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高职院校毕业生和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已经日渐突出了。因此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解决未来这一矛盾的唯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制造条件来推动工学结合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校企融合
特色是学校的灵魂,强化特色发展意识,实施品牌强校战略,已成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共同战略选择。高职院校应该紧紧围绕“校企融合”做文章,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内涵,发挥“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在创构现代学徒制教育办学模式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职业教育源于企业,“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的新阶段,是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必然之路。高职院校要采用“校企融合”为基础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从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专业建设的场地功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化”。实践证明,“校企融合”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校企之间实现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
1 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的融合
学校校企一体的运行模式强调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保障“校企一体化”,其关键在于“化”。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把实习教学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马,两种职能,分管教学副校长兼实习工厂厂长,教学专业实训部主任兼实习车间主任,专业教师兼实习车间班组长。构建“合二为一”的产教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的统一。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在学院建立集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人才互用、资源共享”为基础,开展“校企双制”模式下的宽领域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使校企融合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2 校企在培养模式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以“产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推行“工学交替教学”,通过“四个对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对接。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广泛吸收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构建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生产性实训场地建设,融合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对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汇聚职业教育政策、信息、技术等资源,充分满足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满足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重点建设省市重点专业。进一步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努力实现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育效果与单位需要相对接。根据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进行培养教育,争取与企业单位需要相融合。
教学管理与工学结合相对接。将学习和岗位工作这两个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要积极探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坚持“校企合一、产训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引厂入校”、“引校入厂”等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新教学环境,构建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学生多元化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3 校企在培养目标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质量、品牌、规模、效益并重的发展方针,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之路,随着“校企融合”的逐步深入,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促进专业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文件、共同开发与工作领域相吻合的课程体系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提升师资水平。以名师为引领,突出教师下厂锻炼实践、企业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合作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师资水平将得到提升。
提高教学质量。创设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生动,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拓展培训鉴定。在实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要畅通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鉴定的渠道,促进职业教育“双翼驱动”功能的扩展,体现高职院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的作用。
扩大品牌形象。学校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在企业、社会以及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春芳,等.中山市技師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实践、创新与探索[J].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3(11).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校企融合
特色是学校的灵魂,强化特色发展意识,实施品牌强校战略,已成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共同战略选择。高职院校应该紧紧围绕“校企融合”做文章,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内涵,发挥“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在创构现代学徒制教育办学模式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职业教育源于企业,“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的新阶段,是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必然之路。高职院校要采用“校企融合”为基础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从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专业建设的场地功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化”。实践证明,“校企融合”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校企之间实现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
1 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的融合
学校校企一体的运行模式强调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保障“校企一体化”,其关键在于“化”。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把实习教学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马,两种职能,分管教学副校长兼实习工厂厂长,教学专业实训部主任兼实习车间主任,专业教师兼实习车间班组长。构建“合二为一”的产教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的统一。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在学院建立集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人才互用、资源共享”为基础,开展“校企双制”模式下的宽领域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使校企融合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2 校企在培养模式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以“产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推行“工学交替教学”,通过“四个对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对接。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广泛吸收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构建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生产性实训场地建设,融合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对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汇聚职业教育政策、信息、技术等资源,充分满足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满足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重点建设省市重点专业。进一步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努力实现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育效果与单位需要相对接。根据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进行培养教育,争取与企业单位需要相融合。
教学管理与工学结合相对接。将学习和岗位工作这两个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要积极探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坚持“校企合一、产训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引厂入校”、“引校入厂”等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新教学环境,构建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学生多元化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3 校企在培养目标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质量、品牌、规模、效益并重的发展方针,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之路,随着“校企融合”的逐步深入,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促进专业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文件、共同开发与工作领域相吻合的课程体系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提升师资水平。以名师为引领,突出教师下厂锻炼实践、企业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合作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师资水平将得到提升。
提高教学质量。创设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生动,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拓展培训鉴定。在实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要畅通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鉴定的渠道,促进职业教育“双翼驱动”功能的扩展,体现高职院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的作用。
扩大品牌形象。学校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在企业、社会以及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春芳,等.中山市技師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实践、创新与探索[J].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