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愿做江南的一枝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刻,你默默决定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守护颜母祠。
  江南,你心心念念的江南,也许是你前世的原乡,跨过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依然那一身飘逸,你终于来了。
  遇见是缘,亦是天意吧?两年前,我去济宁高新区崇文学校当校长,就注定了我们的相遇。以荷为市花的济宁,除了豪放之外,也有鱼米之乡所熟稔的情怀与追求。
  荷的谐音是和、合,和谐、融合,选择荷做市花,是不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我不得而知。但在济宁,我确实遇到了很多心心相印的朋友,全心全意支持我的朋友,甚至我们形成了共同的信念,做不一样的教育,让我的学校能拥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精彩。
  而你,就是这群朋友中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第一次相见,你就给了我一份惊喜。你创办的“济州文化研创基地”,正是我梦想中的一个校外活动基地。三层楼的大空间,传统、现代、时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木艺、陶艺、扎染、鲁班锁等等,一切都那么美好。我不禁大喜:如果把学生带到这里来学习体验,这不就是我们“博慧”教育的理想版本吗?原来,无论南方、北方,对理想的追求是一致的。
  之后,你把自己的资源无私地赋予我,赋予我的学校和孩子们。我们愉快而富有创意的合作,如同“接天莲叶”,每一框有每一框的风采。心的方向一致,我们很容易就汇成了同一条河流。
  有一天,你突然问我,是否有时间去邹城祭扫颜母祠。我反问:颜母是谁?你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我汗颜。
  在济宁邹城,有一个偏僻的山村,叫宋家山头村,村里有一座祠堂是纪念孔子母亲颜征在的,叫颜母祠。
  经过颜母庄,来到颜母山脚下,我见到了颜母祠。和曲阜三孔的恢宏大气相比,颜母祠只能算作一间小屋。进门有个小院,祠堂正中立着孔母的牌位、香烛,右手边立着一块石碑,碑上依稀可见,这是明朝时,官员立碑纪念孔子外公的,应该是从别处移过来的。据说颜母祠也是明朝时建的。
  祠堂外有一片小广场,一尊乳白色的孔母像,少女形象,端正、秀气,眉宇间透出坚定。孔子三岁父亲就去世了,孔母毅然带着孔子迁居鲁都阙里,并且亲自担任孔子的启蒙老师,长大后又将孔子送进当时最好的官学读书。正是孔母于困境中的涓涓施教,才为中国乃至世界,造就了一位圣人。
  然而,苍天不语,山河无言。你告诉我,历史上并没有太多关于孔母的记载。四年前这里也还一片荒芜,周围长着玉米,费了很大劲才找到破旧的颜母祠。就在打开祠堂门的那一刻,眼前的颓败不堪,令你禁不住泪如泉涌,那一刻,你默默决定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守护颜母祠。
  这一守就是四年,四年中,每个月你都会带一些朋友、志愿者来。洒扫、拔草、进香、祭拜,在这里,每个人的心中唯有虔诚,唯有感恩,唯有心莲静静地吐露清香。渐渐地,颜母祠开始得到各方面的重视,由市文保单位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环境得到改善,有了广场,有了塑像、小树林,世界女性论坛的各国代表也来了……
  之后我又随你去过几次,最后一次去的时候,村民告诉我们,政府又给村里拨款了,用于颜母祠环境的整治,颜母山通向尼山圣境的路也已在修建。
  我筹划在学校建一个孔母讲堂,宣讲孔母故事,继承传统文化,帮助家长们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这个想法得到了你的支持,你很快以尼山母爱书院的名义为我们授出了第一块“孔母讲堂”的匾牌。你开讲的第一课就是《中国母教典范——孔母》,之后你又请来了一些家庭教育专家,向家长传授教子经验,孔母讲堂,如荷风四播,香远弥清。
