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是我们国家思想体系中特别强调的一种品质素养——这在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中都有需求——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维系国家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家国情怀是人文学科的共同价值呈现取向,在政治、语文、地理、历史这些学科中都有所呈现——本文探讨如何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讲求忠孝一体,简明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词构成了我们家国情怀的基调。家国情怀在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和谐共进方面起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历史这个人文学科,因为内含大量可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素材和养料,也就责无旁贷成为家国情怀素养建设的“主力军”。
一、 从民族认同角度培养家国情怀
一个国家的建立通常是以宗族为基础的,但我们国家不同的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使我们国家发展成了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我们从民族认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条必由之路。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民族”应该是以“中华”为体的大概念,而不应将视角放在特定的某个民族上——如果视角过小,培养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是无益的,还可能是有害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管我们在历史上出现了怎样的分分合合(其实每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从现在世界的情态上看,不少国家因为民族间的对立而使国家处于动乱。而我国各民族之间能够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形成一体,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要在培养的过程中予以强调。比如讲到“五胡乱华”“岳飞抗金”等内容时(这些内容非常多),一定要向学生讲明,“乱”的是“华(中原)”,抗的是“金(概东北)”,这是我们国家内部的矛盾所致,不能理解为国家之间的战争——正确的历史观,产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二、 通过文化的传承培养家国情怀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也是我们能够团结众多民族为一家的重要文化依据。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其实有其核心的文化线索,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抓住了这一点,我们会从几乎任何角度都可以找到“仁、义、礼、智、信”等文化内核。那么,围绕着“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也就同时能够产生。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在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就可以落实对他们家国情怀的培养。
比如,我们在教历史的过程中,把一些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事物提炼出来,对学生加以引导。汉字的书法艺术、中国特有的绘画技艺、世界文学领域的楚辞汉赋、代表当时冶炼技术巅峰的青铜器,乃至伟大的建筑长城、故宫等等——这些在历史书上经常出现的,能够代表我国特有文化属性的“符号”,对引起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特别有效。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心理环境下,家国情怀自然就会生成。
比如讲到宋元文化的时候,我给学生们展示元青花瓷的资料图片——这些清淡素雅的陶瓷艺术品,不仅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它们还代表着世界上同一历史时期最高的同类工艺水平。当我向学生讲授这些信息的时候,没有一位学生会在心里认为元青花是“异族”文化。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自己可以拿来炫耀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三、 以典型人物事件培养家国情怀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太多呈现家国情怀的典型人物——其实每一次朝代的更替,每一次矛盾冲突,都会出现这样的典型。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只要让学生站在“大中华”的视角上去感悟人物品格,其实不管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其人物的家国情怀本质都是相通的。比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写下千古名诗《过零丁洋》的文天祥,郑成功以及近代中国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个人和群体,都是我们用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优质“素材”。
同样的,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同样能够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这些事件,在讲授的时候,教师有意对“家国”理念进行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得以强化。比如讲“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我特别向学生强调了国内的“后勤”工作,让学生们认识到,如果当时不是全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倾举国之力来支持志愿军,在那样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下,战争的结局可能并不一定是那样的结果。让学生们体验到家国情怀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以上,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學,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家国情怀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这个学科在施展这方面教育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主要抓住三个落脚点——从民族认同的角度、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以及用典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王德民,赵玉洁.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21-25.
[2]张再良.浅论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8(7):37.
作者简介:
赵于铭,四川省南充市,四川省南充市高坪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讲求忠孝一体,简明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词构成了我们家国情怀的基调。家国情怀在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和谐共进方面起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历史这个人文学科,因为内含大量可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素材和养料,也就责无旁贷成为家国情怀素养建设的“主力军”。
一、 从民族认同角度培养家国情怀
一个国家的建立通常是以宗族为基础的,但我们国家不同的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使我们国家发展成了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我们从民族认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条必由之路。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民族”应该是以“中华”为体的大概念,而不应将视角放在特定的某个民族上——如果视角过小,培养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是无益的,还可能是有害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管我们在历史上出现了怎样的分分合合(其实每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从现在世界的情态上看,不少国家因为民族间的对立而使国家处于动乱。而我国各民族之间能够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形成一体,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要在培养的过程中予以强调。比如讲到“五胡乱华”“岳飞抗金”等内容时(这些内容非常多),一定要向学生讲明,“乱”的是“华(中原)”,抗的是“金(概东北)”,这是我们国家内部的矛盾所致,不能理解为国家之间的战争——正确的历史观,产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二、 通过文化的传承培养家国情怀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也是我们能够团结众多民族为一家的重要文化依据。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其实有其核心的文化线索,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抓住了这一点,我们会从几乎任何角度都可以找到“仁、义、礼、智、信”等文化内核。那么,围绕着“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也就同时能够产生。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在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就可以落实对他们家国情怀的培养。
比如,我们在教历史的过程中,把一些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事物提炼出来,对学生加以引导。汉字的书法艺术、中国特有的绘画技艺、世界文学领域的楚辞汉赋、代表当时冶炼技术巅峰的青铜器,乃至伟大的建筑长城、故宫等等——这些在历史书上经常出现的,能够代表我国特有文化属性的“符号”,对引起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特别有效。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心理环境下,家国情怀自然就会生成。
比如讲到宋元文化的时候,我给学生们展示元青花瓷的资料图片——这些清淡素雅的陶瓷艺术品,不仅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它们还代表着世界上同一历史时期最高的同类工艺水平。当我向学生讲授这些信息的时候,没有一位学生会在心里认为元青花是“异族”文化。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自己可以拿来炫耀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三、 以典型人物事件培养家国情怀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太多呈现家国情怀的典型人物——其实每一次朝代的更替,每一次矛盾冲突,都会出现这样的典型。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只要让学生站在“大中华”的视角上去感悟人物品格,其实不管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其人物的家国情怀本质都是相通的。比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写下千古名诗《过零丁洋》的文天祥,郑成功以及近代中国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个人和群体,都是我们用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优质“素材”。
同样的,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同样能够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这些事件,在讲授的时候,教师有意对“家国”理念进行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得以强化。比如讲“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我特别向学生强调了国内的“后勤”工作,让学生们认识到,如果当时不是全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倾举国之力来支持志愿军,在那样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下,战争的结局可能并不一定是那样的结果。让学生们体验到家国情怀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以上,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學,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家国情怀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这个学科在施展这方面教育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主要抓住三个落脚点——从民族认同的角度、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以及用典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王德民,赵玉洁.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21-25.
[2]张再良.浅论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8(7):37.
作者简介:
赵于铭,四川省南充市,四川省南充市高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