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体,高校辅导员历经50多年的演变,现在已经具有多重角色,必须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从国内外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现状分析,这方面的探讨还不够,需加强,必须要形成科学、全面的职业化理论体系,用理论来引导实践,促进高校辅导员真正走向职业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辅导员;发展史;职业化
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体,在维护高校的稳定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挑战与变革。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他们不仅要从事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生涯规划辅导、就业指导等等。它需要职业化人员去从事、研究、发展此项工作。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历史
回顾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发展历史,已经有50多年了。1951年11月3日,当时的政务院《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要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近一年准备,1952年10月28日,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出,“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尤其是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对此事更加积极主动;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被“四人帮”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声誉遭到破坏: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因原先文革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辅导员)转岗严重,于是以专业教师兼职为主担任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1987年,国家出台过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但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助困工作、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等等也成为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央[2004]16号文件,拓展了辅导员职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文件(包括助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并从很多方面为辅导员的出路和保障作出了努力。
高校辅导员历经50多年的演变,现在已经具有多重角色,比如,是党的路线、教育方针的传播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疏导者,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指导者等等。在维护高校稳定、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辅导员角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加之当前高校学生辅导员的从业人数已经非常庞大,辅导员角色也必然会改变过去“仅仅作为高校中一个岗位”的形象而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但是,辅导员的职业化研究情况又怎样呢?是否真正指导了实践?下面论述国内外关于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的研究
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学生工作上有一块专门领域,叫学生事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对应于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两者都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教育和服务,是全面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生事务,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高校学生事务逐渐拥有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学生工作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大致上经过了“替代父母”、“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几种理念的变化和发展。如今,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己经很高,他们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之中,其内容丰富,涉及到很多方面。
1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以及“学生事务管理”概念及其演变的研究。研究认为,学生事务及其管理是相对于教学和学术性事务及其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学生课外活动或非学术性事务及其管理。…其概念经历了一个从“学生人事”到“学生服务”再到“学生发展”的变迁过程,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这些概念所表達的内涵不同。
2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以美国为例,研究认为,“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哲学基础。另外,影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四种,即理性主义、新人道主义、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
3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专业性、职业性、学术性是当今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突出特征,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细述如下:第一、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地位、来源与构成的研究。研究认为,学生事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门化的独立地位。管理人员均是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人员聘任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学生事务工作者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但主要部分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分明的专职队伍。第二、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素质要求的研究。研究认为,管理人员素质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学术性最直接的体现,教育部门要求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及行政管理能力,应有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历和实践经验,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第三、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岗位培训的研究。研究表明,国外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培训上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程序,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效果显著。第四、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研究。仍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大多采取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管理方式上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上述有关国外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当然,我国还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本着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道路。
三、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
通过检索近十多年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主要的专著有杨春如、栾永玉著《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林钧敬、王登峰、王武召主 编《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翁铁慧著《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版)、黎小萍、唐燕等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立民主编《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等。这些论著主要内容包括:(1)较系统地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工作规律等理论问题:(2)从实践方面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和技能。
此外,从学术网站上,特别是在CNKl中文期刊数据库中,通过检索“辅导员职业化”,可以发现从2000年至今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有一百多篇。其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历史演变的问题。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二,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及职业化标准的问题。成果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从事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辅导员职业化的标准应该是: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的专门理论知识做支撑:在社会上享有专业声誉,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具有系统的法规、政策和健全的规章制度。第三,关于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因素的问题。成果认为,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对高校辅导员认识上的偏差,辅导员制度上的短视,岗位角色定位不明,队伍建设目标不清,各种机制不完善,前途不明确,分配政策不合理等因素。第四,关于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路径和机制问题。成果认为,路径和机制主要是提高学科建设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辐射作用,加大辅导员的培养力度,改进辅导员职称评聘办法,不断完善辅导员的准入机制、培养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和考评机制等。上述研究成果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以及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急需破解的難题即专业化、职业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这些研究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为后续的研究作了较好的铺垫。但从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还较为表层和零散,缺乏深入和系统,其主要体现在:(1)概念界定还不清晰。学者们均看到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须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但对“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是什么,阐述还不够清晰。(2)在实现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方面,目前提出的路径大同小异,多集中于严把准入关,加大培训,完善待遇与职称评定政策,健全考评体系,建立淘汰、发展机制等方面,而缺少深入的探索和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研究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和高校要用政策和资金进行导向,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形成科学、全面的职业化理论体系,用理论来引导实践,促进高校辅导员真正走向职业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辅导员;发展史;职业化
