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有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zs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按照当时俄国文学对类似著作所要求的形式来进行重述,大量运用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对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包括“美的定义”,“崇高与滑稽”等若干命题进行批判和讨论,旨在说明从以前科学界流行的观点完全不同的、对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关系的一般观点中得出的结论,那就是:想象世界仅仅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的改造物,而这种改造物是我们的幻想按照我们的愿望而产生的,改造物同现实世界事物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印象比较起来,在强度上是微弱的,在内容上是贫乏的。作者针对当时流行的黑格尔所提出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提出“美就是生活”的唯物主义判断,要求文学艺术的作用在于再现生活,说明和批评生活,作“生活的教科书”,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艺术与现实;美的定义;美就是生活;美的功能;
  阅读书目作者: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批评家。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始终以战斗的美学理论、文艺批评及文学创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书目版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5月第1版
  阅读书目的内容结构概括:
  本书关于“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讨论主要可以分为4个部分:①关于美的定义;②美学范畴中若干概念的讨论;③艺术创作形态之间的论述;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作用。作者首先批判了唯心主义美学观点有关“美”的定义,然后提出了“美就是生活”的中心论点,并从美学范畴中“崇高与滑稽”、“悲剧”、“命运”、“弱点与道德”等概念入手,分析了唯心主義觀点对于审美的错误判断,进行了艺术中的美与现实中的美的比较,对艺术创作的不同形式“建筑”、“雕塑与绘画”、“音乐”、“诗”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出艺术的价值和艺术的主要作用在于“再现现实”与“说明生活”。
  我的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一书中,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认为“美是被视为观念之纯粹表现的个别的感性对象,因此在观念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感性地显现在这个别的对象上,而在个别的感性对象中,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观念的纯粹表现”这种流行的美学体系中的观点是错误的,批判了“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这一美学公式之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即:美就是生活。他肯定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意义,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第三版序言中提到,他厌烦黑格尔哲学,因为它不能使人形成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所以,我们可以把本书的中心观点看作是作者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关于美的唯心主义定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双重影响下所得出的结论。因此,本书在阐述作者自己美学观点过程中的套路,形式上表现为“先推翻,后建立”。一方面在推翻当时流行的美学体系中的各种命题,另一方面旨在建立自己的,或者说是运用自己的形式语言去转述费尔巴哈的观点。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被认为是“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这种“一件事物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这种说法,换句话说等同于“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样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存在。例如:认为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那它的形象就得跟森林的观念完全符合,它必须是树木高大,枝叶茂密。玫瑰花是美的,那它就要是鲜嫩艳丽,花瓣盛开的。这样的自身形象与自身观念完全符合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美丽的事物。然而,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如:沼泽地在沼泽的范畴中越发的形象与观念相称,青蛙越发的长的像青蛙,从美学的方面来看就越丑。这充分的说明了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就是美的这个定义太过空泛了,它只能说明已经在美的事物的同类之中的事物是美的,而不能交代清楚关于美的标准。在自然领域里,同一种类的东西中没有多种多样的典型,的确适合运用这条公式去检验,然而,在例如动物之类的多种多样的典型的领域内,这样的标准就显得相当的不合适。换个角度来看,“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吻合,统一”似乎指代的是艺术作品,它含有对于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特性的另一正确的暗示。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视艺术美胜于现实美的那种黑格尔派的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这个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观点是对美的概念的最好解答,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他围绕这个观点探讨了人类美的主要属性,认为那些属性都只是因为显现了我们所了解的那种生活,这才给予我们美的印象,并推论出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这一当时非常具有批判性的观点,与“艺术所创造的美高于客观现实中的美”的看法站在了对立面,表达了艺术应当引导人走向生活,走向斗争的革命民主主义特色。
  比较与辨析: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家、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赞赏。其著名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批判,提出“美是生活”的定义。在他的意识中,美的标准并不是抽象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由具体的经济生活条件决定的。换句话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更能结合美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带有一种朴实、朴素的阶级意识。在列宁的《“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中,列宁提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幻想通过旧的、半封建的农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同时还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善于用革命的精神去影响他那个时代的全部政治事件,”。列宁在《民粹派论尼·康·米海洛夫斯基》中还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并且一直到他一生的最后一天都在嘲笑时髦的‘实证论者’对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所作的种种让步。”在列宁看来,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不能够上升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但他依旧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能够提出“美就是生活”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美学观点,也正是在拥有这样的社会主义民主主义者身份和唯物主义理论修养的基础中提炼而成的。
