滋病、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感等,新的疫病疫情层出不穷,传染病仍然是医疗上的重点、难点。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学术期刊选题设计,就要恰当地反映疾病谱的变化,交流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项目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譬如《中医药临床杂志》,无论是1988年创刊时期针对当时流行的甲型肝炎,还是2003-2008年针对非典、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都作了中医药防治成果的专题报道,近年来有目的、有预见地约请、取舍稿件,开辟了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研究”专题专栏,集中选题,突出重点,广泛征文引导,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为适应疾病谱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医药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出了一系列科研重大项目,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重点病种研究、优势病种筛选推广等项目,力求找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争取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取得实质进展。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得到国家、省、部等科研基金和重大课题资助,也是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竞选项目;中医药在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癌症、慢阻肺、肝病、慢病等诊治中的重大进展,在常见大病防治中的作用,百姓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也是当前选题策划的重点。我刊近三年来针对安徽省的国家中医药临床基地(设在安徽省中医院)的建设病种——糖尿病,针对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脑病、肺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和省级的中医药专业学会中去,承办协办专科学术会议,注重充分发挥专科编委的积极性,提出可操作性的策划方案,开辟了各大项目病种的专栏专刊,通过编委自投、推荐和会议征集等形式,组织到一大批优秀科研论文,精心细分编排,充分表达出本刊以临床科研为主的学术导向和意图,重点突出、整体效果很好,通过临床试验栏目的冲击力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医脑病临床路径研究成果,已被国家中医药局采纳并发布,成为国家级标准。
二、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升入手
除科研成果外,倡导符合中医药规律、体现特色优势的独特研究方法,发表运用中医理论方法研究的科研论文,也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策划设计的思路。中医在疑难杂症、慢病、老年病、病因不明性疾病、多因素疾病、非实体性疾病的诊治上,都有明显的优势。譬如急慢性肝炎西医少有办法,中医却有较好的疗效;虚损性疾病,中医补法可改善系统低下的功能,逆转或明显改善生存状态,而现代补充替代疗法必须依赖药物长期使用、不能停药;骨科疾病,中医不仅注意局部的手法整复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综合疗效显著。西医手术在术前、术中、术后配合中医疗法,往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死亡率。许多疾病在西医基础上配合中医,可起到了减毒增效、减停激素的作用。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和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危机,中医也有优势。针对中医特色优势领域开设栏目,有针对性地策划征稿,是体现中医药期刊特色的主要方面。
中药方剂成分复杂,可以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发挥整合调节作用,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相适应,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特点。针灸、推拿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副作用极少。还有食疗、药膳、膏方、刮痧、拔罐、穴位埋线、理疗、正骨、熏蒸熏洗、贴敷、导引、气功、太极拳、心理疗法等多种多样的适宜技术。一些常见小病,传统的适宜技术不需要改变病人的自然生存状态,不需要进入修理站式的冰冷的医院环境,在正常生活状态下就可以进行调理,体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生态特性。中医起源于民间,民间藏龙卧虎者大有人在,不乏有身怀绝技者,不乏有实用的秘方绝技,但有的却濒临失传。深藏于民间的验方秘方、土方偏方、绝招绝技,对于解决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非常有效,往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药简效灵而费用则仅仅是西药的一个“零头”。虽然不属于什么“高科技”,但绝不意味着就缺少科技含量,更为关键的是,它能以较低廉的成本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能使绝大多数人受益,给广大群众带来的实惠远远大于所谓的“高精尖”技术。具“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适宜技术,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发挥出了有效作用,有助于控制医药费用的上涨,有助于医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学术期刊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发表高新科研成果与传播特色优势两者不可偏废,不能束缚民间人才的发言权,要及时报道医疗第一线的宝贵经验和防治方法,通过编辑有针对性的策划,让秘方绝技等优秀遗产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造福于社会。从办刊规律看,也不可能每期每篇都是高精尖科研论文,既要有重点也要有一般,以一般作全面烘托,才能构建一个网状的阅读面。一般内容要贴近临床,注重实用,考虑到简单、廉价、有效、方便,充分照顾到各个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重点与一般点面结合,形成一定的板块结构,使期刊的整体结构合理,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医药期刊的特色。 三、从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整理入手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中医药的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但鲜活的隐性诊疗学术往往会随着名老中医的谢世而销匿。为了抢救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从1990年起国家就组织开展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0年来已先后分五批为2300多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继承人,2009年还首次评选出了新中国成立60年30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多以传统的思路方法、医案医话、方药运用、典型个案等形式,表面上似乎不符合科研报道规范,但却是临床科研珍贵的资源,为科研提供思路和线索,可以开阔思路、拓展运用,临床医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后能得到启迪,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策划的当然选项。我刊2009年以来,抓住国医大师评选的契机,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策划征稿,配合安徽近20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研讨会,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基本上保证期期有名老中医献身说法,介绍成长历程,传授独特的诊疗方法、辨治特色和学术思想,提供学习的榜样和高端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评论、编者按、致读者等充分表达我们的策划意图,从而提升了期刊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当前,国家还开展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层次和规格不断提升。名老中医由于大量鲜活的隐性学术传承困难,建议开展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的编辑策划和设计,刊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载体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科研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使显性知识数字化,而且还可快速发现隐藏在大量模糊数据中潜在的、有价值的创新点,使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提取其辨证特点和遣方用药规律,揭示其独特的理论认识、辨治经验。在大量个体学术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群体的综合挖掘,揭示群体共性规律,进而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值得期待。
四、从中医文献资源的数据挖掘入手
