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这充分说明了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意义所在。作为历史学科,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呢?下面就本人在复习过程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包括三部分: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而且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学完三本书,再加上课时也比较少(每周2-3节课),最后留下的复习时间就非常紧张,大概只有4—6周时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大量的复习内容呢?我的最主要做法是: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重点。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也是师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考试说明》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缩小了测试范围。因此,在教学和复习时必须紧扣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要盲目扩大范围,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难度,毕竟学业水平测试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同时必须研究近几年的学测题目,总结命题规律,对尚未涉及到的重点问题、重点章节重点考、反复练。
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测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考试说明》主要是根据课本章节,按认知领域的测量目标分类方法,从以上三个层面拟定考查内容。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内容。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論、历史线索;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比如,讲到“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时,特别提醒学生以下方面去分析:第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第二,对日本的影响: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其他方面: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特别是通过分类归纳,消除了学生脑海中对一些有大段文字内容的“恐惧感”,增强了对记忆内容的信心。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给出的史料。比如,在讲“挺进大别山”的内容时,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回放”:“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然后设计问题:什么是“内线”、“外线”?“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在军事上是如何实施的?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内线”是解放区,“外线”是国民党统治区;首先打到外线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通过这样的复习讲解,学生看到材料,就可以和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即使得复习内容不再枯燥,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当然,能够让学生通过史料得出正确结论,还需要经过日常讲课时的训练及复习时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养成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在这方面,不仅仅是在最后的复习时强调,更多的是要在平时讲课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影响外,更要强调在战争中,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涌现了像邓世昌、左宝贵、刘永福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除以上三方面外,《考试说明》还专门强调了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能力测试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应用。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将这三个层次和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对自治区考试中心下发的复习试卷进行反复练、反复讲。一般情况,复习时每周一本书,剩余2周左右主要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相信一定能在学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包括三部分: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而且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学完三本书,再加上课时也比较少(每周2-3节课),最后留下的复习时间就非常紧张,大概只有4—6周时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大量的复习内容呢?我的最主要做法是: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重点。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也是师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考试说明》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缩小了测试范围。因此,在教学和复习时必须紧扣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要盲目扩大范围,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难度,毕竟学业水平测试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同时必须研究近几年的学测题目,总结命题规律,对尚未涉及到的重点问题、重点章节重点考、反复练。
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测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考试说明》主要是根据课本章节,按认知领域的测量目标分类方法,从以上三个层面拟定考查内容。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内容。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論、历史线索;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比如,讲到“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时,特别提醒学生以下方面去分析:第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第二,对日本的影响: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其他方面: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特别是通过分类归纳,消除了学生脑海中对一些有大段文字内容的“恐惧感”,增强了对记忆内容的信心。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给出的史料。比如,在讲“挺进大别山”的内容时,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回放”:“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然后设计问题:什么是“内线”、“外线”?“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在军事上是如何实施的?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内线”是解放区,“外线”是国民党统治区;首先打到外线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通过这样的复习讲解,学生看到材料,就可以和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即使得复习内容不再枯燥,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当然,能够让学生通过史料得出正确结论,还需要经过日常讲课时的训练及复习时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养成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在这方面,不仅仅是在最后的复习时强调,更多的是要在平时讲课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影响外,更要强调在战争中,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涌现了像邓世昌、左宝贵、刘永福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除以上三方面外,《考试说明》还专门强调了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能力测试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应用。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将这三个层次和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对自治区考试中心下发的复习试卷进行反复练、反复讲。一般情况,复习时每周一本书,剩余2周左右主要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相信一定能在学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