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体,在维护高校的稳定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挑战与变革。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他们不仅要从事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生涯规划辅导、就业指导等等。它需要职业化人员去从事、研究、发展此项工作。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历史
回顾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发展历史,已经有50多年了。1951年11月3日,当时的政务院《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要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近一年准备,1952年10月28日,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出,“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尤其是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对此事更加积极主动;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被“四人帮”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声誉遭到破坏: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因原先文革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辅导员)转岗严重,于是以专业教师兼职为主担任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1987年,国家出台过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但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助困工作、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等等也成为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央[2004]16号文件,拓展了辅导员职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文件(包括助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并从很多方面为辅导员的出路和保障作出了努力。
高校辅导员历经50多年的演变,现在已经具有多重角色,比如,是党的路线、教育方针的传播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疏导者,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指导者等等。在维护高校稳定、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辅导员角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加之当前高校学生辅导员的从业人数已经非常庞大,辅导员角色也必然会改变过去“仅仅作为高校中一个岗位”的形象而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但是,辅导员的职业化研究情况又怎样呢?是否真正指导了实践?下面论述国内外关于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的研究
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学生工作上有一块专门领域,叫学生事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对应于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两者都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教育和服务,是全面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生事务,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高校学生事务逐渐拥有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学生工作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大致上经过了“替代父母”、“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几种理念的变化和发展。如今,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己经很高,他们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之中,其内容丰富,涉及到很多方面。
1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以及“学生事务管理”概念及其演变的研究。研究认为,学生事务及其管理是相对于教学和学术性事务及其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学生课外活动或非学术性事务及其管理。…其概念经历了一个从“学生人事”到“学生服务”再到“学生发展”的变迁过程,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这些概念所表達的内涵不同。
2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以美国为例,研究认为,“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哲学基础。另外,影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四种,即理性主义、新人道主义、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
3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专业性、职业性、学术性是当今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突出特征,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细述如下:第一、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地位、来源与构成的研究。研究认为,学生事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门化的独立地位。管理人员均是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人员聘任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学生事务工作者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但主要部分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分明的专职队伍。第二、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素质要求的研究。研究认为,管理人员素质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学术性最直接的体现,教育部门要求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及行政管理能力,应有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历和实践经验,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第三、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岗位培训的研究。研究表明,国外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培训上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程序,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效果显著。第四、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研究。仍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大多采取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管理方式上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上述有关国外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当然,我国还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本着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道路。
三、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
通过检索近十多年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主要的专著有杨春如、栾永玉著《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林钧敬、王登峰、王武召主 编《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翁铁慧著《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版)、黎小萍、唐燕等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立民主编《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等。这些论著主要内容包括:(1)较系统地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工作规律等理论问题:(2)从实践方面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和技能。
此外,从学术网站上,特别是在CNKl中文期刊数据库中,通过检索“辅导员职业化”,可以发现从2000年至今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有一百多篇。其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历史演变的问题。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二,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及职业化标准的问题。成果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从事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辅导员职业化的标准应该是: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的专门理论知识做支撑:在社会上享有专业声誉,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具有系统的法规、政策和健全的规章制度。第三,关于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因素的问题。成果认为,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对高校辅导员认识上的偏差,辅导员制度上的短视,岗位角色定位不明,队伍建设目标不清,各种机制不完善,前途不明确,分配政策不合理等因素。第四,关于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路径和机制问题。成果认为,路径和机制主要是提高学科建设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辐射作用,加大辅导员的培养力度,改进辅导员职称评聘办法,不断完善辅导员的准入机制、培养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和考评机制等。上述研究成果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以及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急需破解的難题即专业化、职业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这些研究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为后续的研究作了较好的铺垫。但从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还较为表层和零散,缺乏深入和系统,其主要体现在:(1)概念界定还不清晰。学者们均看到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须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但对“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是什么,阐述还不够清晰。(2)在实现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方面,目前提出的路径大同小异,多集中于严把准入关,加大培训,完善待遇与职称评定政策,健全考评体系,建立淘汰、发展机制等方面,而缺少深入的探索和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研究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和高校要用政策和资金进行导向,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形成科学、全面的职业化理论体系,用理论来引导实践,促进高校辅导员真正走向职业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