  今年七月下旬,我结束了在济宁的工作,返回苏州。你收信后,竟哭了,这是我未曾料想的。你说你是个特别不善于处理离别的人,管不住自己的泪水。都说诗人大多多愁善感。高中时代起,你就以“红妆”“运河女儿”的笔名写过很多词赋,济宁著名的《济宁赋》《别赋》《顺河清东大寺赋》等,都出自你之手。但我始终认为,你的伤情,更多的是对我们共同追求的坚守,是你的不离不弃。
  你几乎不写现代诗,这一次,你却在微信上以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写下了长诗《致我们的校长朋友》:……为了挽留你,这片土地也用尽了力气,所有的地方等你走过,像等待家人一样欢迎你……我是如此的后悔,没有邀着你登上颜母山,再去寻找那个牧羊的老人,再望一眼山河万里,再听一段传奇故事……
  读完,我泪奔,你说,那都是从心里淌出来的泪,管不住。人生自古伤离别,而这痛,分明是这片土地的包容和热诚,分明是你对江南的一往情深。
  非常巧,八月初,尼山母爱书院在扬中建立分院。扬中离苏州实在太近了,子君,顺道来苏州吧,我欣然邀请。没承想,你竟回复我说不来。你的理由是没有准备,来苏州,不可随意。你说要明年早春二月,香雪海梅花绽放的时节。
  明年?太遥远,既然眷恋江南,为什么不把握眼下近在咫尺的机会?
  你又说是近乡情怯。还是智慧的李部长给了你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他说让你代表一大堆济宁朋友去苏州看我,不去不行,但去了不许哭。这才让你放下千般万般顾虑,开完会就赶来苏州。
  那幾天,苏州本有雨的,却已收起来,放出晴朗的笑。拙政园的莲花急急绽开数朵,那满池碧玉烘托下的红莲,好像和你是自来熟,不见一点羞怯。平江路斑驳的墙举出了欢迎牌,不惜说出“我在苏州很想你”这样肉麻兮兮的字眼。同得兴的姑苏一碗面,做得特别细,特别细,只为了让你挑在小碟子里,吃得更加精致优雅。紫云楼的茶馆书场,更是热情周到,它怎么知道你最喜欢《钗头凤》,在你进门那一刻,正好开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你一触碰到苏州的温山软水,就深深地陷了进去,“痴”得不可自拔,浑然就是一个苏州的女儿,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一个深爱江南的北方女子——子君,你可原做江南的一支莲?
  ——选自原载《姑苏晚报》
其他文献
清晨醒来,听到楼下有人大声说话,隔窗望去,只见四五个人围着一只垂死的小狗。那小狗一身漂亮的棕黄色,干净而有光泽,想来是一只受到主人疼爱的宠物,也曾活泼可爱地奔来跑去;如今却静静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眼神黯淡,嘴角流血,四肢抽搐。听人议论,它是被汽车轧死的。看到这令人怜惜的一幕,我不知怎么,忽然动了养宠物的心,似乎想以我的爱心去呵护他们;而我绝对是曾发誓过此生不养宠物的。  我曾养过一只狗,在我没上小学
期刊
浩瀚苍穹,繁星点点。东方辽远的地平线上,“东方苍龙”的星座里,“龙角星”悄悄伸出“龙角”,慢慢仰升起来。  这是每到“二月二”这个民俗节,我脑海里浮现的诗意景象。  民谚所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民俗,在北方又叫春龙节、农头节、龙头节等,在南方又叫踏青节,属中国古老二十四节气中“惊蛰”节气的民俗。中国民间历来认为龙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亦意味着人们可以昂
期刊
经常刷抖音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无法知道下一条内容是什么,只有刷到的那一刻才能确定,所以被观察到的这“一刻”无比重要,然而这“一刻”却充满随机性,这种既重要又随机的现象非常矛盾,甚至有点戏剧。  抖音是通过某种算法按照我们的偏好进行的内容推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也都按照用户的偏好进行信息和用户的精准分类和推送,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被认为是更科学的,也被认为是未来的常态。可是这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
期刊
