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九年科举借闱之争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 :教育与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闱是科举学术语之一.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出现时,封建政府借用异地科场集中办理乡试或会试的科举现象,以保障科举制度的实行和杰出人才的选拔.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苏、皖二省大乱,江南乡试停滞.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咸丰九年苏、皖二省向清廷中央提议借浙闱举办江南乡试.而后,众官员从借闱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公平性、保障性等五个维度出发,对此提议展开激烈讨论,赞成者多从教育公平、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优势,反对者则从考场承载力、考场安全等方面质疑其实际可操作性.三个多月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最终清政府决定苏、皖二省借浙闱举行己未恩科乡试,同时补带乙卯正科.观古鉴今,清代借闱对高考制度的完善仍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改革对世界各国教育博士培养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回应专业博士教育社会质疑、弥补哲学博士教育长期缺失双重需要推动下,哈佛大学对教育博士学位培养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撤销原教育博士学位(Ed.D.)、新设教育领导博士学位(Ed.L.D.)、创设教育哲学博士学位(Ph.D.),形成了两种博士学位并存共生新格局.从培养模式比较看,专业博士回归“实践”属性,教育哲学博士凸显“学术性”特点,且两者均高度重视跨学科教育和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培养教育博士起步较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可借鉴哈佛大学经验教
“强基计划”是在总结自主招生政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教育根本要求所进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对2020年和2021年36所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文本分析发现,“强基计划”招生定位于有志深耕基础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坚持科学与公平的价值导向,集中优质资源多维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但政策执行过程中依旧有潜在风险,部分高校考生入围或录取条件模糊、多维度的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人才培养成效可能不及预期.
蜡烛与明清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科举考试用烛可分为科举考场用烛及科举考生用烛.明代乡、会试科举考场用烛数量可观,用烛品种丰富,用烛场合较多;清代会试考场用烛量大,清政府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会试考场给烛方式及数量作具体规定,使其更为完备.明代考生用烛既承袭旧制,亦有所创新,体现明代科举制的与时俱进;清前期科举考生用烛并不规范,但经乾隆一朝整饬,考生用烛规范性达到顶峰.令人深思的是,清政府虽对科举制多有改进,然而不过是对譬如用烛制等无关紧要方面的调整,厘革始终未触动科举制的实质,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科举制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