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题重头戏,又是诸多考点中得分率偏低版块。怎样才能有效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试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 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有删改)
1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6分)
——————————————————————————
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问题。(6分)
——————————————————————————
(1)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义是什么?(2分)
——————————————————————————
(2)说说文中“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这句话的含义。(4分)
——————————————————————————
3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作答。(4分)
——————————————————————————
4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6分)
——————————————————————————
一、跳出局部,着眼整体
急忙浏览文章,然后马上看问题,对文章阅读不到位,是无效阅读。直接先看问题,然后再东一下西一下阅读文章,不能很好地做到前后文联系,所答也多是不够准确和完善。这两种方式不可取。
读懂文章,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前提。做题首先要保证快速读懂文章,准确筛选有价值信息,为具体答题做好准备。整体把握文章,是现代文阅读最重要方式。即阅读时不局限于部分,要着眼于整体,从标题开始,一直读到结尾,读懂文章主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对重要词句作勾划,有利于把握文意。每篇文章都有或明或暗扣中心的句子,多是表达观点的议论句和抒发情感的抒情句,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并作勾划。要对文章文体作出判断,然后有意识地注意相对应要素。说明文要注意明确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说明语言等;小说要注意明确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三要素;散文要明确作者所描述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和志趣等。对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对偶、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也要留心。这些句子既有助于快速读懂文章,又可能是后面问题的着意点、解答点。
阅读《另一种纪念碑》,纵观全文,从内容看,可以勾划以下句子,筛选出能把握全文主旨的有价值信息:“其实,……是永无故乡可回的。”“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涌流出来的。”“中国人枯叶一般……水意深沉的沃土。”“我一直不解的是,……和误读。”“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的深刻悲痛!’”“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创痛和沧桑。”“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透过这些句子,能很快整体感知全文主旨:作者理性地诠释了作为一代文苑宗师沈从文的“独特”,并对其作品内涵及精神世界作出了精当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无比崇敬和深沉怀念之情。从形式看,文章体裁是散文,留心“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的大悲哀?”“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无比美丽的森林。”等修辞句子,饱含丰富感情,有助于把握全文情感。
二、明确问题,注意细节
扣准要求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关键。整体读懂全文后,要认真揣读文后问题,明确其实质、涉及考点、解答要求,进而明确答案应具备要素。历年来此类题学生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根本不明确问题有哪些提示和要求就匆忙作答。
要注意从细节入手审读问题。一是问题本身细节,要透过问题表述中一些有价值字词明确问题要求和实质。有的问题本身隐含提示,有的本身限定解答角度,有的明示解答范围,有的暗示了解答要点,有的明示解答方向,有时问题间还有关联。明确问题后再精读文章,要做到“五个关注”:关注文章标题,关注文章开头和结尾,关注每段话开头和结尾,关注议论抒情句,关注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文段。其中,最后一条特别重要。
如最后一题问题表述有以下要点:提示两个关注点:“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提出解答要求“简要谈谈”。审准问题后,就明白了其答案要点:要谈谈“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含义;要列举你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某部作品,具体阐述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要得出第一个答案要点必须回到文章本身,关注“写它时,……深刻悲痛”这句话所在文段和与之相关上、下文段,不难概括出较准确答案来。得出第二个答案要点更容易,一方面文中有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的评析,另一方面高中学过这部作品的选文,所以最好的处理就是结合《边城》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示例:这句话是说,沈从文用诗意的文笔讲述着他对生活独到而深沉的思考,而这种深刻悲痛的情怀却往往隐藏在文字中不易被人们所理解。以《边城》为例,作者用抒情的优美笔触,描绘湘西幽雅的山光水色,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然而作品中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壮的天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翠翠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惨淡。作者通过诗意神话的破灭,表现出内心难以诉说的悲痛。)
