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究脓毒症患儿舌下微循环指标特征,分析其在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脓毒症(脓毒症组)及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对照组)患儿纳入研究。脓毒症组患儿在入院0、6、24 h采集大循环指标,使用旁流暗视野成像技术采集舌下微循环指标。对照组在入院后采集大循环指标,在镇静后
【机 构】
: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PICU,北京 100700,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脓毒症患儿舌下微循环指标特征,分析其在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脓毒症(脓毒症组)及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对照组)患儿纳入研究。脓毒症组患儿在入院0、6、24 h采集大循环指标,使用旁流暗视野成像技术采集舌下微循环指标。对照组在入院后采集大循环指标,在镇静后拟行气管镜检查时采集舌下微循环指标。选择De Backer指数(DBs)、变异指数(HI)、小血管变异指数(HIs)、灌注血管比例(PPV)、小血管灌注血管比例(PPVs)、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小血管密度(PVDs)作为舌下微循环评价指标。对比两组大循环和微循环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对照组患儿年龄与微循环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共收集71例患儿的资料,包括10例脓毒症及61例CAP患儿。61例CAP患儿中与脓毒症组处于相同年龄范围的9例患儿(2~48个月)为对照组A,进行两组间的指标分析。脓毒症组0 h PPV、PPVs低于对照组A,DBs、HI、HIs、TVD高于对照组A(P<0.05);6 h的HI仍高于对照组A,PPV、PPVs较0 h升高,但PPVs仍低于对照组A(P<0.05),HI、HIs较0 h无改善(P>0.05);24 h HI、PPV、PPVs较0 h改善(P<0.05),与对照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Is改善不明显(P>0.05)。对照组HI、HIs分别与年龄存在中等及弱程度的负相关性(r=-0.420,P=0.001;r=-0.387,P=0.002)。
结论HI、HIs、PPV、PPVs等指标是反映脓毒症患儿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指标,液体复苏治疗可改善脓毒症患儿的舌下微循环指标,但脓毒症患儿舌下微循环的改善要晚于大循环的恢复。CAP患儿的HI、HIs与月龄存在负相关性。
其他文献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全身炎性反应。儿童免疫力低下,病情进展快,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无显著特异性,尤其在早期阶段,而作为诊断金标准的病原学检测,因对检验环境要求高、耗时长、阳性率低及易污染等缺点,不利于早期诊断。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本及廉价易行的检验项目,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等优点,主要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有形成分
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影像学检查是感染性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影像学检查虽不能明确病原,但能为病原的判定提供重要线索,缩小可疑病原范围,为临床医生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
近年来,儿童深静脉血栓发病逐渐增多。若栓子脱落,易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轻者致残,重者致死,严重危害患儿生活质量和生命,因此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有助于提高存活率。由于儿童病情的复杂多变性和特殊性,且缺乏大规模试验和统计,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儿童预防和治疗标准。文章综合了目前有关的临床进展,介绍了深静脉血栓的特点,为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是婴儿期发病率最高的癫痫综合征,发病率为0.16/1 000~0.42/1 000,男女患儿比例6∶4。婴儿痉挛症幼儿期起病,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存在孤立或成串异常动作伴或不伴发育迟滞及发育倒退时,应尽快完善脑电图及长程脑电图,并依据其脑电图尽快予患儿相应药物,改善预后。本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婴儿痉挛症的病因、临床特点
感染指由任何病原体引起的疑似或确诊的全身或局部感染,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大部分儿童为轻度感染,预后良好,但少部分感染进展迅速,可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热是感染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发热严重程度预测疾病严重性的有效性目前仍存在争议,相比于发热严重程度,患儿感染部位临床表现能更好地预测疾病严重性。了解感染的临床表现是早期识别、积极干预的关键,文章拟对感染的常见临床表
人腺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且易引起重症腺病毒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导致死亡,也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治疗仍是当今临床儿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人腺病毒致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腺病毒肺炎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免疫功能低下和病毒感染后免疫功能紊乱。本文就人腺病毒致腺病毒肺炎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儿童独特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属性使他们成为大规模水灾害事件中较为脆弱的群体之一,制定合理可行的水灾害应急准备方案,可提高其水灾害应对能力,使水灾害中患儿结局最优化。针对儿童的水灾害应急准备方案应当涵盖灾害时各种资源分配利用,区域间的合作救援和患儿转运撤离,特殊情况下救治中的伦理问题,患儿、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等。儿科应急救护的相关工作人员需从各方面考虑,制定合理的计划,从而让受灾儿童的救治工作能
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谱,精准、快速的病原体诊断能帮助临床医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改善患儿预后。传统的病原体诊断方法存在耗时长、灵敏度低等缺陷,近些年来二代测序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于临床,成为病原学诊断的新方法。其中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应用最多,它可以无偏移地将标本中所有病原体的核酸都检测出来,此技术包括了样本采集、核酸提取、文库制备、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和报告解读几个基本步骤。由于整个流程涉及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