  批判性结论:
  作者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审美关系的问题,并且考察那种认为真正的美不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只能由艺术来体现的流行见解是否正确。和这个关键问题所密切联系的,是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内容的问题。在研究什么是美的本质的问题的时候,作者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结论。实际上这个结论是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观点,他把唯物主义的结论应用到艺术的领域中,而且这样的一种唯物主义是借鉴于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唯物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他常常把艺术看成只是消极地再现现实,而忽略艺术改造社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因为要反驳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美学所认为的艺术高于生活的那种概念,经常片面地、孤立地强调现实生活而过分贬低艺术的精神价值。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作者在阐述自己所支持的观点时,存在滥用论据,忽略了引用论据的现实性、客观性的问题,陷入了语义和逻辑的矛盾之中。例如书中的一个论证“几乎没有一件一百年或一百五十年前创作的作品,在现在看起来不是觉得老旧或可笑的,纵有天才的力量烙印在上面也无济于事”,就透露出显而易见的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和为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中获得了价值,但同时也因为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矛盾,产生了自我局限。在我看来是片面的美学思想作品,褒贬共存。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华丽,进而导致了包装材料的浪费,大量的垃圾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设包装设计也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倡一切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包装的实用性消费者经济的承受能力,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从人的心理需求入手,结合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从包装设计的构思、图形、文字、颜色等方面着手设计出简洁实用美观符合大众需求的包装作品。  【关键词
期刊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宋代绘画中的“墨戏”是文人画家以一种游戏的心态进行即兴的挥毫,是当时文人陷入一种除读书写诗之外的游戏中无法自拔的情境,以情达意,宣泄内心情感为手段,其真正目的确是想通过无拘无束的“游戏笔墨”的活动来宣泄对封建体制和现实的不满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紧张而压抑的心境得以放松。但这种即兴的挥毫并不是无所谓的戏墨,而是创作主体为了得到精神世界
期刊
我国的舞蹈的发展在建国前也就是零星的几部舞剧与数部舞蹈,隨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到改革开放之后每年产量出数部或数十步舞蹈或舞剧的发展之势,原因何其,在建国初的我国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到庆祝我国民族解放,举国腾飞的大型歌舞剧《东方红》,和此后几年的《小刀会》,及描述的大型西域题材的地方团体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此后,还有以芭蕾舞形式表现的大型舞蹈《白毛女》,以上的舞蹈剧属于以保守
期刊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随着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本文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分析;未来展望  一、引言: 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权德舆碑志中的人物刻画方法。  【关键词】:权德舆;人物碑志;写作手法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唐代诗人、政治家、古文运动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旧唐书》卷一四八,《新唐书》卷一六五皆有传。有文集五十卷行世。权德舆文集,存世的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本子:第一种是他的全集,五十卷本;第二种是他的诗集,十卷本;第三种是他的诗集,二卷本。权德舆的散文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小说,苏童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位男性作家,其“红粉系列”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性格鲜明,形象立体,使其名声大噪。《红粉》发表于1991年,通过独特的视角讲述了,解放初期妓女在接受改造的过程中的辛酸和艰辛。其中塑造了秋仪和小萼的两位女性形象,展示出身处在边缘的女性形象以及悲剧原因。  【关键词】:苏童;《红粉》;女性形象  《红粉》主要讲了秋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愈发提高,这就要求设计者做好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环境设计与室外环境设计两个类型,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艺术理念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环境设计;艺术理念;阐释  引言:艺术理念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理念的更新与审美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视错觉的概念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运用视错觉原理所创造的视错觉图形进行了重点解析,目的是探讨如何在海报设计中运用风趣幽默、新奇独特而富有变化的视错觉图形,以此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给予受众者更多的视觉乐趣和审美享受,同时也希望文章给设计师提供设计启示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视错觉;视错觉图形;视错觉原理;海报设计  一、.视错觉原理  1.生理方面  1.1眼动理论  任桂
期刊
【摘要】:我国在中西比较美术的学科实践中,开始于“西学东渐”背景中,通过对中西方的比较美术梳理其成果发现,比较美术学在学科建设与研究方面的现状不太乐观,在研究中还需要依靠比较文学的成果,这对比较美术学自身所拥有的特点更大程度上就被掩盖,难以表现出中西的比较美学独特性,中西的比较美术可以在美术研究、理论、批评作为重要的理论,尤其是在当前中西相互融合背景下,比较美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理论,更好指导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设计伦理及儿童敏感期的角度出发,以儿童动画对3-6岁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探究设计伦理对儿童动画创作的重要性。给我们一个思考,设计创造出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动画。本文作者以分析儿童动画作品,呼吁在儿童动画创作中体现人文关怀,试图把传统文化及真善美运用到儿童动画创作中去;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创作出真正适合动画作品,使中国儿童动画的道路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