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团的建设始终在全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依靠力量。新时期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要求我们根据当前团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推进高校团建工作的有力对策,促进高校团建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团员;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率先垂范,就具体工作而言应该落实在创建和谐校园上。
一、新时期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和谐"即为"协调",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成部分,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人,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任务的。总的来说,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的发展的和谐,二是校园内的和谐。人的个体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个体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了个体与校园的和谐共进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动力源泉。
二、当前高校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㈠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专职团干、学生团干和普通团员是构成高校团建工作者的三支主力队伍,队伍的建设是团建工作的动力源泉。目前,三支队伍建设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首先,高校团委和各院系分团委专职团干部数量与大学生团员的数量不成正比,人员编制缺乏,不能针对广大团员青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部分高校中,分团委书记仍然由辅导员兼任的状况还普遍存在,职级得不到解决,工作价值得不到科学的衡量与认可,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团的工作效率。其次,许多大学生团干部团务知识欠缺,忽视团的思想教育和服务团员的长期职能,许多教育形式停留在简单的活动层面,服务意识不强。最后,面对新时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错综复杂的矛盾,部分大学生团员在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失落感、彷徨感在大学生团员群体中滋生,封建迷信思想、庸俗的关系学等也有一定的市场。
㈡团的思想建设力度不足
团的思想建设是高校团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高校本科生团员数占学生总数的95%,有些文科院系的团员比例甚至更高,达到100%,团员覆盖率之高是社会其他单位和部门无法可比的。当前,高校团的建设中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团员意识和团的观念淡薄,缺乏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员的先进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高校团组织建设中重文化功能,轻思想教育功能的现象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高校各级团委组织在开展活动中,文化活动应者甚众,思想教育类活动响应者明显减少,思想教育的效果不佳。
㈢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以党建带团建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来的,强调的是党在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党、团建设配套联动,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使"党建带团建"成为推动新时期基层团的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各级团组织在各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努力把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基层党的建设总体格局,落实"五带一优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完善"党建带团建"的领导机制、
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党建带团建工作不断地深入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应该把团的建设放在党、团建设的全局来研究,强化党建"带"出来的团建要最终服务于党的建设,优化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党、团建设的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三、高校团建工作与创建和谐校园具有内在统一性
高等学校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检验和谐校园建设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要看是否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武装了学生头脑,能否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和谐校园建设和高校团建工作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目标是统一的。因此,高校团组织应该站在党和国家建设的大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展工作必须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和谐校园视角下推进高校团的建设工作之对策
㈠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研究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以党建带团建,是由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特殊政治关系决定的,是党团关系在长达八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历史必然。2000年8月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标志着"党建带团建"正式成为基层团建的一条根本原则。
2002年5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理论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地促进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践发展。调查显示,有少量团干部对本单位的"党建带团建"工作不甚满意,选择"没有建立起'党建带团建'制度"的为 4.6%,另有 9.9%的团干部表示"不清楚";认为团组织工作考核已经列入本单位同级党政领导工作考核序列之中的有 54.6%,没有列入的20%,有25.2%表示不清楚。⑴党建带团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某一级组织或某一方面的工作问题,更不仅仅是"号召"或"重视"所能解决的。
㈡创新观念,树立和谐教育理念
黑格尔在阐述"理念"这一概念时指出:"理念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因此,理念也就是真理,并唯有理念才是真理"。⑵随着"理念"一词波及到教育领域,便有了"教育理念"这一个概念。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迈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前提。
和谐教育理念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 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培养。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康德也曾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长,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实施和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和谐培养",使每个人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回归"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 ⑷进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避免人的程式化、扁平化,形成一种"标准人"。因此在和谐培养原则下成长起来的人,将会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微观基础,真正体 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
㈢不断加强思想建设,以实现人的发展的和谐
高校团的建设中应把思想建设贯穿始终,不断增强大学生团员内心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认同感,实现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已经成为高校团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1、加强团员尤其是团干队伍建设
大学生团员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与培养过程是一个持续教育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项深入细致的信仰转化工程,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目前,高校团建工作者队伍的现状难以适应大学扩招以来不断增长的大学生团员数量,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通的专业团建工作者队伍,通过业务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快其专职化进程,才能不断培养出诸多真正品学兼优、思想进步的优秀团员青年,为我们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创新
当前,一些高校团员青年在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如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时不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迷失方向,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部分人主张多元化,固步自封,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这些都是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相符的。这些迫切需要高校团建工作者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指南,通过学习、教育,使大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并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实践中使其得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洪基、沈黎、田保传:上海党建带团建设工作现状调研(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C].商务印书馆.1982。[3]马安勤、张日新、曾胜昌、林伟波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 求实2006(2)。
[4]崔东云: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
[5]石国亮:关于基层团建创新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 中国青年研究2007(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
[7]朱晓东: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机制的构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8]孙泊、王明华:建构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双向联动"长效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9]杨振斌:用十七大精神开创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N]. 中国教育报2007-11-9。
