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文学不是专家学者或者隐士们把玩的高端消费品,而是具有实用价值属性的一种信息传播和存储的工具。这就要求,语文的实践应用必须能够准确表述作者真实的思想和事物的真实面目。因此,本文探讨如何通过教材中的古今文章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现本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真性情;阅读写作
虽然,高考没有取消,通过应试求学模式仍然继续。但,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学段教育工作的重心和共同认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工作的教育理念下,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回归语言文学的本真,这才契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一、我们的教学需要什么样的“真性情”
大家都知道,写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也反复这么说。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看未必。我们学生的作文,通常就是为了追求分数,套用公式化的理念和结构,甚至行文造句都是从范文中默写过来的。从应试角度看,没问题,教师也没有理由给这么“专业”“精彩”的文章扣分。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在将来的实践应用中,就会出现不会准确表述思想和事物本质的问题,使文章失去存在的意義和价值。这显然是不适合社会需求的。可见,大多学生文章中所表述的“真情”是教师给定的虚拟情感,所谓的“实感”也不过是为了迎合评分价值体系的模式化感想。
这样的教育显然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显然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因而,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真正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写文都以求“真”为要。不落应试窠臼写文章,不仅以高考得分为学习目的,真正学会把真性情体现出来。
在我看来,在阅读方面,引导学生读出“真性情”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本人的“真性情”,即读懂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二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析文章的精神内涵,从而使学生通过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产生个性收获。在写作方面,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准确而真实地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表述出来,使读者能够领悟自己的思想。二是指导学生写出符合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不能让学生脱离社会的普遍认知体系。
二、引导学生读出“真性情”
1、读出原著的真性情
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原著,读出作者的真性情,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作者表述方式的领会,学会如何在行文中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精神。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阙词。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构建起一个与作品相匹配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这个作品。一是,考虑到教材中毛泽东书法作品的图片展示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触动感,我就制作了一个动态的书写动画,并配上了大气的音乐背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写作时激情澎湃、笔走龙蛇的豪情;二是,通过语言来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告诉学生,当时共产党成立刚刚四年,处于极度困难时期,毛泽东的处境也是相当危险。作品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三是,通过一个视频来动态、立体地向学生展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橘子洲头的壮美景致;四是,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感悟作品。我引导学生回想《史记·项羽本纪》中“秦始皇帝游会稽……籍日:‘彼可取而代也”’这一历史情节,然后让学生对比毛泽东和项羽的成长历程和历史发展来看词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抱负。
通过以上多元情境的构建,学生们就能在阅读中真正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作品了。
教师还可配合语文的审美与人文特性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
如,引导学生阅读戴望舒的《雨巷》。对这首近现代诗歌,我从两方面考虑阅读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性情。一是,这首诗从文字的层面上,是唯美的,是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那么,我通过向学生展示江南小巷中一位身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女子的雨中背影图片,景色的背景中粉色的油纸伞和女子形成唯美的视觉体验,引发学生对诗歌中“丁香一样的颜色……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等文字描绘景物的具象联通。二是,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作品本身文字所体现的具体形象,学生通常会从爱情的角度理解诗歌。我希望学生能够在审美的基础上,从作者经历的角度去深层次理解作品。又给学生介绍了戴望舒当时作为一个革命失败文人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同样是处于革命的困难时期,毛泽东和戴望舒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质。体会作者当时迷惘、感伤、朦胧、幽深的复杂情感。
2、读出学生的真性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点明了语言文学阅读的魅力所在。阅读文学作品,正因为作品与读者的交流中碰撞出全新的思想,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复印机,在阅读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思维,允许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文章,从而读出属于自己的“真性情”,这也是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挖掘和展示自己真情的有益训练。
如,古文《鸿门宴》。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文章时,我采用“先学法”、“讨论法”结合开放性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情态下阅读,使他们通过阅读释放出自己的真情。首先,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文章,在完成古文翻译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相关的文章解析、评论。然后,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自由选择文章中的多个人物进行评价、理解。就算是文章中只有名,而没有现身的“曹无伤”,我也鼓励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在学生讨论之后,我请学生自由发言来表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然后进行评价和指导。如,对项王的评价,有学生认为项王这所以没有杀刘邦,不是通常所说的优柔寡断,也没有被樊哙的手势所吓阻,而是从政治格局上考虑,杀刘邦可能会失去道义上的地位,这与后来项羽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必然的联系。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给予了正面的肯定,鼓励其他学生也这样放开思想,用自己的判断来理解文章。 二、辅导学生写出“真性情”
