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吾本爱丘山。故乡箐花便在深山中。
故乡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人忘了她所有的不美之处,只记得她的好。无论去到哪里,总是怀揣着一个声音,那是来自故乡的呼唤。应了这呼唤,每年再忙都努力地抽时间回去一趟,让自己徜徉在故乡的旷野里,自由呼吸着故乡的空气,哪怕每次都只有短短的几天。
这个暑假,一如既往地带孩子回故乡。驱车六百多里,从高速路到二级路再到盘山公路,最后,当可爱的木楞房终于映入眼帘,一切奔波劳累都已抛到脑后,仿佛虔诚的朝拜者在千里跋涉之后终于修得正果,大悟大彻。那一瞬,有种冲动想对着它顶礼膜拜。孩子不解,我为什么对着木楞房发呆。我半天回过神来,讳莫如深地告诉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木楞房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曾经在它的庇护下长大的我和兄弟姐妹们都已远走他乡,年迈的父母没有人照顾,也不得不随孩子离开,到陌生的地方生活。只有木楞房还留在那儿,在青山绿水间静默着,宠辱不惊地注视着山间的一草一木,任云卷云舒,看我们兄妹来了又走了……
我们马不停蹄地打扫卫生,晾晒被褥,清洁炊具,又把房前屋后已经高过人头的蒿枝杂草等清除干净,这才烧火煮饭。木楞房上炊烟袅袅,亲友邻居们便知道我们回来了,大家闲暇时便聚拢来,木楞房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就像小时候一样。但其实已经有很多不一样了,小时候点的是松明火把,现在用电灯了;水也已引到家里,不用到溪边去挑了;电磁炉、电饭煲、冰箱……现在生活起居其实已经可以不用烧火了。我们还执着地烧火,除了让孩子体验生活之外,更多地还是为了那挥之不去的“小时候”情结。况且,木楞房在这里执着地守望多年,是该有这样的炊烟来慰藉它空寂的晚年。是的,木楞房已经老了。它的木头颜色更加深沉,没有了年轻时的光泽。屋顶由薄木板换成了瓦之后,它承受的重量大为增加,东北角都有些往下陷了。我们为它拂去墙角的蛛网,拂去经年的尘埃,却挽留不住时光的流逝,挽留不住它渐渐老去的生命……
扛起锄头到地里去。说是“地”,其实早就退耕还林了,前些年栽种过核桃,因为没有人照看,零零星星地成活了不多的一些,现在约有两个人高了,其余大多數却没能竞争过长势疯狂的杂草灌木。放眼望去,茅草大丛大丛的;连翘黄色的花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松树不知不觉间已经到处都冒出来了,大个的已经比膝盖还高了,看这燎原之势,不用很久这里又将成为一片松林了。而前些日子栽种的花椒却相形见绌,它们初来乍到扎根不深还很羸弱,细看才能见着几片嫩叶在周围铺天盖地的绿色中努力地昂起头。我们把周围的杂草灌木清除掉,为花椒们各自营造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开阔地。我们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将来它们能不能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挺拔矗立傲视群绿,那就看它们自己的造化了。其实内心深处,我想对山间的一草一木一视同仁,很不愿这样厚此薄彼,横加干涉让它们此长彼消。但作为农民,对庄稼肯定是要呵护有加,我这样“敌我”不分,毫无“阶级斗争”意识的“博爱”思想,已经颇有点忘本了罢。这样想着,不由得暗自傻笑起来。
夜幕降临,雨淅淅沥沥地越下越大,“雷填填兮雨冥冥”,整个世界便沉浸在一片哗哗声中。神经质地,像当年一样检查屋顶,确保没有漏雨的地方。这时候的雨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正在集团作战,负责袭击屋顶的,发出很铿锵的打击声,如战鼓响,马嘶鸣。而由屋檐滚落而下者,却缠绵悠长,滴在石阶上,又错落有致,竟似一首多声部的大合唱。
出神地听了半晌,干脆披衣而起,出门倚柱而望。雨依旧下得欢畅,但天空并不黑暗,对面的山在一片茫茫中依稀可辨。村子里每隔一截便有一个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它们白天铆足了劲吸收大自然的能量,此刻便在这暗夜里闪耀着光芒,村庄的轮廓被很清晰地勾勒了出来,仿佛一副标注得很清晰的地图。望着辽阔天宇下星星点点的地图,耳中是充斥整个世界的雨的交响乐。靠着柱子席地而坐,今夜,就让我在这里夜阑“坐”听风吹雨吧。
雨后的清晨,洗浴过后的山村更加翠色欲滴,远山在云雾飘渺间若隐若现。云雾仿佛长了脚,在山间游走,一会儿遮住了这里那里,一会儿又轻盈地飘走了。我想,定是山鬼出行了罢,“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她等待的人来了吗?她还可以去哪里寻觅?