三、联系比较,以文解文
答全要点,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保障。很多同学常慨叹:在考场上,我每个题都解答了,而且当时感觉似乎都解答得不错啊,可分数为什么这么低呢?究其实质,还是解答不够准确,答案要点不够完整。
读懂文章和扣准问题后,还要回到文章本身,特别是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文段,在精读中联系比较,分析归纳,以文解文,以求解答全面。答题的基本原则:除带有普遍规律性答案和有特别要求需用自己话概括外,要尽量结合原文词句作解答。有些题答案可能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但也要注意根据原文一些重要词句探究、概括出较为恰当的答案。联系比较、以文解文十分重要。一是联系平时课堂所学、课外所练,根据一般性规律回答问题;二是联系上下文,前后关联,不只着意于特定问题或特定字词句,以得出更为完善答案。要将此问题与平时所练、所考相类似问题作比较,明确此问题实质,进而明确解答要素或要点;将此答案与彼答案比较,特别是面对一个需要概括归纳的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解答表述,要注意比较综合,进而明确究竟怎样回答更为准确和完善;将备选答案与原文比较,明确它们不一致的地方,作正确选择。以文解文,就是在文章中读懂文章,用文中语言理解阅读中需要解决的障碍,或者以此文解彼文,此文与彼文互解。
如解答第3小题,首先要回到第4段,精读有关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的语句。然后联系全文分析,整篇文章是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是“正”;而第4段宕开一笔,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是“反”,正反形成鲜明对比。再联系平时所学有关对比的作用,不难明白这是突出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但只这样回答不全面。还应结合前后文表述,明确作者所言“误解和误读”背后沈从文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另外,在“正”、“反”比较中,还要提炼出作者分别对“误解和误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综合分析后,就可得出比较完善的答案。(参考答案:①对比突出沈从文在深沉美丽的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表现沈从文的伟大;②表现作者对沈从文被误解的痛心,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综上,解现代文阅读题应先整体读懂文章,然后审读问题,根据问题再精读文段,在此基础上,认真联系比较,综合归纳出较为准确、完善答案。其核心就是:读懂、扣准、答全。
【作者简介】
陈胜全,特级教师,现任四川省乐至中学副校长,全国中语会会员,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试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 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有删改)
1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6分)
——————————————————————————
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问题。(6分)
——————————————————————————
(1)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义是什么?(2分)
——————————————————————————
(2)说说文中“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这句话的含义。(4分)
——————————————————————————
3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作答。(4分)
——————————————————————————
4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6分)
——————————————————————————
一、跳出局部,着眼整体
急忙浏览文章,然后马上看问题,对文章阅读不到位,是无效阅读。直接先看问题,然后再东一下西一下阅读文章,不能很好地做到前后文联系,所答也多是不够准确和完善。这两种方式不可取。
读懂文章,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前提。做题首先要保证快速读懂文章,准确筛选有价值信息,为具体答题做好准备。整体把握文章,是现代文阅读最重要方式。即阅读时不局限于部分,要着眼于整体,从标题开始,一直读到结尾,读懂文章主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对重要词句作勾划,有利于把握文意。每篇文章都有或明或暗扣中心的句子,多是表达观点的议论句和抒发情感的抒情句,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并作勾划。要对文章文体作出判断,然后有意识地注意相对应要素。说明文要注意明确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说明语言等;小说要注意明确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三要素;散文要明确作者所描述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和志趣等。对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对偶、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也要留心。这些句子既有助于快速读懂文章,又可能是后面问题的着意点、解答点。
