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进行BV筛查和治疗对预防早产的意义。方法:选择做产前检查的孕妇2600例,于妊娠16~32周取阴道分泌物进行BV筛查,阳性者509例,其中16~19周者(早发组)216例,24~30周者(晚发组)293例;同时,将BV阳性的两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观察各组早产、晚期流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晚期流产、早产及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发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高于晚发组,但未构成统计学差异。早发组中,治疗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而晚发组中,治疗组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与未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早中期妊娠的孕妇进行BV普遍筛查,阳性者给与治疗,可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关键词 妊娠 BV筛查 早产[H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79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09年9月收治做产前检查的孕妇2600例,年龄21~40岁,除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以及孕期使用抗生素的孕妇,于妊娠16~32周取阴道分泌物进行BV筛查,阳性者509例,其中16~19周者(早发组)216例,24~30周者(晚发组)293例;随机选取BV阴性的孕妇30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将BV阳性的两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观察各组早产,晚期流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发生率。
BV的诊断方法:用棉签取阴道侧壁的分泌物涂抹于干燥玻片上,用精密pH试纸(pH 3.8~5.4)直接检测其pH值,在涂有阴道分泌物的玻片上加入10% KOH2滴,出现氨臭味为实验阳性。阴道分泌物涂片在高倍显微镜下找线索细胞,下列4项中3项阳性者可诊断为BV[1]:①阴道分泌物均质,稀薄,白色,黏附于阴道壁;②线索细胞阳性;③阴道分泌物pH值>4.5;④胺实验阳性。
方法:治疗组在知情同意下自愿选择用甲硝唑0.2g,日3次,口服,连服7天,必要时重复检查直至实验室检查阴性;未治疗组进行健康宣教,自愿放弃任何治疗,仅随访。所有孕妇观察到妊娠结束。
结 果
检出情况:2600例孕妇,检出BV者509例,检出率19.6%。
各组妊娠结局的比较:两组晚期流产、早产及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发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高于晚发组,但未构成统计学差异。见表1。
两组中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妊娠结局的比较:晚发组中,治疗组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与未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早发组中,治疗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见表2。
讨 论
BV与早产的关系:细菌性阴道病是指阴道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菌群失调,正常优势菌群如乳酸杆菌被加特纳菌等厌氧菌和支原体替代,阴道酸性下降,微环境紊乱。关于BV引发早产的机制,目前认为BV可增加阴道和宫颈弹性蛋白酶、黏蛋白酶和唾液酸酶的浓度,软化宫颈,改变宫颈的防御机能,允许微生物进入宫体。微生物感染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直接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造成磷脂酶和前列腺素产生。同时,入侵的细菌释放外毒素,激活蜕膜和胎膜,使其产生细胞因子,如TNF、IL-α、IL-β、IL-6、IL-8、和GM-CSF,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改反应使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被激活,前列腺素从胎盘、羊膜、绒毛膜释放,从而引起早产。微生物感染可引发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的释放,促进绒毛膜和羊膜的蜕变,导致胎膜早破,从而引发早产[2]。
妊娠期BV的治疗与早产的预防:虽然BV是早产的确定高危因素,可增加早产的风险,但目前应用抗生素治疗BV是否能降低早产的发生率还存在争议。国内学者杨慧霞[3]建议有早产高危因素且BV筛查阳性者,及有症状的BV孕妇,采用甲硝唑治疗1周以上。我们的研究虽然是非选择性地对孕妇进行常规筛查,但对于早期(妊娠16~24周)发现BV阳性者给与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早产的发生率,而对于晚期(妊娠24~32周)发现者给予治疗,却未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可见,早期发现妊娠期BV并给予积极治疗对预防早产的发生是有意义的。对于妊娠期BV的治疗,目前方法不一。有学者选择甲硝唑阴道给药,也有口服阿奇霉素或克林霉素等治疗。我们选用的是口服甲硝唑治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降甲硝唑列为B类药,妊娠期使用时安全的。而且,BV在妊娠期可能合并上生殖道感染,因此,多数学者主张选择口服用药[3]。我们的实验证明口服甲硝唑治疗妊娠期BV有效。然而,目前,我国的甲硝唑药品说明书上仍标明为孕妇慎用药,因此,我们尚未对早期妊娠的孕妇进行筛查和治疗,仅包含了妊娠16~32周的孕妇。许多学者主张对早期妊娠的孕妇进行筛查和治疗,但由于国内医疗环境的影响,我们尚未开展。但我们的观点也支持对早期孕妇进行筛查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提高围生期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1.