雾中的“山鬼”还在山间流连,我这个山鬼却得离开了。努力地把风景装进相机里,把绿色装进眼睛里,把故乡装进行囊,随我去远方。
于是,我没有远方,故乡就是远方……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故乡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人忘了她所有的不美之处,只记得她的好。无论去到哪里,总是怀揣着一个声音,那是来自故乡的呼唤。应了这呼唤,每年再忙都努力地抽时间回去一趟,让自己徜徉在故乡的旷野里,自由呼吸着故乡的空气,哪怕每次都只有短短的几天。
这个暑假,一如既往地带孩子回故乡。驱车六百多里,从高速路到二级路再到盘山公路,最后,当可爱的木楞房终于映入眼帘,一切奔波劳累都已抛到脑后,仿佛虔诚的朝拜者在千里跋涉之后终于修得正果,大悟大彻。那一瞬,有种冲动想对着它顶礼膜拜。孩子不解,我为什么对着木楞房发呆。我半天回过神来,讳莫如深地告诉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木楞房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曾经在它的庇护下长大的我和兄弟姐妹们都已远走他乡,年迈的父母没有人照顾,也不得不随孩子离开,到陌生的地方生活。只有木楞房还留在那儿,在青山绿水间静默着,宠辱不惊地注视着山间的一草一木,任云卷云舒,看我们兄妹来了又走了……
我们马不停蹄地打扫卫生,晾晒被褥,清洁炊具,又把房前屋后已经高过人头的蒿枝杂草等清除干净,这才烧火煮饭。木楞房上炊烟袅袅,亲友邻居们便知道我们回来了,大家闲暇时便聚拢来,木楞房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就像小时候一样。但其实已经有很多不一样了,小时候点的是松明火把,现在用电灯了;水也已引到家里,不用到溪边去挑了;电磁炉、电饭煲、冰箱……现在生活起居其实已经可以不用烧火了。我们还执着地烧火,除了让孩子体验生活之外,更多地还是为了那挥之不去的“小时候”情结。况且,木楞房在这里执着地守望多年,是该有这样的炊烟来慰藉它空寂的晚年。是的,木楞房已经老了。它的木头颜色更加深沉,没有了年轻时的光泽。屋顶由薄木板换成了瓦之后,它承受的重量大为增加,东北角都有些往下陷了。我们为它拂去墙角的蛛网,拂去经年的尘埃,却挽留不住时光的流逝,挽留不住它渐渐老去的生命……
扛起锄头到地里去。说是“地”,其实早就退耕还林了,前些年栽种过核桃,因为没有人照看,零零星星地成活了不多的一些,现在约有两个人高了,其余大多數却没能竞争过长势疯狂的杂草灌木。放眼望去,茅草大丛大丛的;连翘黄色的花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松树不知不觉间已经到处都冒出来了,大个的已经比膝盖还高了,看这燎原之势,不用很久这里又将成为一片松林了。而前些日子栽种的花椒却相形见绌,它们初来乍到扎根不深还很羸弱,细看才能见着几片嫩叶在周围铺天盖地的绿色中努力地昂起头。我们把周围的杂草灌木清除掉,为花椒们各自营造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开阔地。我们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将来它们能不能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挺拔矗立傲视群绿,那就看它们自己的造化了。其实内心深处,我想对山间的一草一木一视同仁,很不愿这样厚此薄彼,横加干涉让它们此长彼消。但作为农民,对庄稼肯定是要呵护有加,我这样“敌我”不分,毫无“阶级斗争”意识的“博爱”思想,已经颇有点忘本了罢。这样想着,不由得暗自傻笑起来。
夜幕降临,雨淅淅沥沥地越下越大,“雷填填兮雨冥冥”,整个世界便沉浸在一片哗哗声中。神经质地,像当年一样检查屋顶,确保没有漏雨的地方。这时候的雨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正在集团作战,负责袭击屋顶的,发出很铿锵的打击声,如战鼓响,马嘶鸣。而由屋檐滚落而下者,却缠绵悠长,滴在石阶上,又错落有致,竟似一首多声部的大合唱。
出神地听了半晌,干脆披衣而起,出门倚柱而望。雨依旧下得欢畅,但天空并不黑暗,对面的山在一片茫茫中依稀可辨。村子里每隔一截便有一个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它们白天铆足了劲吸收大自然的能量,此刻便在这暗夜里闪耀着光芒,村庄的轮廓被很清晰地勾勒了出来,仿佛一副标注得很清晰的地图。望着辽阔天宇下星星点点的地图,耳中是充斥整个世界的雨的交响乐。靠着柱子席地而坐,今夜,就让我在这里夜阑“坐”听风吹雨吧。
雨后的清晨,洗浴过后的山村更加翠色欲滴,远山在云雾飘渺间若隐若现。云雾仿佛长了脚,在山间游走,一会儿遮住了这里那里,一会儿又轻盈地飘走了。我想,定是山鬼出行了罢,“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她等待的人来了吗?她还可以去哪里寻觅?
雾中的“山鬼”还在山间流连,我这个山鬼却得离开了。努力地把风景装进相机里,把绿色装进眼睛里,把故乡装进行囊,随我去远方。
于是,我没有远方,故乡就是远方……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