如果说,婚姻有体裁的划分,它肯定不会是诗歌,也不能会是小说,它可能更应该是平淡的散文,充斥着一種温馨的,或者浪漫的,或者凄美的,或者曲折的段式,总之在平淡中前行。把控好的话,平淡中也会有缕缕馨香,也会散发出丝丝的芬芳。  中国式婚姻被一些统计机构说成是“二八”定律,说百分之八十的婚姻属于凑合型,属于亲情范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婚姻有爱情的成分。我手里没有这样准确的数字,不好评判定律的真伪,现代社会婚
期刊
“铁水打花”又叫打铁花,是米脂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花会活动形式,被视为一种古老的烟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进行表演,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亦有祥和喜庆之意。  铁水打花最初是道士们为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请来民间金、银、铜、铁、锡五色匠人造访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将铁水打散开来,以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师——太上老君。以后五色工匠们在每年的庙会、开业庆典时为显示本门派、本
期刊
2020年8月10日,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先生逝世38周年纪念——1982年8月10日,敬爱的吴伯箫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四十年前,吴先生细审读、肯定我为《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撰写的样稿,鼓舞着我在语文教学领域不断探索。四十年情怀一纸牵。  时令·环境·人事活动  四十年前秋日的一天,扬州大学顾黄初教授给我电话。电话里分明是欣喜的语调:“树俊,吴伯箫先生来信了,对你撰写的两份样稿非常满意,
期刊
据县志记载,藤县旧有八景,名曰“剑江春涨”“石壁秋风”“鸭滩霜籁”“龙巷露台”“谷山列嶂”“登屿耸环”“东山夜月”“赤峡晴岚”。前辈文人留下如此美称美景,必是名下无虚,令人遐思远远。然而岁月更迭,时过境迁,对于县城境内的前七景,现代人已无法体验。笔者家住赤水,晚年偶居县城,对此七景更是无福领略。唯对八景之末的“赤峰晴岚”记忆犹新。那是笔者少年所见,对那种种奇幻景象,仍然深印脑海而不时入梦。年前曾与
期刊
我有过一次“偷盗”行为,至今不能忘怀。  说起那次“偷盗”,我也不得不说一个人,他叫仲校。仲校比我大八岁,可惜还是少年的他早就离开了学堂。  仲校哥有着成年人一样的老到,一米七的个子,讲起话来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喉结像一粒小球高高凸出,发出的声音像打雷似的隆隆响。  有一次,他跟我们讲“对面山”山洞里爬出一条晒箕那么大的蛇,在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晚上,那条蛇腾云驾雾飞上了天;他还说他爸种的番薯比热水
期刊
我的少年和青年一段时间是在马厂巷度过的。那条巷子静静地卧在后街,和城里其他巷子一样,低矮的平房是它的主色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乌泱泱的平房,马厂巷还藏有一所大宅院——丁家大院。从开始住在里面,到像“卫兵”一样守护在前面,我和它零距离接触了二十年。虽然后来我搬出了马厂巷,大院也在城市建设中灰飞烟灭,但在印象里,它依然是六合城里最大,最好的宅院。  为了避免这个结论有失偏颇,我努力回忆听过见过或者去过
期刊
二狗,妈的病怕是不能好了。妈要是真的死了,你就再没妈了!  虽说我那年四十岁,虽说母亲确是癌症晚期,但对于母亲的话我很不相信:一贯很少得病的母亲,身体又好,她怎么就会去世呢?  那年四月十二日早晨,母亲经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最终还是走了。  六年来,母亲的话一直响在我的耳畔,是那样真实又是那样虚幻:二狗,妈要是死了你不要害怕,妈会在天上看着你,保佑你。  母亲啊,她最终呢还是走了!六年来的真实证实了
期刊