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安溪坦村有一处古建筑,外墙用山溪中的卵石砌成,青石柱础石上浮雕着孝文化图案,屋脊设龙形吻……朴素随和,又含着精致细腻。古建筑附带漂亮的戏台,村民坐在和暖的冬阳中观看电影《济公》录像片,悠然自得。这就是由该村王氏后裔集资百万元进行保护性修缮刚完工的清代王氏大宗祠。
71岁的村民王育清告诉笔者,今年夏天这么热,他们躺坐竹椅在这样清凉的娱乐新场所——文化礼堂,看看影视录像、听听温州鼓词,体味幸福晚年生活,就是一个字“好”。
温州、瑞安两地文物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对这一维修工程进行专业验收,认为工程是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和古建筑维修“修旧如旧”的要求进行的,忠实于古建筑的原有各构件的样式、颜色和特征,准确地复原了清代大宗祠建筑。同时,专家们对村民集资修缮祖辈留下的美丽建筑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悠久历史
溪坦王氏建村于宋代。《瑞安县志》记载:“……溪坦有一百九十七户,先世王益字虞臣,宋初历任两广节度使……赠光禄大夫。避王审知之乱,由闽(福建霞浦赤岸)迁瑞芳山乡,转迁梅源溪坦,即古之有大宗祠。”如今的大宗祠系清康熙年间重建。保存在溪坦王氏后裔手里的《王氏宗谱》内,有一篇由清康熙甲午(1714)贡生陈锡璜撰写的《重建大宗祠记》,其中说:“粤稽祠毁于顺治戊子(1648),中兴于康熙庚申(1680)。越癸巳(1713),而丹雘之绘碧涂朱画甍粉梲,焕然一新者,嗣孙之力也。”
王氏大宗祠坐落在傍溪的仁和路9号,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厅、戏台、主殿、东西厢楼组成合院式。门厅面阔五间,明间抬梁式用三柱,屋面歇山顶。
据王氏后裔王友生介绍,溪坦地处梅源外一块大乌岩之下,原名梅源乌岩下,后因山洪暴发,冲出一条大溪,溪前形成一片平地,故名溪坦。他说,现在村里有442户村民姓王,占全村三分之二多。
溪坦村王氏后裔出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以两宋时期为著:北宋殿元王汝嘉,相传官至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北宋进士王开祖,是永嘉道学首倡者之一,其学重教育,以为“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并创办温州最早的书院——东山书院;南宋民间抗元志士王小观,事迹被《瑞安县志》《浙江通志》《两浙名贤录》等书记载,并且位列忠义祠受民众崇祀。
集资修葺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溪坦王氏大宗祠,自1953年起,曾经为供销社的门市部和仓库,被改建成面南的七间二层楼房,天井和地面被覆盖,戏台被拆,面目全非,直至1997年由村老年人协会收回。由于年久失修,到2010年,大宗祠的很多承重柱出现烂空,东厢楼坍塌,西厢楼屋檐瓦全无,整个大殿屋顶有很多窟窿,经常出现外面下雨里面湿、外面阳光明媚里面跟着晒太阳的现象,完全失去了昔日的朝气,变得破败不堪,濒临消失。
村民一致希望能够早日将大宗祠修葺一新。当时的村老年人协会会长王友生等积极和瑞安市文物馆和温州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联系商议,征求专家们的修缮意见,制定维修方案。王友生、王宝林、王顺兴、王益超和王冲权等老人四处奔波,有的到村中一家一家的王氏后裔那里去筹集资金,一百两百,一千两千,最多一笔募了5万;有的去外地寻找用作承重柱和梁的苦槠树,一个一个村去打听,一个一个木材市场去寻找。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共筹集了近100万修缮经费,共收集了40多根最佳木材苦槠树,使维修工程在资金上和材料上得到了保证。
2011年8月,王氏大宗祠维修工程开工。修缮严格执行修旧如旧的文物标准,按照原来的比例组装、搭建,每一片瓦一块砖一根木材拆后都要编号、整理、挑选,实在不行才会进行替换,尽可能让古迹维持原样。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得以完成。
浙江瑞安开景园林古建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蔡庆云说,他们在修缮中安排专业能力强的施工人员,把祠堂修缮得更完美,重修替换所用的木料采用火焰烧喷等进行做旧处理,再现旧日风貌。验收评定时,王氏大宗祠屋脊上的龙形吻灰塑的维修工艺水平,得到温州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专家金福来的高度好评。
