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DH13编码的T-钙黏着蛋白(T-cadherin/T-cad),属于钙黏蛋白超家族成员,在皮肤中容纳再生干细胞群体的细胞层中表达,即表皮的基底细胞层、皮脂腺的基底层、外分泌腺的肌上皮层、顶腺的肌上皮层和毛囊外根鞘.目前研究发现,CDH13与多种皮肤病相关,本文将其在皮肤病的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的表达和变化进行简要论述.
【机 构】
: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省皮肤病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DH13编码的T-钙黏着蛋白(T-cadherin/T-cad),属于钙黏蛋白超家族成员,在皮肤中容纳再生干细胞群体的细胞层中表达,即表皮的基底细胞层、皮脂腺的基底层、外分泌腺的肌上皮层、顶腺的肌上皮层和毛囊外根鞘.目前研究发现,CDH13与多种皮肤病相关,本文将其在皮肤病的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的表达和变化进行简要论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比较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上海市皮肤病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门诊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20例,随机分配进入两个治疗组,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组及依奇珠单抗治疗组.用药第4、8、12周后分别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数据.结果 司库奇尤单抗组治疗第4、8、12周后PASI评分分别为11.7
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是一种病变始发于毛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免疫机制研究进展,靶向生物制剂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本文回顾了生物制剂在化脓性汗腺炎的应用进展和作用机制,为日后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患者男,56岁,发现阴囊疣状增生物2年余.皮肤科情况:阴囊见长约1.5 cm、宽约0.6 cm椭圆形淡红色菜花样增生物,质稍硬,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内可见单个或成巢的Paget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淡染.免疫组织化学:EMA(+),CK5/6(-),CK7(+),CEA(+),GCDFP-15(-),p40(-),p63(-),Ki-67(约70%+).诊断:乳房外Paget病.
目的 探讨儿童皮肤毛发移行疹(cutaneous pili migrans,CP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皮肤科医生对CPM的认识,减少临床工作中的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诊治的5例儿童CPM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中男1例,女4例,皮损均位于足部,其中2例位于足底,2例位于踇趾,1例位于趾甲下,主要表现为皮下/甲下黑色线状异物,可伴有移行轨迹,不痒,可有轻微疼痛,去除黑色毛干后痊愈.结论 儿童CPM主要发生在暴露于更高压力的足底和足趾的凸起区域,亦可发生在甲下,皮肤镜和显微镜
目的 建立一种可快速和高效检测大鼠尿液中RNA氧化产物8-羟基鸟苷(8-oxoGuo)的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ID-UPLC-MS/MS).方法 大鼠尿液经10 mmol的乙酸铵处理,加入同位素内标[15N132C1]8-oxoGuo,置于37℃生化培养箱孵育10 min,4℃12000 ×g离心15 min,以含0.1%甲酸的5 mmol乙酸铵和甲醇为流动相,经色谱柱SB-Aq(3.0 mm×100 mm,1.8 μm)分离,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监测m/z300/168(8-oxoG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机制涉及表皮屏障功能破坏、皮肤微生物组异常和2型炎症免疫失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发展,3D皮肤模型已与正常人体皮肤结构接近.通过模拟特应性皮炎的病理机制,许多研究者成功构建出特应性皮炎的3D皮肤模型.该模型被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的病理机制研究、药物筛选方面,是进行特应性皮炎研究的重要工具.故本文对现有的特应性皮炎3D皮肤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在AD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者应用3D皮肤模型研究特应性皮炎提供参考.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丛状血管瘤(tufted angioma,TA)为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部分伴发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是一种具有潜在死亡风险的危重症.目前已报道的KHE/TA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遗传学改变、起源于向淋巴管和血管方向分化的肿瘤干细胞、mTOR通路异常等,KHE/TA向KMP的转化主要涉及血小板捕获.本文将对KHE/T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目前已经研究报
化疗脱发(chemotherapy-induced alopecia,CIA)是化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会对肿瘤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是临床有待于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CIA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且尚无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就几种经典的CIA研究模型的建立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以期为研究者在探明CIA的发病机制、寻找其防治手段时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提供参考.
目的 探究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13、B淋巴细胞表面CD154、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SLE合并TMA患者24例作为TMA组,单纯SLE无TMA患者48例作为SLE组,检测两组外周血ADAMT-13、CD154、sTM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 TMA组外周血ADAMT-13低于SLE组,CD154、sTM高于SLE组(P<0.05);外周血ADAMT-13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C
目的 探讨血清网膜素-1水平在银屑病患者中的分布,分析其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的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PASI评分、有无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进行分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网膜素-1水平.结果 BMI、腰围、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网膜素-1水平在轻、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合并MetS的两组患者在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分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