要写作教学方面,要想讓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性情”,教师必须打破自己和教材所给定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表达,并多积累、多训练,掌握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教师日常教学中,应多多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多阅读、多关注社会热点,通过这些积累,为自己写作打下基础。从而避免胸中无“竹”,不得不用假话、空话、套话来完成作文的尴尬。
有了这些积累,学生在写作选材上就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就能有效突破素材瓶颈。如,仿写《荷塘月色》,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大多学生就会拘泥于“水”和“月”两个点上,不是写“湖光秋色”就是写“小溪月夜”,写作的内容基本上是作品的改版。这样,在文章的思想情感上,也就不能突破作家的思想范围,在写作手法上也是一味“默写”,这样的写作是不可能传达自己的“真性情”的。而有较多生活积累的学生,则写作范围宽广得多,如写“华山夏夜”,写“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槐”,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写,自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立意方面,也是如此。学了《我有一个梦想》后,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结果平时不关注社会热点、生活积累少的学生,一般就是离不开“梦想”或“追求”,被教材的范文所拘囿,不能形成突破。而,有的学生则“见多识广”,要表达的思想也比较丰富。如,有个学生以“祖国统一”为立意,用“辽宁舰航母下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等为素材,写了一篇《“阿里山”归来吗?》的文章,视界宽、立意新。这就是我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的目的。
此外,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应用技能,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学生通过写作表达“真性情”的基础。还有,在提倡个性化写作中,教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不能弃掉自己作为教师的指导职责。特别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性情”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写作要符合正确的价值标准,不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或价值观、世界观等出现偏差。如,有的学生在写到一个交通事故时,表达了“行人违反交通规则被撞死”是“不作不死”的观点,我认为这个观点人性中“尊重生命”的基本理念,所以对这个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方面的指导。
总之,为了能够让学生综合发展,为了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求真务实”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古今文章引导学生读出“真性情”、写出“真性情”,并养成求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关键词:语文教学;真性情;阅读写作
虽然,高考没有取消,通过应试求学模式仍然继续。但,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学段教育工作的重心和共同认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工作的教育理念下,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回归语言文学的本真,这才契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
一、我们的教学需要什么样的“真性情”
大家都知道,写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也反复这么说。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看未必。我们学生的作文,通常就是为了追求分数,套用公式化的理念和结构,甚至行文造句都是从范文中默写过来的。从应试角度看,没问题,教师也没有理由给这么“专业”“精彩”的文章扣分。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在将来的实践应用中,就会出现不会准确表述思想和事物本质的问题,使文章失去存在的意義和价值。这显然是不适合社会需求的。可见,大多学生文章中所表述的“真情”是教师给定的虚拟情感,所谓的“实感”也不过是为了迎合评分价值体系的模式化感想。
这样的教育显然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显然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因而,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真正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写文都以求“真”为要。不落应试窠臼写文章,不仅以高考得分为学习目的,真正学会把真性情体现出来。
在我看来,在阅读方面,引导学生读出“真性情”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本人的“真性情”,即读懂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二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析文章的精神内涵,从而使学生通过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产生个性收获。在写作方面,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准确而真实地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表述出来,使读者能够领悟自己的思想。二是指导学生写出符合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不能让学生脱离社会的普遍认知体系。
二、引导学生读出“真性情”
1、读出原著的真性情
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原著,读出作者的真性情,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作者表述方式的领会,学会如何在行文中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精神。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阙词。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构建起一个与作品相匹配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这个作品。一是,考虑到教材中毛泽东书法作品的图片展示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触动感,我就制作了一个动态的书写动画,并配上了大气的音乐背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写作时激情澎湃、笔走龙蛇的豪情;二是,通过语言来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告诉学生,当时共产党成立刚刚四年,处于极度困难时期,毛泽东的处境也是相当危险。作品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三是,通过一个视频来动态、立体地向学生展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橘子洲头的壮美景致;四是,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感悟作品。我引导学生回想《史记·项羽本纪》中“秦始皇帝游会稽……籍日:‘彼可取而代也”’这一历史情节,然后让学生对比毛泽东和项羽的成长历程和历史发展来看词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抱负。