阅读《另一种纪念碑》,纵观全文,从内容看,可以勾划以下句子,筛选出能把握全文主旨的有价值信息:“其实,……是永无故乡可回的。”“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涌流出来的。”“中国人枯叶一般……水意深沉的沃土。”“我一直不解的是,……和误读。”“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的深刻悲痛!’”“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创痛和沧桑。”“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透过这些句子,能很快整体感知全文主旨:作者理性地诠释了作为一代文苑宗师沈从文的“独特”,并对其作品内涵及精神世界作出了精当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无比崇敬和深沉怀念之情。从形式看,文章体裁是散文,留心“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的大悲哀?”“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无比美丽的森林。”等修辞句子,饱含丰富感情,有助于把握全文情感。
二、明确问题,注意细节
扣准要求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关键。整体读懂全文后,要认真揣读文后问题,明确其实质、涉及考点、解答要求,进而明确答案应具备要素。历年来此类题学生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根本不明确问题有哪些提示和要求就匆忙作答。
要注意从细节入手审读问题。一是问题本身细节,要透过问题表述中一些有价值字词明确问题要求和实质。有的问题本身隐含提示,有的本身限定解答角度,有的明示解答范围,有的暗示了解答要点,有的明示解答方向,有时问题间还有关联。明确问题后再精读文章,要做到“五个关注”:关注文章标题,关注文章开头和结尾,关注每段话开头和结尾,关注议论抒情句,关注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文段。其中,最后一条特别重要。
如最后一题问题表述有以下要点:提示两个关注点:“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提出解答要求“简要谈谈”。审准问题后,就明白了其答案要点:要谈谈“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含义;要列举你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某部作品,具体阐述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要得出第一个答案要点必须回到文章本身,关注“写它时,……深刻悲痛”这句话所在文段和与之相关上、下文段,不难概括出较准确答案来。得出第二个答案要点更容易,一方面文中有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的评析,另一方面高中学过这部作品的选文,所以最好的处理就是结合《边城》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示例:这句话是说,沈从文用诗意的文笔讲述着他对生活独到而深沉的思考,而这种深刻悲痛的情怀却往往隐藏在文字中不易被人们所理解。以《边城》为例,作者用抒情的优美笔触,描绘湘西幽雅的山光水色,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然而作品中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壮的天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翠翠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惨淡。作者通过诗意神话的破灭,表现出内心难以诉说的悲痛。)
三、联系比较,以文解文
答全要点,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保障。很多同学常慨叹:在考场上,我每个题都解答了,而且当时感觉似乎都解答得不错啊,可分数为什么这么低呢?究其实质,还是解答不够准确,答案要点不够完整。
读懂文章和扣准问题后,还要回到文章本身,特别是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文段,在精读中联系比较,分析归纳,以文解文,以求解答全面。答题的基本原则:除带有普遍规律性答案和有特别要求需用自己话概括外,要尽量结合原文词句作解答。有些题答案可能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但也要注意根据原文一些重要词句探究、概括出较为恰当的答案。联系比较、以文解文十分重要。一是联系平时课堂所学、课外所练,根据一般性规律回答问题;二是联系上下文,前后关联,不只着意于特定问题或特定字词句,以得出更为完善答案。要将此问题与平时所练、所考相类似问题作比较,明确此问题实质,进而明确解答要素或要点;将此答案与彼答案比较,特别是面对一个需要概括归纳的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解答表述,要注意比较综合,进而明确究竟怎样回答更为准确和完善;将备选答案与原文比较,明确它们不一致的地方,作正确选择。以文解文,就是在文章中读懂文章,用文中语言理解阅读中需要解决的障碍,或者以此文解彼文,此文与彼文互解。
如解答第3小题,首先要回到第4段,精读有关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的语句。然后联系全文分析,整篇文章是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是“正”;而第4段宕开一笔,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是“反”,正反形成鲜明对比。再联系平时所学有关对比的作用,不难明白这是突出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但只这样回答不全面。还应结合前后文表述,明确作者所言“误解和误读”背后沈从文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另外,在“正”、“反”比较中,还要提炼出作者分别对“误解和误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综合分析后,就可得出比较完善的答案。(参考答案:①对比突出沈从文在深沉美丽的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表现沈从文的伟大;②表现作者对沈从文被误解的痛心,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综上,解现代文阅读题应先整体读懂文章,然后审读问题,根据问题再精读文段,在此基础上,认真联系比较,综合归纳出较为准确、完善答案。其核心就是:读懂、扣准、答全。
【作者简介】
陈胜全,特级教师,现任四川省乐至中学副校长,全国中语会会员,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