2 尹玉竹,李小毛,李国良,等。细菌性阴道病和早产者宫颈分泌物IL-β,IL-6含量变化的相关性.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6):361-362.
3 杨慧霞.重视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72.
关键词 妊娠 BV筛查 早产[H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79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09年9月收治做产前检查的孕妇2600例,年龄21~40岁,除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以及孕期使用抗生素的孕妇,于妊娠16~32周取阴道分泌物进行BV筛查,阳性者509例,其中16~19周者(早发组)216例,24~30周者(晚发组)293例;随机选取BV阴性的孕妇30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将BV阳性的两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观察各组早产,晚期流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发生率。
BV的诊断方法:用棉签取阴道侧壁的分泌物涂抹于干燥玻片上,用精密pH试纸(pH 3.8~5.4)直接检测其pH值,在涂有阴道分泌物的玻片上加入10% KOH2滴,出现氨臭味为实验阳性。阴道分泌物涂片在高倍显微镜下找线索细胞,下列4项中3项阳性者可诊断为BV[1]:①阴道分泌物均质,稀薄,白色,黏附于阴道壁;②线索细胞阳性;③阴道分泌物pH值>4.5;④胺实验阳性。
方法:治疗组在知情同意下自愿选择用甲硝唑0.2g,日3次,口服,连服7天,必要时重复检查直至实验室检查阴性;未治疗组进行健康宣教,自愿放弃任何治疗,仅随访。所有孕妇观察到妊娠结束。
结 果
检出情况:2600例孕妇,检出BV者509例,检出率19.6%。
各组妊娠结局的比较:两组晚期流产、早产及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发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高于晚发组,但未构成统计学差异。见表1。
两组中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妊娠结局的比较:晚发组中,治疗组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与未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早发组中,治疗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见表2。
讨 论
BV与早产的关系:细菌性阴道病是指阴道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菌群失调,正常优势菌群如乳酸杆菌被加特纳菌等厌氧菌和支原体替代,阴道酸性下降,微环境紊乱。关于BV引发早产的机制,目前认为BV可增加阴道和宫颈弹性蛋白酶、黏蛋白酶和唾液酸酶的浓度,软化宫颈,改变宫颈的防御机能,允许微生物进入宫体。微生物感染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直接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造成磷脂酶和前列腺素产生。同时,入侵的细菌释放外毒素,激活蜕膜和胎膜,使其产生细胞因子,如TNF、IL-α、IL-β、IL-6、IL-8、和GM-CSF,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改反应使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被激活,前列腺素从胎盘、羊膜、绒毛膜释放,从而引起早产。微生物感染可引发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的释放,促进绒毛膜和羊膜的蜕变,导致胎膜早破,从而引发早产[2]。
妊娠期BV的治疗与早产的预防:虽然BV是早产的确定高危因素,可增加早产的风险,但目前应用抗生素治疗BV是否能降低早产的发生率还存在争议。国内学者杨慧霞[3]建议有早产高危因素且BV筛查阳性者,及有症状的BV孕妇,采用甲硝唑治疗1周以上。我们的研究虽然是非选择性地对孕妇进行常规筛查,但对于早期(妊娠16~24周)发现BV阳性者给与积极治疗可明显降低早产的发生率,而对于晚期(妊娠24~32周)发现者给予治疗,却未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可见,早期发现妊娠期BV并给予积极治疗对预防早产的发生是有意义的。对于妊娠期BV的治疗,目前方法不一。有学者选择甲硝唑阴道给药,也有口服阿奇霉素或克林霉素等治疗。我们选用的是口服甲硝唑治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降甲硝唑列为B类药,妊娠期使用时安全的。而且,BV在妊娠期可能合并上生殖道感染,因此,多数学者主张选择口服用药[3]。我们的实验证明口服甲硝唑治疗妊娠期BV有效。然而,目前,我国的甲硝唑药品说明书上仍标明为孕妇慎用药,因此,我们尚未对早期妊娠的孕妇进行筛查和治疗,仅包含了妊娠16~32周的孕妇。许多学者主张对早期妊娠的孕妇进行筛查和治疗,但由于国内医疗环境的影响,我们尚未开展。但我们的观点也支持对早期孕妇进行筛查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提高围生期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1.
2 尹玉竹,李小毛,李国良,等。细菌性阴道病和早产者宫颈分泌物IL-β,IL-6含量变化的相关性.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6):361-362.
3 杨慧霞.重视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