重放光彩
笔者在溪坦村看到,王氏大宗祠维修后,整座古建筑显得古香古色,精美无比;而梁柱的用材特别粗壮,显示出大气庄严;青石雕刻非常写实朴素,勾画出传统的耕读文化;墙头、地面都取材于当地的卵石、青石和红色花岗岩,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总之,王氏大宗祠风格质朴、淡雅,又不脱乡土本色。溪坦村村委会主任王连明告诉笔者,王氏大宗祠和相邻的村文化宫形成一个村庄的文化礼堂式娱乐活动中心,对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过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溪坦,宗祠文化、乡土文化和传统的耕读文化通过宗祠得以固化,起着教化和引导作用,成了平民百姓子弟通往成功的大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保持和发扬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王氏大宗祠门厅前高浮雕柱础石,每个画面30厘米见方,精工雕刻《二十四孝图》,体现了孝道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瑞安市文物馆馆长陈钦益认为,溪坦清代王氏大宗祠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明清时代风格,其风格、色彩、色调等比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延续着历史,并包含着丰富的古代建筑文化、宗族文化、乡土文化和耕读文化,就犹如一部砖木石书写的史册,甚为珍贵。她作为现存不多且有据可考的清早期木构建筑,为研究明清时代山村地方诸种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已列入瑞安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陈钦益说,最难能可贵的是,溪坦村民集资近百万来修缮清代宗祠,成了修复文物古迹的一个典范。目前,瑞安民间力量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文物古迹,成了新的趋势和时尚,近几年来,瑞安修缮保护文物古迹投入1500万元,其中1000多万元来自民间出资。□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
71岁的村民王育清告诉笔者,今年夏天这么热,他们躺坐竹椅在这样清凉的娱乐新场所——文化礼堂,看看影视录像、听听温州鼓词,体味幸福晚年生活,就是一个字“好”。
温州、瑞安两地文物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对这一维修工程进行专业验收,认为工程是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和古建筑维修“修旧如旧”的要求进行的,忠实于古建筑的原有各构件的样式、颜色和特征,准确地复原了清代大宗祠建筑。同时,专家们对村民集资修缮祖辈留下的美丽建筑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悠久历史
溪坦王氏建村于宋代。《瑞安县志》记载:“……溪坦有一百九十七户,先世王益字虞臣,宋初历任两广节度使……赠光禄大夫。避王审知之乱,由闽(福建霞浦赤岸)迁瑞芳山乡,转迁梅源溪坦,即古之有大宗祠。”如今的大宗祠系清康熙年间重建。保存在溪坦王氏后裔手里的《王氏宗谱》内,有一篇由清康熙甲午(1714)贡生陈锡璜撰写的《重建大宗祠记》,其中说:“粤稽祠毁于顺治戊子(1648),中兴于康熙庚申(1680)。越癸巳(1713),而丹雘之绘碧涂朱画甍粉梲,焕然一新者,嗣孙之力也。”
王氏大宗祠坐落在傍溪的仁和路9号,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厅、戏台、主殿、东西厢楼组成合院式。门厅面阔五间,明间抬梁式用三柱,屋面歇山顶。
据王氏后裔王友生介绍,溪坦地处梅源外一块大乌岩之下,原名梅源乌岩下,后因山洪暴发,冲出一条大溪,溪前形成一片平地,故名溪坦。他说,现在村里有442户村民姓王,占全村三分之二多。
溪坦村王氏后裔出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以两宋时期为著:北宋殿元王汝嘉,相传官至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北宋进士王开祖,是永嘉道学首倡者之一,其学重教育,以为“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并创办温州最早的书院——东山书院;南宋民间抗元志士王小观,事迹被《瑞安县志》《浙江通志》《两浙名贤录》等书记载,并且位列忠义祠受民众崇祀。