[10]吴新颖、皮伟兵: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思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1]鞠强:和谐管理,本质、原理、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2]付志平:略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趋势与改革措施(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团员;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率先垂范,就具体工作而言应该落实在创建和谐校园上。
一、新时期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和谐"即为"协调",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成部分,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人,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任务的。总的来说,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的发展的和谐,二是校园内的和谐。人的个体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个体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了个体与校园的和谐共进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动力源泉。
二、当前高校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㈠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专职团干、学生团干和普通团员是构成高校团建工作者的三支主力队伍,队伍的建设是团建工作的动力源泉。目前,三支队伍建设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首先,高校团委和各院系分团委专职团干部数量与大学生团员的数量不成正比,人员编制缺乏,不能针对广大团员青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部分高校中,分团委书记仍然由辅导员兼任的状况还普遍存在,职级得不到解决,工作价值得不到科学的衡量与认可,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团的工作效率。其次,许多大学生团干部团务知识欠缺,忽视团的思想教育和服务团员的长期职能,许多教育形式停留在简单的活动层面,服务意识不强。最后,面对新时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错综复杂的矛盾,部分大学生团员在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失落感、彷徨感在大学生团员群体中滋生,封建迷信思想、庸俗的关系学等也有一定的市场。
㈡团的思想建设力度不足
团的思想建设是高校团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高校本科生团员数占学生总数的95%,有些文科院系的团员比例甚至更高,达到100%,团员覆盖率之高是社会其他单位和部门无法可比的。当前,高校团的建设中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团员意识和团的观念淡薄,缺乏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员的先进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高校团组织建设中重文化功能,轻思想教育功能的现象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高校各级团委组织在开展活动中,文化活动应者甚众,思想教育类活动响应者明显减少,思想教育的效果不佳。
㈢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以党建带团建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来的,强调的是党在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党、团建设配套联动,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使"党建带团建"成为推动新时期基层团的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各级团组织在各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努力把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基层党的建设总体格局,落实"五带一优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完善"党建带团建"的领导机制、
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党建带团建工作不断地深入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应该把团的建设放在党、团建设的全局来研究,强化党建"带"出来的团建要最终服务于党的建设,优化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党、团建设的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三、高校团建工作与创建和谐校园具有内在统一性
高等学校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检验和谐校园建设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要看是否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武装了学生头脑,能否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和谐校园建设和高校团建工作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目标是统一的。因此,高校团组织应该站在党和国家建设的大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展工作必须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和谐校园视角下推进高校团的建设工作之对策
㈠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研究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以党建带团建,是由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特殊政治关系决定的,是党团关系在长达八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历史必然。2000年8月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标志着"党建带团建"正式成为基层团建的一条根本原则。
2002年5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理论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地促进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践发展。调查显示,有少量团干部对本单位的"党建带团建"工作不甚满意,选择"没有建立起'党建带团建'制度"的为 4.6%,另有 9.9%的团干部表示"不清楚";认为团组织工作考核已经列入本单位同级党政领导工作考核序列之中的有 54.6%,没有列入的20%,有25.2%表示不清楚。⑴党建带团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某一级组织或某一方面的工作问题,更不仅仅是"号召"或"重视"所能解决的。
㈡创新观念,树立和谐教育理念
黑格尔在阐述"理念"这一概念时指出:"理念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因此,理念也就是真理,并唯有理念才是真理"。⑵随着"理念"一词波及到教育领域,便有了"教育理念"这一个概念。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迈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前提。
和谐教育理念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 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培养。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康德也曾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长,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实施和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和谐培养",使每个人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回归"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 ⑷进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避免人的程式化、扁平化,形成一种"标准人"。因此在和谐培养原则下成长起来的人,将会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微观基础,真正体 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
㈢不断加强思想建设,以实现人的发展的和谐
高校团的建设中应把思想建设贯穿始终,不断增强大学生团员内心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认同感,实现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已经成为高校团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1、加强团员尤其是团干队伍建设
大学生团员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与培养过程是一个持续教育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项深入细致的信仰转化工程,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目前,高校团建工作者队伍的现状难以适应大学扩招以来不断增长的大学生团员数量,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通的专业团建工作者队伍,通过业务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快其专职化进程,才能不断培养出诸多真正品学兼优、思想进步的优秀团员青年,为我们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创新
当前,一些高校团员青年在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如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时不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迷失方向,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部分人主张多元化,固步自封,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这些都是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相符的。这些迫切需要高校团建工作者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指南,通过学习、教育,使大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并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实践中使其得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洪基、沈黎、田保传:上海党建带团建设工作现状调研(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C].商务印书馆.1982。[3]马安勤、张日新、曾胜昌、林伟波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 求实2006(2)。
[4]崔东云: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
[5]石国亮:关于基层团建创新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 中国青年研究2007(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
[7]朱晓东: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机制的构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8]孙泊、王明华:建构和谐校园与基层党建"双向联动"长效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9]杨振斌:用十七大精神开创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N]. 中国教育报2007-11-9。
[10]吴新颖、皮伟兵: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思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1]鞠强:和谐管理,本质、原理、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2]付志平:略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趋势与改革措施(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