古代医药典籍留下了先人探索的足迹和无尽的宝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以军工项目紧急研制抗疟新药,中医研究院屠呦呦从浩如烟海的医籍本草及中医验方中筛取2000多个方药,最终从晋《肘后备急方》青蒿“绞取汁治疟”的记载得到启发,锁定青蒿发现低温提取物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有“美国诺贝尔奖”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中医药典籍浩中医经医案、经络穴位、本草方药、临床各科数不胜数,是现代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断出土的医药文献,像武威汉代医简、马王堆医书、敦煌医学卷中还隐藏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失传久已的古佚方如何古为今用?用文献学方法来挖掘中医药资源,运用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开展文献研究,破解古代密码,传承隐藏其中但已现实失传的医药知识,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医学输送营养,往往可能有创新性的发现,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以安徽省古徽州地区为例,历史上涌现出高素质、高修养的儒医群体,他们重经典、重传承、重积累、重临床、重创新、重著述,800位儒医留下了800多部医著,蔚然形成新安医学。我刊从创刊起就开辟了“新安医学研究”栏目,近年来更是加大力度,刊发了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新安医学一些事先未知、靠直觉未发现的用药规律和模式的科研论文。这一富有安徽特色的策划设计,不仅提高了安徽中医药学术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提高了本刊在全国的影响力。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有助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日益增长的国际中医药需求有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和服务贸易水平。中药源于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研发特色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发展非药物疗法,有助于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策划设计中医药产业研究内容,刊发中西医卫生经济学比较研究和合理用药等研究论文,也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的选项之一。
五、从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推广应用入手
与西医“有病治病”的理念不同,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保健。养生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不生病,并且延年益寿。顺应四季变化,养心养神,保养正气,颐养天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而且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像导引术、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养生方法,民众自发地锻炼身体,还有食疗、药物、情志养生等。珍惜生命、保护健康、延年益寿,总结推广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中医养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安徽省,“南新安,北华佗”是中医学术的两大重点,我刊2011年策划了“华佗医学”研究,“华佗五禽戏”的术式及其药物养生是重点。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发等方面,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要求各级中医院要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将来我国实现小康、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完全有可能把养生保健纳入了国民的福利待遇之中。“养生治未病”的科研论文还是有待开发的空白,也是选题策划的亮点、热点,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中医药期刊应当广泛宣传和传播“治未病”的先进理念,引领健康观念的转变。
六、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研究入手
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采用了人文的形式和方法来表达和反映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的内容,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烙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生命健康观念。中医学的名词术语往往都带有深厚的哲学内涵,譬如“五脏六腑”,并非纯粹实指人体解剖学上的血肉脏器,而是在实体基础上上升为功能态藏象,蕴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体现有天人相应的宇宙观、生命观。中医所说的“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思维,与中华文化的心性内涵是相统一、相一致的,而不完全指解剖上起血泵作用的心脏。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观点,协调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卫生”思路,也明显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那种军备竞赛式的“抗生”思路。当抗生素毒副作用及病菌病毒抗药性越来越大时,当人们为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滥施手术问题所困扰时,中医学却一再显示出灵验、简便、价廉、安全的比较优势。现代人与古人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往往会曲解、误解中医的本意,未能从本质上对中医进行解读和表述。因此,进行中医认知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是迫切需求进行策划设计的课题。 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更包含无尽的科学成分。譬如天人相应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随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变化的规律,中医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中医的病因学、病理学、诊疗学、药物学和养生康复学,处处体现着“天人相应”的思路和方法。现代时间医学研究证明,不同疾病的发病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确有一定的规律性。五运六气学说认为,时空运变具有周期性、节律性,时行疫疠发生和流行有一定规律,安徽中医学院有一位专家运用这一学说,事先对2003年非典及随后的禽流感疫情做出过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在《中医药临床杂志》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根据天赋差别对人体体质进行分类的体质学说,也极具学术和应用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传统科技文化中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继续发展的学科,只有中医药学。孕育于中华文化的摇篮里,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最有价值的、最有活力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结合历史背景并利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来分析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阐明中医药学的精髓和灵魂所在,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当然也是选题策划的重中之重。在全社会树立起健康医学观念,护卫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也是编辑出版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医药临床杂志》的主要负责人,近年来我及时抓住中医药文化这一新的生长点,策划设计了“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选题,以这一选题构思为基础,由我执笔对照选题要求、明确写作目标、选择创作方法,很快进入写作状态,于2011年初连续三期刊发讲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13年我们还将配合中医药文化建设,策划中医药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探讨性论文。另外,中医学是一门科学内涵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学问,随笔心得、医话杂谈、书评札记等活泼生动的文体形式,也不可或缺。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期刊可以适当作一些艺术化的设计和点辍,增强杂志的亲和力,使读者在翻阅充满专业性、学术味的严肃期刊时,也还能得到一种文化艺术的享受。那些针对性强、短小实用的千字短文,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作为补白也颇有特色,长短结合,错落有致,版式上也显得活泼美观。
肩负起编辑出版的社会责任,把握国家的导向政策和学术导向,做好中医药科技文化精神产品的设计,启迪中医药工作者的研究和创作,相信通过中医药期刊编辑的信息采集和有预见地策划设计,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能够为人们的思维插上一双灵动的翅膀,能够在新时期谱写出一曲“悬壶济世”、“经国济民”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