集资修葺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溪坦王氏大宗祠,自1953年起,曾经为供销社的门市部和仓库,被改建成面南的七间二层楼房,天井和地面被覆盖,戏台被拆,面目全非,直至1997年由村老年人协会收回。由于年久失修,到2010年,大宗祠的很多承重柱出现烂空,东厢楼坍塌,西厢楼屋檐瓦全无,整个大殿屋顶有很多窟窿,经常出现外面下雨里面湿、外面阳光明媚里面跟着晒太阳的现象,完全失去了昔日的朝气,变得破败不堪,濒临消失。
村民一致希望能够早日将大宗祠修葺一新。当时的村老年人协会会长王友生等积极和瑞安市文物馆和温州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联系商议,征求专家们的修缮意见,制定维修方案。王友生、王宝林、王顺兴、王益超和王冲权等老人四处奔波,有的到村中一家一家的王氏后裔那里去筹集资金,一百两百,一千两千,最多一笔募了5万;有的去外地寻找用作承重柱和梁的苦槠树,一个一个村去打听,一个一个木材市场去寻找。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共筹集了近100万修缮经费,共收集了40多根最佳木材苦槠树,使维修工程在资金上和材料上得到了保证。
2011年8月,王氏大宗祠维修工程开工。修缮严格执行修旧如旧的文物标准,按照原来的比例组装、搭建,每一片瓦一块砖一根木材拆后都要编号、整理、挑选,实在不行才会进行替换,尽可能让古迹维持原样。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得以完成。
浙江瑞安开景园林古建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蔡庆云说,他们在修缮中安排专业能力强的施工人员,把祠堂修缮得更完美,重修替换所用的木料采用火焰烧喷等进行做旧处理,再现旧日风貌。验收评定时,王氏大宗祠屋脊上的龙形吻灰塑的维修工艺水平,得到温州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专家金福来的高度好评。
重放光彩
笔者在溪坦村看到,王氏大宗祠维修后,整座古建筑显得古香古色,精美无比;而梁柱的用材特别粗壮,显示出大气庄严;青石雕刻非常写实朴素,勾画出传统的耕读文化;墙头、地面都取材于当地的卵石、青石和红色花岗岩,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总之,王氏大宗祠风格质朴、淡雅,又不脱乡土本色。溪坦村村委会主任王连明告诉笔者,王氏大宗祠和相邻的村文化宫形成一个村庄的文化礼堂式娱乐活动中心,对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过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溪坦,宗祠文化、乡土文化和传统的耕读文化通过宗祠得以固化,起着教化和引导作用,成了平民百姓子弟通往成功的大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保持和发扬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王氏大宗祠门厅前高浮雕柱础石,每个画面30厘米见方,精工雕刻《二十四孝图》,体现了孝道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瑞安市文物馆馆长陈钦益认为,溪坦清代王氏大宗祠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明清时代风格,其风格、色彩、色调等比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延续着历史,并包含着丰富的古代建筑文化、宗族文化、乡土文化和耕读文化,就犹如一部砖木石书写的史册,甚为珍贵。她作为现存不多且有据可考的清早期木构建筑,为研究明清时代山村地方诸种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已列入瑞安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陈钦益说,最难能可贵的是,溪坦村民集资近百万来修缮清代宗祠,成了修复文物古迹的一个典范。目前,瑞安民间力量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文物古迹,成了新的趋势和时尚,近几年来,瑞安修缮保护文物古迹投入1500万元,其中1000多万元来自民间出资。□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