通过以上多元情境的构建,学生们就能在阅读中真正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作品了。
教师还可配合语文的审美与人文特性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
如,引导学生阅读戴望舒的《雨巷》。对这首近现代诗歌,我从两方面考虑阅读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性情。一是,这首诗从文字的层面上,是唯美的,是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那么,我通过向学生展示江南小巷中一位身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女子的雨中背影图片,景色的背景中粉色的油纸伞和女子形成唯美的视觉体验,引发学生对诗歌中“丁香一样的颜色……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等文字描绘景物的具象联通。二是,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作品本身文字所体现的具体形象,学生通常会从爱情的角度理解诗歌。我希望学生能够在审美的基础上,从作者经历的角度去深层次理解作品。又给学生介绍了戴望舒当时作为一个革命失败文人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同样是处于革命的困难时期,毛泽东和戴望舒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质。体会作者当时迷惘、感伤、朦胧、幽深的复杂情感。
2、读出学生的真性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点明了语言文学阅读的魅力所在。阅读文学作品,正因为作品与读者的交流中碰撞出全新的思想,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复印机,在阅读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思维,允许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文章,从而读出属于自己的“真性情”,这也是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挖掘和展示自己真情的有益训练。
如,古文《鸿门宴》。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文章时,我采用“先学法”、“讨论法”结合开放性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情态下阅读,使他们通过阅读释放出自己的真情。首先,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文章,在完成古文翻译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相关的文章解析、评论。然后,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自由选择文章中的多个人物进行评价、理解。就算是文章中只有名,而没有现身的“曹无伤”,我也鼓励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在学生讨论之后,我请学生自由发言来表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然后进行评价和指导。如,对项王的评价,有学生认为项王这所以没有杀刘邦,不是通常所说的优柔寡断,也没有被樊哙的手势所吓阻,而是从政治格局上考虑,杀刘邦可能会失去道义上的地位,这与后来项羽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必然的联系。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给予了正面的肯定,鼓励其他学生也这样放开思想,用自己的判断来理解文章。 二、辅导学生写出“真性情”
要写作教学方面,要想讓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性情”,教师必须打破自己和教材所给定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表达,并多积累、多训练,掌握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教师日常教学中,应多多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多阅读、多关注社会热点,通过这些积累,为自己写作打下基础。从而避免胸中无“竹”,不得不用假话、空话、套话来完成作文的尴尬。
有了这些积累,学生在写作选材上就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就能有效突破素材瓶颈。如,仿写《荷塘月色》,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大多学生就会拘泥于“水”和“月”两个点上,不是写“湖光秋色”就是写“小溪月夜”,写作的内容基本上是作品的改版。这样,在文章的思想情感上,也就不能突破作家的思想范围,在写作手法上也是一味“默写”,这样的写作是不可能传达自己的“真性情”的。而有较多生活积累的学生,则写作范围宽广得多,如写“华山夏夜”,写“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槐”,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写,自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立意方面,也是如此。学了《我有一个梦想》后,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结果平时不关注社会热点、生活积累少的学生,一般就是离不开“梦想”或“追求”,被教材的范文所拘囿,不能形成突破。而,有的学生则“见多识广”,要表达的思想也比较丰富。如,有个学生以“祖国统一”为立意,用“辽宁舰航母下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等为素材,写了一篇《“阿里山”归来吗?》的文章,视界宽、立意新。这就是我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的目的。
此外,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应用技能,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学生通过写作表达“真性情”的基础。还有,在提倡个性化写作中,教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不能弃掉自己作为教师的指导职责。特别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性情”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写作要符合正确的价值标准,不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或价值观、世界观等出现偏差。如,有的学生在写到一个交通事故时,表达了“行人违反交通规则被撞死”是“不作不死”的观点,我认为这个观点人性中“尊重生命”的基本理念,所以对这个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方面的指导。
总之,为了能够让学生综合发展,为了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求真务实”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古今文章引导学生读出“真性情”、写出“真性情”,并养成求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是教师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